言文共生:小古文教学的启蒙之道
2019-09-10徐静波
徐静波
摘 要:小学统编版教材中,编者先后安排了不同篇目的小古文,旨在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更为搭建学生内在的认知意趣提供了支撑,让学生在了解其文体特征的基础上开掘教学价值,明确教学要点。本文提出要对比印证,多方式读通语句;广泛联系,多渠道读懂内容;关照体悟,多维度赏析文本。
关键词:对比印证;广泛联系;关照体悟;言文共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9-0140-01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文言文更是承载和展现文明的主要方式,是构建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基因。小學统编版教材中,编者先后安排了不同篇目的小古文,旨在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更为搭建学生内在的认知意趣提供了支撑,让学生在了解其文体特征的基础上开掘教学价值,明确教学要点。
1.对比印证,多方式读通语句
由于文言文在语言形式、语法规范和节奏划分上,与当下的现代文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教师就应该着力先从基础性的消除障碍、读通语句入手,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感知,将小古文的语句读正确、读通顺,在多读多实践的过程中日积月累,逐步丰富文言词汇,不断提升学生内在的认知意趣,加之同伴之间的互助,教师的示范引领,就更能有效地关注学生内在的认知特点。
比如,小学阶段统编版教材所接触的第一篇小古文《司马光》中有一句最难读的“光持石击瓮破之”,教师就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深处,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指导:首先,明确生字词,教学“瓮”字,并出示图片与现代生活中的“缸”作对比;其次,依照理解,划分节奏,在多次尝试朗读中,将这句话朗读正确、朗读流利;再次,教师组织学生结合当时“小儿跌入水中”的情境,对“光持石击瓮破之”进行节奏上的划分并尝试朗读,对文本中的内容进行点拨与引领。
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通过多朗读的方式将文言文读通顺,其价值不仅仅在于解决这一篇的朗读问题,更为积淀文言学生的经验和能力奠基,是为学生长久性学习的一种储备。
2.广泛联系,多渠道读懂内容
由于文言文在很多言语形式上已经与当下的语言表达有着较大的差异,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注重渗透相关的理解方法,通过多种形式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并鼓励学生通过多联系、多尝试、多猜测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
还以教学《司马光》为例,教师通过这几个层面进行理解:首先,调动学生原始性认知,利用孩子们早就耳熟能详的故事,激活认知经验,为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这一文本的故事梗概奠定基础;其次,借助文言文课后的注释,尝试进行解释,并把注释内容带入到文本语境之中,将孤立的解释有了更加深入而形象的生命气息;再次,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知来理解课文意思,比如,“没水中”“儿得活”等方式,与生活中的语言习惯进行对比,从而借助生活资源和言语表达习惯,不仅理解当下文本的语句,还积累了文言文表达的习惯,为后续自主性阅读积累了认知。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不需要过于机械地理解对应的词语,而需要追求一种微言大义,让教师在避免过于琐碎、过于细致地追问,从而让课堂有更为广阔的认知空间,来促进学生整体性文本的认知空间。
3.关照体悟,多维度赏析文本
文言文虽然篇幅短小,语言简洁而生动,但与学生认知能力相契合,也是经历了时间检验的经典性文本,其故事中往往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教师就可以在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思维重新回到课文中细细品读,紧扣文本赏析其言、感悟其情、体悟其理,在感受作品中人物的言行细节,并由此洞察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思想性格,积极提升学生内在的审美情趣,借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般情况下,这种认知性的赏析就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展开,第一步可以从文本内容层面,让学生紧扣文言文中的关键性词句,通过多种朗读、情境再现、类比探究、想象补充等不同的方式,感受文本中所蕴含的道理。比如《精卫填海》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描写精卫填海时的动词展开想象,一方面感受这种填海的巨大难度,一方面想象再现精卫还会怎么做?对人物的内在表达进行补充,从而将精卫的言行特点镌刻在认知过程中,感受其锲而不舍的高贵品质。
由于文言文的年代久远,其文本发生变化的已经不仅仅是言语形式和语法规则等浅性层面的内容,在普世价值等方面也有较大的不同,即相同的故事在古代的理解与当下的理解有可能是不同的,甚至会出现较大的偏差。因此,教师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恪守既有的认知,而需要从当下的认知体验出发,运用现在的普世价值进行重新考量。比如,这篇《精卫填海》教师就可以相机将故事置放在当下社会中,适度抛出一些具有冲击力的问题,比如,精卫自己不懂事到海里吸水,结果溺水身亡,怎么能够将责任怪到其他人身上来呢?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今天,会出现怎样的结果?你又会对精卫的溺亡和后来的填海行为,进行怎样的评价呢?
很显然,随着社会地发展,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果不能用现在的视角进行考量,而始终是以惯有的方式和维度进行解读,就会使得学生的理解成为了一种道德上的绑架,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赏析与感知。
言语能力地不断发展需要从文言文中获取营养,只有在文言共生,才能让文言文的学习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