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从岐:铸造“天下第一刀”的退伍老兵

2019-09-10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27期
关键词:军刀仪仗队研制

“举天下第一刀,壮军威振国威激荡春潮。歌唱共和国仪仗兵,举军刀,响礼炮,多少情滔……”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原大队长程志强为仪仗指挥刀创作的歌词。仪仗指挥刀名为“天下第一刀”,也被稱为“国刀”,而研制出这把“国刀”的人,正是程志强的好朋友——沈从岐。

1940年11月,沈从岐出生在宝剑之乡浙江龙泉。1961年参军入伍,曾被授予全军“五好战士标兵”等荣誉称号;1968年回到原籍。沈从岐为什么要研制军刀呢?近日,沈从岐向记者讲述了“天下第一刀”的来龙去脉。

签下“军令状”

1953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组建。但直到1992年国庆前夕,仪仗队执行队长每次在面对外国元首和军政要员时,只是徒手行礼。

1992年初,中央军委决定为三军仪仗队改制新式礼宾服,同时要求仪仗队执行队长和分队长将原来佩带的手枪改为仪仗指挥刀,将徒手礼改为更加威武庄严的军刀礼。研制指挥刀的任务落实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黄昭麟率领科研人员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考察,并参照世界各国的仪仗指挥刀,设计出了3种指挥刀的草图。之后又跑了十余家刀剑制造厂,可没有一家厂商敢接这个任务。

这时,一位领导想到了与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有多年合作关系的老兵沈从岐。在亚运会期间,沈从岐制作了600把“中山宝剑”赠送外宾,其古朴浑厚的气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有关方面立即与沈从岐取得联系。

沈从岐答应黄昭麟可以试试。黄工程师马上拿出一份协议书说:“既然这样,那我们就签一下……”沈从岐清楚地记得协议上的三个要点:一是年内完成研制指挥刀任务;二是做成一把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的仪仗指挥刀;三是在任何情况下要做到万无一失。“人家原子弹都能研制出来,我为什么就不能研制出一把指挥刀?”沈从岐临危受命,签下了“军令状”。

样刀十易其稿

没有图纸,沈从岐只能参考黄昭麟给他留下的一本画册和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借来的三把样刀动手设计。没有资金,他就全家总动员,凑钱作为研发资金,沈从岐的铸刀之路艰难起步。

第一把略有弯度的指挥刀样刀出炉了。当沈从岐第一次进京送审,当时军委领导看后,言简意赅地批示:“泰山压顶不弯腰”。自古以来都有弯刀直剑的说法,看到首长批示,沈从岐茅塞顿开:“对!把刀做直了,做一把刀剑合一的特色指挥刀。”

1992年7月,沈从岐带着样刀第三次进京送审,问题又出现在刀鞘上。由于用翻砂铸造工艺,加工后刀鞘上面的龙凤、长城、海浪和云朵等图案模模糊糊,失去了原有的鲜活灵动,又被否定了。

在历时数月、设计了5套图纸、先后7次制成样刀之后,1992年9月26日,当沈从岐把第10次定稿的指挥刀样刀送到评委手中时,评委兴奋不已。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中央军委领导等人集中审议,通过了指挥刀验收。由此,我军历史上的第一把仪仗指挥刀诞生了。时任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亲笔挥毫,为“天下第一刀”写下“威武文明、壮我军威”八个大字。

1992年10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第一次配用指挥刀接待了外国来宾——南非黑人领袖纳尔逊·曼德拉。

1993年10月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正式启用升旗指挥刀。随后,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仪式上,仪仗队也相继使用了指挥刀。 (摘自《中国档案报》)

猜你喜欢

军刀仪仗队研制
千分尺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检定装置的研制
简易光学显微镜的设计与研制
南非的仪仗队
图片背后的故事
受降过程中对日本军刀的处置方式
旧日本帝国军刀呈现(上)
哈尔滨机场雷暴分析预报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又晕一个
军刀的演变
美国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