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统照青岛故居门前
2019-09-10薛原
薛原
青岛观海二路49号是王统照故居。王统照,字剑三,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重要的诗人和小说家。
如果走在青岛老山东大学附近的一些老街上,会时常撞见一些老房子或院落墙上挂着现代文化名人故居的铭牌,譬如:杨振声故居、梁实秋故居、闻一多故居、沈从文故居、老舍故居、萧红萧军故居……王统照故居的小院墙上也挂着这样一个铭牌。但王统照故居与杨振声、闻一多、梁实秋、老舍、沈从文等人的不同,他们之于青岛,只是客居,尤其萧红萧军更是匆匆的过客。而王统照与他们相比,可以说是青岛的一位本土作家。
王统照的祖父是个商人,早在20世纪初,青岛开埠不久,就用比较低的价格在青岛的大连路上海路一带买了几处产业。1923年前后,王统照接手家业,便将这些产业出售,又在青岛观海山西面坡地,也就是现在的观海二路。买下这个依山而建的小楼和院落。1926年7月,王统照母亲病逝,此后不久,王统照举家迁往青岛,从此在这里定居。
王统照生于1897年,7岁时父亲病逝,他是由寡母带大。王统照自幼聪慧,15岁时,已读了许多经史子集著作,而且对中国古典小说产生了浓厚兴趣,陆续读完了《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石头记》《水浒》等文学书籍。
1913年,王统照考入后来的济南省立第一中学。在济南,他开始接触《小说月报》《新青年》等杂志,曾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写出了一部旧体长篇小说《剑花痕》。1917年,他完成第一篇白话小说《纪念》,完成的时间比鲁迅的《狂人日记》还要早,但发表则晚于《狂人日记》三个月,属于中国新文学第一批白话小说。
1918年夏,王统照到北京考入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兼任中法大学讲师。在这时期,他结识了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最终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上海商务印书馆在1922年出版了王统照的长篇小说《一叶》,在1924年出版了他的小说集《春雨之夜》,1925年又出版了他的诗集《童心》。
1927年3月,王统照举家离开了北京,回到青岛定居。王统照为什么回到青岛,说法不一。他本人说,则是“风雨秋寒,飞涛夜惊,弱妹相倚,稚子跳梁,那时真是奋飞不能,无力量生活下去的深感”。
回到青岛后,王统照主要在中学教书,与当时在国立青岛大学即后来的国立山东大学任教的杨振声、闻一多、老舍等人来往密切,一些外地的文人朋友来青岛也会到他的家里来作客。例如,他在《悼朱佩弦先生》一文里曾回忆说,在杨振声当青岛大学校长时,有一年的八月上旬,朱自清一人由北京赴上海,乘船经过青岛时下船住了两天,并由杨振声陪同来到王家,又一起去了汇泉湾,沿着海滨沙滩漫步,朱自清头一次看到这样涛明波软的浴场。十分欢欣……
从王统照的一些文章里也能看到他当时在青岛的家庭生活情景。例如,他在1947年2月写于青岛的《追忆老舍与闻一多》一文里说,有一年过旧岁,王统照家依照惯例做了几样家常点心,以备新年中自家品尝和赠予亲戚朋友。当时,老舍一家也在青岛,除夕那天,王统照让人给老舍家送去由夫人做的净豆沙加糖的长圆形蒸面卷。还有一种一端包枣泥一端包油酥的对折面卷。这都是王家若干代传下来的做法……
教书和写作之余。王统照还热心扶持文学新人,譬如,资助臧克家出版诗集《烙印》,帮助吴伯箫出版散文集《羽书集》等。再就是热心组织青岛的文学活动,譬如,在1929年9月组织创办了《青潮》月刊,尽管只出版了两期,但这是青岛新文学史上第一份文学刊物。另外,在1935年7月,王统照与老舍、洪深、臧克家、吴伯萧、刘西蒙、杜宇、李同瑜、王亚平、孟超、王余祀、赵少侯等人一起在《青岛民报》的副刊上创办了一个同人专刊《避暑录话》,每周一期,共出版了10期,持续了两个多月。
回到青岛的王统照,写出了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这就是长篇小说《山雨》,在1933年由上海的开明书店出版。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王统照全家到上海避难。黄裳在《王剑三》一文里说,王统照是《文学》月刊的最后一任编辑,“抗战爆发,杂志停刊,他就留在上海,参加了開明书店的编辑部”。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王统照一家重新回到青岛观海二路49号。重新归来后的王统照,先后任青岛《民言报》副刊主编、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系主任。
1949年以后。王统照离开山东大学,到济南担任了山东省文化局的局长,还是山东省文联的主席。但他的身体一直不好,也很少写作。1957年10月。王统照病中自费印行了一本旧体诗集,收录旧体诗102首。他在诗集序言里说,7年来在参观、体验生活、旅行中也写了一些旧体诗,但对自己的诗作并不满意,“解放后不能深入各种生活的奋斗场中。没曾写出可以兴感的新诗篇,殊为惭愧!”并解释说,近三年以来,他的旧病日益严重,说话行动都感到困难,更别提创作了。也由此自责:“对伟大的时代有何贡献?对热爱的人生有何歌诵?俯首自思,岂唯怅怅!”
也是在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王统照短篇小说集》。
1957年11月29日,王统照病逝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