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人喝酒报告

2019-09-10崔燕

读报参考 2019年28期
关键词:栈桥老酒崂山

崔燕

青岛这座城市的酒文化还真是够狂野的。倘若在青岛滴酒不沾,基本属于自绝于朋友圈的那类。所以,到了青岛,喝不喝酒,看着办吧。这倒与西方的谚语看法一致,“对酒撒谎的人,会树敌”。

青岛话里“喝”的发音是“哈(ha)”,一张嘴透着的就是那么一股敞亮灿烂。这种痛快淋漓的感觉是被量化的“哈酒”带来的,绝非平常意义的“小酌”情调所能产生的。青岛人喝酒颇有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快意。

在青岛,喝酒的吉祥数字是“一”。陪外地朋友喝酒,青岛人用一个指头比划比划,人家马上心领神会,“我明白”,一杯酒的量呗。结果喝到最后,才发现自己的领会是大大的误解,不是一杯,也不是一瓶,更不是一箱,而是“一”直陪你喝,让你不从也得从,不服也得服。

试问哪个青岛人在夏天没有接待过外地各界友朋?咱青岛人的情谊黏稠如桑拿天。地接的标配吃喝,一定是吃海鲜、哈啤酒的最青岛节奏。青岛的民间劝酒极少口吐莲花,翻来覆去就是一句“白叨叨,哈了”。以为这是青岛人不善言辞?记得啊。这才是拿你当自己人的“暗语”。青岛多“爷们”,基本不会对女性下狠手。不过象征性客套几句而已。倒是不少外地爷们。常主动挑衅青岛“女地主”。要知道能举起酒杯的青岛小嫚基本是艺高人胆大。自投罗网的通常对此“印象深刻”,走麦城者众。

如果以喝酒划分青岛人的属性。没有男女之分。只有壁垒森严的两大阵营——能喝酒与不能喝酒。青岛小哥,自然是酒局的拥趸。青岛小嫚的聚会保留项目,也是凑一起“走一个”。不必正襟危坐,也不必妆容精致,吹着小海风,哈个小啤酒,约个小闺蜜,那叫一个爽。

当年,在青岛老城区隐居的摇滚歌手张楚,回到北京念念不忘的就是标志泼辣的青岛小嫚,如何跟他拼酒、吹瓶。据说,青岛小嫂在国外留学,哈酒的海量让老外直哆嗦。每次跟小嫂喝酒,根本就没有资格一争高下。口头语就是“no干杯,no干杯”。

独酌是一个人的狂欢。群饮则是一众人的孤独。青岛民间有不同的喝酒协会,有钵子协会,有酒彪子协会,还有“今晚老婆不在家”协会等,不一而足。入会之严苛,退会之好玩,会规之繁复,会事之趣意,简直是一部程序严谨的哈酒“葵花宝典”。

青岛人哈啤酒,就跟对着滑丝的水龙头哈自来水一样。知道青岛特产酒彪子怎么回事吗?那是一扎扎散啤的夏天特效。以为啤酒的度数低?架不住量大。放倒,不叨叨。知道吧,“海喝”就是这么来的。

红酒更浪漫有品?还是黄酒与白酒更富诗意?错。机智的青岛人民只选择啤酒。因为,在他们看来,花看半开,酒醉微醺,与飘逸的啤酒最配。啤酒当前,断片未遂,酒风顺势抵达“我欲乘风归去”的自在模板,此番况味正合适怡情、发嗲的种种。就在今晚,哈个?我有個小娇娇要对你撒。此种微醺,男女通吃。

有人把青岛的文化归结于泡沫的升华,一个是来自海浪泡沫的大海情结,一个是来自啤酒花的啤酒情结。青岛出现了打散啤酒用塑料袋这样的发明并风靡全国,根本就是青岛人的啤酒情结体现在青岛人性格上实惠幽默方面的一个小剪影。尽管青岛人把这不当回事,但还是有好事的外地人把袋装散啤的创造,上升到“青岛一怪”,甚至投射到青岛的地域文化高度。

诞生于1982年的崂山啤酒在青岛的地位仅次于青岛啤酒,貌似小众,实则在基层群众中蛮有好感度。其大杀器乃“崂山”二字,厂址在崂山脚下,用的水自然是崂山水。1980年代末90年代初,平度的翠岛啤酒与莱州的光州啤酒也在青岛短暂“插播”过,70岁左右的大爷基本都有印象。

百年酒窖里,每一个芬芳的记忆都从沉睡中醒来。青岛曾有两个和青岛市一样知名的品牌:一个是青岛啤酒,一个是青岛葡萄酒。某种意义上讲,青岛的百年神韵,一半在栈桥,一半在小青岛。二者可以说代表了青岛深邃的人文底蕴和历史文化。青岛啤酒的logo创意取材于“栈桥”,诞生于1912年的青岛葡萄酒标志图形由“小青岛百年灯塔”演化而来。青岛葡萄酒厂的前身是1914年一位德国商人创办的,当时起名为Melco酒厂(美口酒厂)。它和青岛啤酒、卷烟、火柴等均是青岛早期工业的代表。

青岛牌薏丝琳酒曾于1988年和1989年分别在西班牙和法国的评酒大赛中荣获“优质荣誉奖”和“特别大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54年,周恩来总理曾携其生产的香槟酒参加日内瓦会议;1984年,李先念主席曾用它款待美国总统里根……

1980年代中期,青岛葡萄酒厂曾生产过女士香槟。这种酒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香槟,而是一种类似于甜酒的饮料。略含酒精。它在1980年代风靡一时,成为家家户户过节时必须购买的饮品之一。此后,青岛本地尤其是崂山的酒厂。又陆续生产了与此雷同的皇后香槟、大香槟、小香槟、巧克力香槟等。

时隔多年后,仅仅说起这名字,就够脑补一阵子当年香槟这迷人的姿势。后来,这些香槟又从青岛流行到山东省内。当时,香槟酒虽是带着酒字,但多是大人买来给孩子当甜饮料。因为当时市场上的饮料非常乏善可陈,孩子们越喝越爱喝,迷迷糊糊地就去见周公大人了。每逢过节,大人们会给孩子买一瓶女士香槟,那种酒标上有一个摩登大嫂的饮料。至今令很多青岛人记忆犹新。

除了啤酒、红酒。青岛还生产黄酒与白酒,日本人也是非常认可青岛生产的清酒。“栈桥白干”是青岛白酒的代表,有着近百年历史,消费者对其有难以割舍的情结。1970年代前出生的青岛人对“栈桥白干”大都有较深的印象。普通的绿白玻璃酒瓶、简单清晰的淡蓝色“栈桥”标识,一块多钱的价格。曾让不少“老青岛”回味无穷。

在计划经济时代,青岛酒精厂出产的“栈桥白干”,是青岛人唯一可以不费什么周折就能买到的本地酒,有着浓郁的“粮食烧锅香味”,喝起来香醇可口不上头,价格低廉,堪称物美价廉。很多合作社里都卖9角6分一斤的散装栈桥白干。那时栈桥白干在青岛乃至山东更是响当当的名牌。被称为“青岛茅台酒”。

某个时期,青岛曾标榜的老特产有四种:老酒、柳腔、西施舌、崂山水晶石。后三者已经有些渐行渐远,而即墨老酒一脉陈香飘逸。经过几千年时光的雕琢和淘洗后,积淀极其深厚,已经被烙上了厚重的地域民俗文化印记,其所拥有的历史厚度使其有资格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代码。更重要的是,老酒特有的那种醇香厚实恰恰与青岛乡间的人文气质相吻合。

老酒属于黄酒类,南方以绍兴花雕为代表,北方以即墨老酒为代表。即墨老酒运用独特而传统的“古遗六法”酿造工艺,以优质大黄米、陈伏麦曲、麦饭石水为原料精心酿制而成。近二十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即墨老酒从原先青岛女士喜欢的“妇女保健酒”,升级换代为全民热爱的养生酒和冬日饮品,“喝老酒涮火锅”成为青岛长盛不衰的冬季饮食时尚。

猜你喜欢

栈桥老酒崂山
崂山茶品牌新形象发布
老酒收藏投资六个方法
万物皆为灵 醉美崂山绿
理由要充分
在栈桥上
桃花煮酒
普通老白汾酒一瓶也值一两千
崂山的溪流
再见
美丽的栈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