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全国高端论坛综述

2019-09-10鲁宝

阅江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国化现代性全球化

鲁宝

摘要: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也奏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伟序曲。近代以来,中国历经了漫长曲折的现代化过程,最终确立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经过革命、建设与改革的百年征程,终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中国道路不仅开创了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新现代性文明,而且重塑了中华民族的自我精神。中国道路立足于美美与共的中国文化传统,为建构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中国道路;新现代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图分类号:C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9)03-0039-04

五四运动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毋庸置疑,五四运动掀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马克思主义从此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五四运动既是影响深远的爱国运动,也是意义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开端,开启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百年征程。一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入,取得丰硕成果,中国道路不断发展、完善,中华民族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迈上新台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发生深刻变革,世界文明坐标正发生深刻变化。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如何在继承百年现代化道路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开启当代中国现代化道路?如何在全球化矛盾不断加剧的环境中构建中华民族的当代自信?如何在保持现代性问题建构与批判的巨大张力时,展现中国新现代性的伟大意义并为其他后发国家提供借鉴?如何在中国实践的基础上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话语?这些问题亟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叙述与表达,亟需学界同仁对中国道路进行时代思考,升华哲学结论。

2019年4月20—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马克思主义部、江海学刊杂志社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合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社会科学处、《阅江学刊》编辑部承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全国高端论坛”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师生参加论坛。4月20日,大会举行开幕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李北群研究员致欢迎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陈德中研究员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在2019年,我们不仅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也将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举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全国高端论坛,具有突出且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道路与新现代性问题

在主题报告阶段,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重点关注了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辩证关系。他指出,五四运动不仅提出了现代化的核心价值——民主与科学,也提出了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实践要求——反帝反封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要以一场社会革命为基础,没有这样的社会革命,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是不可能取得突破的。中国现代化社会革命的新民主主义定向和社会主义定向是人民与历史的一致选择。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确立了无可置疑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将抽象的先验原理强加在中国的现实之上,不是抽象的形式主义外部反思,而是运动着的具有实体内容的历史过程。百年中国道路不仅占有世界最新的优秀文明成果,而且复活重建了中华文明的伟大传统,它超出了现代性的范围,创造了一种新的文明类型。在这场新文明类型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主动参与,积极引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首席专家任平教授指出,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之前近八十年可称为经典现代性的中国道路的历史,之后的一百年可称为新现代性的中国道路的历史。伟大的五四运动是超越资本逻辑规制的新现代性的中国道路的伟大开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现代性的中国道路又分为革命道路和发展道路。新现代性的中国革命道路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解答了“马克思之问”。新现代性的中国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道路,解答了“列宁之问”,既超越了西方资本逻辑规制的经典现代性,又超越了前苏联集体经济的经典现代性。中国道路对发展中国家走现代化道路具有重大借鉴意义,开创了一条新的人类文明道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张天勇教授从“现代中国百年文化逻辑”破题,阐释了文化自觉自信对中国新现代性道路的巨大引领作用。文化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文化现代性引领社会现代性。回顾现代中国百年文化逻辑,中国在文化觉醒基础上开始构建文化现代性并持之以恒地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新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強次第展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李志江教授从政治制度现代化的历史视角考察中国道路的必然性。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与西方的政治道路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国情基础上形成的独特设计,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必然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在全球化中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自我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孙麾研究员从全球化宏大历史进程的视角切入哲学主题,着重强调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思潮抬头给全球化与全球自由贸易带来的严峻挑战。必须承认,全球化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人类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普遍的交往空间,相互依存更加紧密,孤立的历史循环已经终结了。物质的生产与精神的生产都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为人类的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与局限性日益消退。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综合实力“强起来”,逐渐走到世界舞台中央。融入全球化是我们向西方学习优秀成果的过程,接受现代性的积极成果并不意味着迷失自我,而是不断重塑自我。我们要在全球化总过程中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自我,善于进行文化调适,重构民族的主体性,使用积极的交往方式。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自我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加入并引领世界历史新议程的哲学思维。“一带一路”倡议引导的全球化与西方国家推动的全球化是不一样的,西方国家试图完全抹杀差异性,中国绝对不会重蹈西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覆辙,也不会推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带一路”倡议立足于美美与共的中国文化传统,推崇多元文明和平互鉴的“合奏”,反对同质化、霸权化的“独奏”。

山东大学徐艳玲教授认为,应该从全球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主权独立是参与全球化的前提条件,否则国家与国家之间仍是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处于被动全球化的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采取了主动参与全球化的策略。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再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的发展体现出一条从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的动态轨迹。我们既要吸纳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也要超越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实践层面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从而实现后发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复旦大学邹诗鹏教授从民族国家建构方式的变迁及其意义入手,阐释了中华民族精神向心力与凝聚力的塑造过程。通过不断的资本扩张,资本主义的民族国家获得了强大的实力,对外占领他国领土,对内建立理性管制秩序。现代民族国家的断裂或者不可能性正好出现在19世纪,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那个时代。五四运动的爆发恰恰阻止了中国从日本学习“一族一国”、单一民族的国家观念,中国转而接受前苏联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模式。从梁启超到孙中山都力图建构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概念,这是现代中国的国家民族概念。法兰西、德意志、美利坚这些民族国家概念都是在这个意义范围内言说的。但是,中国并没有接受前苏联的联邦制政体,而选择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族建立团结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种选择对于培育中华民族的核心凝聚力与向心力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在逆全球化浪潮汹涌的今天,如何在维护民族的切身利益与精神特性的同时,不损害乃至促进全球的共同发展已成为最重大的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地成为打开当前人类发展困局的关键钥匙。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空间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新时代,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重大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哲学社会科学取得长足发展。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空间,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陈德中研究员认为,中国共产党为基层群众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与革命的信心,这是中国百年道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为中国人民解答了时代的困惑,为基层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清华大学蔡乐苏教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进程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是辩证统一的,在此基础上,他总结了百年中国道路的历史经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并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坚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苏州大学田芝健教授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八个明确”“十四条基本方略”回答了重大的理论命题,指明了未来的实践方向,这是马克思主义化当代中国与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成果,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创新与创新继承。“八个明确”“十四条基本方略”不仅具有本土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王永贵教授认为,当前我国“四个自信”的维度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永远在路上,我们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两个一百年”奮斗目标,打造中国特色的实践道路。

中国探索马克思主义已有百年历程,关键在于守正创新。西安交通大学卢黎歌教授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卢黎歌教授认为,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践中贯彻执行下去,关键就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可替代的地位,要做到“六个要求”“八个统一”,必须着力打造“四个支撑”:人才支撑、学术支撑、精品支撑与平台支撑,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推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苏州大学庄友刚教授认为,建构中国话语马克思主义是在新时代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路径。建构中国话语马克思主义就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形态: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形态可以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以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我们可以与世界上其他各种马克思主义理论(如西方马克思主义)及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对话。通过对话、交流与交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形态将具有更鲜明的特点与更显著的特色,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将获得更大的创新性发展。

〔责任编辑:李海中〕

猜你喜欢

中国化现代性全球化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重构现代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避免情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