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社会主义70年大势之生产工艺学观照

2019-09-10刘方喜

阅江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审视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发展大势提供了指导性分析框架。经过70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强大活力,世界社会主义实践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并将取得更大成功。从马克思生产工艺学看,1949年后,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建立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已由“理想”转化为“制度上的事实”,使中华民族真正“站起来”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此基本制度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开放进一步使中华民族“富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又实现了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当代新技术正在引发全球新工业革命,中国融入其中并将发挥引领作用;新技术所锻造的先进生产方式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社会主义在中国必将由“制度上的事实”进一步转化为“工艺上的事实”,从而获得更加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国社会主义70年;中国现代化历史;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生产工艺学;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A1;D0文献标识码:A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9)03-0005-11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已经取得的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从民族复兴史角度看,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从世界历史发展角度看,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实践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取得巨大成功。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等,标志着社会主义在中国已由“理想”转化为“制度上的事实”,使中华民族真正“站起来”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此制度基础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融入全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实现了“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在迈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当代新技术正在引发全球新工业革命,中国不仅融入其中,而且将发挥引领作用。新技术所锻造的先进生产方式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社会主义在中国必将由“制度上的事实”进一步转化为“工艺上的事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并将产生更加广泛的世界影响。聚焦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社会影响的马克思生产工艺学理论,对于揭示这种发展态势和未来前景具有重要理论启示。

一、在我国和人类社会发展大逻辑大趋势中审视70年发展进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我们科学审视新中国70年发展进程和大势提供了指导性分析框架:从国内看,新中国70年历程就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进程,应置于近百余年来的中国现代化历史中加以审视;从国际看,新中国70年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实践在中国成功发展的7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强大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不断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为人类社会问题的解决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27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2019年2月18日。以下凡引十九大报告语,均据此,不再另注。 因此,也应将70年的发展历程置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历史中加以审视。只有把国内、国际两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用战略性、系统性思维方法,在我国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以下引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语,均据此,不再另注。 中,才能充分揭示新中国70年发展进程的大逻辑大趋势。

首先,极强的科学性,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特征,而社会发展大逻辑大趋势,只有通过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分析才能充分揭示出来。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5/04/c_1122783997.htm,2019年2月8日。以下引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语,均据此,不再另注。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坚信历史潮流奔腾向前,只要人民成为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人,共产主义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这就是马克思在科学分析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正是建立在这种大逻辑大趋势上的。

其次,極其宽广的世界历史视野,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一重要理论特征,而科学揭示社会发展大逻辑大趋势,需要这种足够宽广的世界历史或全球视野。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人其实一直是在这种“世界历史”大框架中确立自身站位的。

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和当时的世界历史发展大势,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定位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他把“天下大势”归结为“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帝国主义”这三个主义。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新阶段,推动这种转向的关于“天下大势”的大判断是:“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可以说,“世界革命”已转向“世界发展”时代,但是,天下大势由“三个主义”构成的世界历史大格局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世界历史意义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最后,长时段的纵深历史眼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一理论特征,而科学揭示社会发展大逻辑大趋势需要这种足够纵深的长时段的历史眼光。

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仪式上所发表的重要讲话,就以极其纵深的历史眼光,在500年长时段中,把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分成六个阶段:空想社会主义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阶段;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阶段;苏联模式形成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以及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和实践的阶段,即前30年;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阶段。这是我们今天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史大框架中考察新中国70年发展进程的重要坐标之一,为我们考察70年进程提供了基本的分期标准。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与改革开放这两个历史时期,相互联系又有区别,不能将两者對立、割裂而相互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这两个历史发展时期的基本结论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我们今天考察70年进程的基本的思想遵循。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具有极强科学性、宽广世界视野、纵深历史眼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趋成熟,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重大论断,使新中国70年进程的脉络更清晰地呈现出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这三个阶段的基本结论作了科学概括。总之,新中国70年发展进程,就是世界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断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历程,具有极强科学性、宽广世界视野、纵深历史眼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为我们考察这一伟大进程提供了基本理论遵循。

二、概念·制度·工艺上的事实:马克思生产工艺学视域中的资本主义生成史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其中,“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我们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在500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和我国百余年的现代化历史这种大视野中,我们才会对新中国70年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作出科学判断。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成史,马克思生产工艺学把现代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影响引入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框架,揭示资本主义的生成史经历了由“概念”而“制度”“工艺上的事实”三大阶段。现代科学技术所锻造的动能自动化机器体系,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工艺上的事实”,同时,其自我扬弃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也被开启——这对于我们在世界历史大框架中审视新中国70年发展进程和未来大势具有重要理论启示。

首先,马克思生产工艺学把现代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影响引入生产力-生产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并实际上成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技术哲学基础。

马克思特别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他就指出科学转变为直接生产力的趋势,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对这一原理又作了详细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说明”第Ⅲ页。马克思还提到了“批判的工艺史”的理念,强调“社会人的生产器官的形成史”是“每一个特殊社会组织的物质基础的形成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09-410页注释(89)。资本主义所创造出的“社会人的生产器官”就是“机器”,它们不是自然界制造出来的,而是“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19-220页。这种研究不仅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技术哲学基础,实际上也是其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的技术哲学基础——而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这些被严重忽视了。生产工艺学强调,“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4页。而“由一种自行运转的动力推动”的自动的“机器体系”,就是适合资本主义的“劳动资料形式”,它是在“使传统的继承下来的劳动资料适合于资本要求的历史性变革”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05-210页。现代科学技术所引发的资本主义劳动资料的历史性变革就是生产工艺学考察的重要对象,也是马克思考察资本主义生成史的一个重要基本维度。

现代科学和资本在锻造“机器体系”这种现代先进生产方式中有重要作用:只有当机器体系成为“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的时候,“资本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并形成“与自己相适应的生产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1页。马克思还强调了资本、大工业与科学的相互促进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7页。

马克思生产工艺学与当时资产阶级工艺学的最大不同在于:强调科学、生产工艺、机器体系等对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巨大的革命性影响,强调“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必将引发“生产关系的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472-473页。“机器的发展”是“使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革命化的因素之一”,所引发的是“一种改变生产方式、因而也改变生产关系的革命”,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411-412页。由此来看,撇开“工艺革命”而只谈资本主义所引发的生产力革命、生产关系革命是一种不完整的研究,无助于我们分析和审视资本主义具体而复杂的生成史。

其次,马克思生产工艺学强调,现代科技所锻造出的机器自动化生产方式使资本主义生成史经历了“概念”“制度上的事实”“工艺上的事实”这三大阶段。

资本主义的生成或成长,既需要通过社会政治革命战胜封建主义制度,而从生产工艺学来看,也需要在工艺上找到并创造出“它所特有的生产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99-100页。从而“使劳动过程的全部社会条件和工艺条件发生变革”,正是在“自动机和由自动机推动的机器”上,“工人的劳动受资本支配,资本吸吮工人的劳动,这种包括在资本主义生产概念中的东西,在这里表现为工艺上的事实”,才不仅表现为“社会真实”,而且还成为“工艺上的真实”。《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67-568页。也就是说,只有在“机器生产”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才有了“工艺上明显的现实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321页。才获得“客观的存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页。——总之,从生产工艺学角度看,马克思实际上把资本主义生成史分成了三大阶段:“概念中的东西”;“社会真实”;“工艺上的事实(真实)”“工艺上明显的现实性”“客观的存在”。

最后,生产工艺学有助于把科技的影响纳入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生产力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对资本主义生成史作更全面、具体的描述和分析。

纳入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生产力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框架,马克思从生产工艺学的角度把资本主义生成史分成的三大阶段便可以得到更清晰的定位:“概念中的东西”与“观念的上层建筑”有关;“社会真实”与“制度的上层建筑”有关;“工艺上的事实(真实)”“工艺上明显的现实性”“客观的存在”则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形态”有关:自动化机器体系改变了“物质生产的形态”,而“物质形态的这种变化构成资本主义关系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8页。

从生产工艺看,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与此前的手工艺、手工业生产有关;而从生产关系看,在资本主义之前的手工艺生产中,劳动在形式上也不从属于资本。与手工艺生产相关的社会组织是行会。曾在古代雅典和罗马就已存在并在中世纪发展起来的行会关系,对近代欧洲资本家和自由工人阶层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工艺基础还只是手工业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第7页。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手工艺生产中,劳动在形式上也不从属于资本,其中即使存在与资本主义概念相关的因素也是一种模糊的概念,而在中世纪行会组织的手工业生产中,劳动开始从形式上从属于资本,资本主义的概念逐步清晰起来,而“在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下……生产关系本身又要产生出新的统治和从属关系(它又生产出本身的政治表现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6页。由劳动形式上从属于资本的新型生产关系所生发出的“政治表现”就是社会斗争和革命,在近代法国表现为“王权同新兴的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反对封建主”,而“公会和行会在同皇帝和封建主政权斗争时总是遭到失败”,原因在于行会组织的“物质基础、工艺基础”还占优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474-475页。

可以说,“包括在资本主义生产概念中的东西”与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相比一开始就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这种进步性引发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的革命斗争,并且这种革命斗争首先表现在社会和政治关系方面,经过英国革命、法国大革命等资产阶级革命后,资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得以确立,资本主义的概念或观念的上层建筑在制度上层建筑方面成为社会真实。但是,资本主义彻底战胜封建主义并取得全面胜利,从生产工艺学看,还要仰赖机器体系的生成,马克思强调:“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这个社会革命并不是1848年发明出来的新东西。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3页。 在马克思看来,法国大革命后,1848年的欧洲资产阶级政治革命,较之蒸汽机等引发的工艺革命所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小,正是机器体系这种“革命家”最终战胜封建生产方式,使“包括在资本主义生产概念中的东西”进一步由“制度上的事实”转化为“工艺上的事实”,从而使资本主义取得全面胜利。刘方喜:《工艺学批判重构:物联网生产方式革命与马克思归来》,《东南学术》,2018年第5期,第183-191页;刘方喜:《技术、经济与社会奇点:人工智能革命与马克思工艺学批判重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年第6期,第130-137页。

三、社会主义从“理想”到“制度”“工艺上的事实”:70年大势之生产工艺学观照

马克思生产工艺学框架有助于我们立足当今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所引发的物质生产方式的新工艺革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审视社会主义在中国70年的发展进程和未来大势。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和态势作出了明确判断: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极大地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尽管世界社会主义在发展中也会出现曲折,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我们也应该在世界大格局、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大逻辑大趋势中审视70年发展进程。马克思生产工艺学聚焦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社会影响,以此来看,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中华民族没能融入由现代科技引发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失去了一次重要发展机遇。在改革开放前30年,社会主义在中国由“理想”而成为“制度上的事实”,作为我们奋斗目标的“四个现代化”就包括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技尤其是国防科技的现代化,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华民族真正“站起来”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奠定了坚实基础;而我们是在全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中开始改革开放的,鲜明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理念,融入了全球第二次工业革命,并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恰逢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当代新技术正在引发全球第三次和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不仅融入其中,而且也正在其中发挥引领作用。新技术所锻造的先进生产方式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社会主义在中国必将由“制度上的事实”进一步转化为“工艺上的事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在当下新工业革命中,中华民族终于迎来由“富起来”到“强起来”进而走向全面伟大复兴的重大机遇——强调科学技术引发工业革命、生产力革命,进而引发生产关系革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革命的马克思生产工艺学,对于我们在世界歷史大框架中审视这70年发展大势和前景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首先,现代科技所锻造出的自动化机器生产方式,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由“概念”和“制度上的事实”进一步转化为“工艺上的事实”,从而取得全面彻底胜利;同时,其自我扬弃而被更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代的进程也被开启——这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社会主义的先进性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中产生并确立的。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关于人类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预言“现在已经成为现实,历史和现实日益证明这个预言的科学价值”,而马克思对于自动化机器生产方式的描述和分析也具有一定预言性,20世纪的自动化生产流水线才标志着这种先进生产方式的真正成熟而成为真正的现实。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生产工艺学批判还历史地辩证地指出:动能自动化机器生产方式,一方面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工艺上的事实而真正成熟起来,另一方面其自我扬弃的进程也被开启。

马克思指出:“机器体系是适合资本主义的劳动资料形式”,这将有利于解放了的劳动,也是使劳动获得解放的条件,最终,“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便会崩溃,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本身也就摆脱了贫困和对抗性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2-218页。 机器体系使资本主义成为“工艺上的事实”,而在其进一步发展中也必将葬送资本主义——这正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历史和逻辑的起点,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必然战胜并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方面的基本依据。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已由“理想”转化为“制度上的事实”,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和发展的时代得以开启——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融入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大格局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在中国已由“理想”转化为“制度上的事实”,中华民族得以真正“站起来”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在世界历史大框架中确立自身站位,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强调:“中国社会的性质”亦即“中国的特殊国情”,是“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作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的毛泽东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在世界历史大框架中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现代革命作出清晰定位: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因为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而之前“世界历史”还“属于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范畴的世界革命”的时代。 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编:《毛泽东著作选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第170页。1949年后,中国社会主义由革命转向建设的新阶段,毛泽东指出:“天下大势归纳起来是三个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帝国主义,我们占的力量大,在民族主义中是大有潜力可挖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67)》第3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406页。 即使在今天,毛泽东关于“天下大势”的判断,对于审视当今世界历史大格局依然有重要启示。

吴元迈在《也谈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中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把上层建筑分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和“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或“制度的上层建筑”两种,并以此分析了新中国的成立进程。 吴元迈:《也谈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哲学研究》,1979年第9期,第24-32页。可以说,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的相关思想还只属于“观念性”的上层建筑,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则标志着社会主义由“观念的上层建筑”生成为“制度的上层建筑”,由“蓝图”“理想”转变成为“制度上的事实”。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世界历史和中国百余年的现代化进程中,对这一历史转变和伟大飞跃的重大意义作了充分肯定: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化为“制度上的事实”,乃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环节和必要的制度条件。

由于中国社会主义是在不发达生产力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制度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适应的主要表现是“超前”而非“落后”——这是我们改革开放的历史和逻辑的起点,对于生产关系“超前”于生产力、上层建筑“超前”于经济基础状况的调整,使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使中华民族实现了由“站起来”向“富起来”的飞跃。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习近平就特别强调:不能将改革开放后与改革开放前两个历史时期断裂、对立起来而相互否定——这一重要论断显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把这两个历史时期相互对立起来,是由对改革开放尤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基本性质的模糊乃至错误的认识造成的,从理论根源上来说,则是由对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生产力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框架的认识不够深刻、全面,世界历史或全球化视野不够宽广造成的。

马克思、恩格斯确实是用“适应”或“不适应”来描述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但是,“不适应”又存在“落后”与“超前”两种不同情况,我们改革的起点确实是由于不适应,但这种不适应总体上是超前。如果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制度上层建筑落后于经济基础,那么,改革就是一种绝对的否定和扬弃,这样的改革就会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我们改革的主导方向恰恰是对超前于生产力、超前于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制度上层建筑等进行调整,40年的改革实践一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从未动摇。

有一种错误的改革观认为,中国之所以要进行改革尤其是进行市场经济改革,是因为资本主义在中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因此,改革就是补资本主义的课。在改革之初,邓小平就对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论断作了有力的辩驳,而这种“补课”论错误认识的思想根源之一是缺乏世界历史或全球化眼光。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相关问题作了深刻分析,如他指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7-48页。 ——马克思这一“预言”同样在中国百余年的现代化进程中得到了证明:鸦片战争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一种“第二级的和第三级的东西,总之,派生的、转移来的、非原生的生产关系”已经浸入中国,西方资本通过全球扩张和殖民,已经把当时的中国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框架,中国当时的基本生产关系也不再是单纯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这是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把当时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定位为半封建、半殖民的基本依据。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起破产了”,西方仰仗其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体系在民族国家格局中已处于强势垄断地位,落后民族国家选择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已较难与其竞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编:《毛泽东著作选编》,第370-371页。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民族国家的命运。即使到了21世纪,毛泽东关于“天下大势”的大判断,对于审视当今世界历史大格局依然有重要启示,比如拉丁美洲诸多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民族主义国家在获得一定发展后,已开始遭遇种种困扰,许多研究者只用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等来解释这些困扰,却忽视了处于强势垄断地位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后发国家发展遏制的总体态势依然没有变——而实现了伟大历史性飞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也就在于:“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了进一步实现全面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就必須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基于当今世界历史发展大势的大判断。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在世界历史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发展时代形成的,因此,这种初心也一直表现为对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守——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12/18/c_1123872025.htm,2018年12月28日。最终,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进程的认识,应统一到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所作出的基本判断上来。改革开放以来所实现的伟大飞跃、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带来的,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的。

最后,继第一次动能自动化机器革命后,当今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引发现代生产工艺方式第二次机器革命,正在锻造更加先进的智能自动化机器体系,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适应这种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社会主义必将由“制度上的事实”进一步转化为“工艺上的事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越走越宽,中华民族正在开始实现由“富起来”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并为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作出新贡献。

马克思指出,只有到了自动化机器体系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的时候,资本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今天看来,马克思所讲的其实是动能自动化的机器体系,它还并未使资本获得充分的发展,到了当今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发的机器体系智能自动化的时代,资本才会获得真正充分的发展,同时也必将被真正扬弃。马克思虽未直接预测到机器的智能自动化,但由其生产工艺学又可以推导出智能自动化的必然性:马克思所讲的动能自动化机器体系的成熟,还只是“社会人的生产器官”之体力器官的发育成熟,而“社会人的生产器官”的完全发育成熟还必然有待其智力器官的发育成熟——这正是当今物联网尤其人工智能等技术所锻造的生产方式的革命意义所在。此外,马克思对动能自动化机器体系及其社会影响的分析,对于我们今天考察智能自动化及其社会影响,在方法论上也具有指导作用: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还研究了有关19世纪中叶纺织、造纸、制针、机器制造等主要工业部门工艺过程的大量资料,指出机器生产的特点是自动化和联合化,并把工厂制度看作是和机器生产相适应的劳动组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说明”第Ⅲ页。 当今由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锻造的生产方式的特点也在自动化和联合化两方面:人工智能等使这种生产方式由机器的动能自动化进一步推进到智能自动化,而物联网则进一步推进了当代生产方式的联合化。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是:机器智能自动化将进一步释放出更发达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更发达、更先进生产力的不适应性将更加凸显出来;物联网的联合化则将进一步提高全球生产方式的社会化程度,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与这种更高程度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必将越来越尖锐——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先进性、优越性必将更充分展现出来刘方喜:《工艺学批判重构:物联网生产方式革命与马克思归来》,《东南学术》,2018年第5期,第183-191页。 ——这正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的世界历史大背景和大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更顺应并将引领当今全球社会发展大势,必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再回到习近平关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历史六个时段的分析框架上来:在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阶段,社会主义还处在基于情感的“设想”或抽象的“概念”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尤其是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社会主义由“概念”“设想”或“空想”转化为可以为之奋斗并有实现路径的“理想”;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逐步形成;1949年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及发展方式的初步探索,使社会主义在俄国、东欧及中国等由“理想”转化为“制度上的事实”,“世界历史”进入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时代;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世纪90年代,苏联、东欧剧变,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遭遇了十月革命以来最大的挫折,但是,习近平高瞻远瞩地强调:“尽管世界社会主义在发展中也会出现曲折,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一方面,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再次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基本矛盾和对抗性,再次凸显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当今更先进生产方式、更发达生产力之间的尖锐冲突,并且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所锻造的更先进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尖锐冲突必将愈演愈烈;另一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所实现的伟大飞跃则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当今人类社会依然处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我国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马克思生产工艺学批判对于我们理解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具有重要理论启示。马克思生产工艺学强调,一个时代的基本特性最终是由其先进生产方式决定的,苏联、东欧剧变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世界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在生产方式的竞争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这一因素很关键:动能自动化的机器生产方式,首先是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起来的,而社会主义则首先是在不发达国家实现的——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一开始就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而当下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所锻造的更加先进的生产方式正在改变这种世界历史大格局。有西方学者用“第二次机器革命”来概括这场新技术革命所引发的智能自动化革命,而马克思所研究的是“第一次机器革命”即动能自动化革命,那场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世界发展”时代——以此来看,由于种种原因,中华民族丧失了在第一次机器革命中发展资本主义的机遇。而在当下人工智能等技术所锻造的机器智能自动化生产方式的发展方面,社会主义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同步。笔者认为:智能自动化这种更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生产方式,在生产工艺上,世界的天平已开始向社会主义倾斜——以此来看,如果说在第一次机器革命时,中华民族失去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机遇而陷入落后挨打的困境的话,那么,在今天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二次机器革命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迎来重大机遇。刘方喜:《物联网市场框架下的“分享主义”——从全球大势看中国道路“共享发展”的重大意义》,《阅江学刊》,2016年第2期,第12-20页;刘方喜:《技术、经济与社会奇点:人工智能革命与马克思工艺学批判重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年第6期,第130-137页。 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尤其生产工艺学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终来自其生产关系顺应先进生产力发展需要,而社会主义所具有的先进性,是从人类社会发展大逻辑大趋势中推导出来的,而要使这种先进理想成为工艺上的事实或客观的存在,关键就在于锻造出与之相应的先进生产方式。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实体制造业的融合,并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战略——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顺应全球发展大势中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风物长宜放眼量”,社会主义在中国70年的发展,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中国焕发出了强大生机和活力,世界社会主义实践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并将取得更大成功。社会主义在中国正在由“理想”“制度上的事实”进一步向“工艺上的事实”转化,社会主义制度必将获得越来越坚实的工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寬,并为人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渠红岩〕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I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之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数读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时代,就业何去何从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