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于品质雅于品行
2019-09-10陈芳郑传义
陈芳 郑传义
摘要:“优于品质”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基础指标,着眼于学生“善良、健康、智慧”品质的养成, “雅于品行”则彰显学校多年传承的礼仪教育特色,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彬彬有礼的菁菁学子。基于这一课程理念,学校確立“国家课程,开足开齐,保证落实;地方课程,结合实际,统筹兼顾;学校课程,突出个性,丰富多彩 ”课程实施原则,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建设丰富多彩而有活力的校本课程。
关键词:优雅教育 课程 建设 思考
课程是学校内涵的重要支撑,也是“办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必须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新优质学校创建伊始,上派镇菁菁小学就对学校的课程做了深刻的反思。我们发现学校课程缺少顶层设计和核心理念的引领,育人目标指向不明确,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呈碎片化状态,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框架。在“让每个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这一办学理念下,我们开始重新思考课程的概念和价值,确立了“优于品质,雅于品行”的课程理念,积极构建优雅课程体系,实施优雅教育。
一、课程建设背景
上派镇菁菁小学前身是上派镇第二小学,地处肥西县城和合肥经开区交界位置,是城关地区的一所老校,多年来发展相对滞后。2012年10月,上派镇菁菁小学迁入新校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急剧增加,到2017年9月,在校学生数从原先的800多人增加到2400人。新增的学生大多是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学科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留守儿童大约占学生总数的30%。另外,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状况不佳,加之学生流动性大,学习习惯和养成教育存在较大的差异。基于以上的生源状况,学校一方面要严格落实国家课程计划,注重学生基础学科知识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依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开发体系完备的校本课程,提升学生的素质,积极引导学生自我发展,主动发展,让他们为自己的幸福人生扣好第一粒纽扣。
2014年以来,学校一直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尝试着将素质教育活动与课程融合,开发出一系列校本课程,如《文明礼仪》、陶艺、乒乓球、中国象棋、经典诵读等,但这些门类繁多的校本课程设置缺少顶层设计,总体来说呈碎片化随意化倾向,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程序不规范,课程与学校的办学理念融合度不高,学校的办学特色彰显不足,科学规范的校本课程建设迫在眉睫。
二、优雅课程的结构
2016年3月,上派镇菁菁小学被确定为合肥市第三批新优质学校创建试点校。而“优雅课程”则是新优质学校创建的两个子项目之一。学校在严格贯彻落实国家三级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基础上,依据“让每个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的办学理念,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优雅课程。课程论证过程中,得到上海市新优质学校创建工作专家胡兴宏教授、合肥师范学院顾云虎教授以及肥西县教育局领导的精心指导,最终确定了学科基础课程、拓展延伸课程、主题特色课程三类课程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课程框架。
1.学科基础类课程。是优雅课程的主体部分,包括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生活(社会)、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综合实践等国家课程,此类课程是法定课程,必须按规定开足开齐,学校在实施学科基础课程时,通过教学理念的重构、教学方式的革新、评价方式的转变等途径,践行“优于品质、雅于品行”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人文素养,奠定学生良好的文化基础和学习习惯。
2.延伸拓展类课程。此类课程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必修类课程,如文明礼仪课、七彩班队课,学校整合了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融合了近年来学校文明礼仪教育、安全教育、少先队活动等典型案例,旨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礼仪意识。第二部分选修课程,是基础学科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如“经典诵读”“墨韵飘香”由语文学科拓展延伸而来,“优雅菀菁”“梨园童心”“童心琴韵”等课程是由音乐拓展而来的,“创客”“信息天地”是由信息学科拓展而来的。
2016年以来,学校在少年宫社团活动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将社团活动全员化,规范化,依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建设社团课程超市,供学生自主选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3.主题特色课程。此类课程整合了综合实践课程和学校传统素质教育活动,同时将学校的文明礼仪特色教育活动有机融入其中,如“优雅中国节”“乐践悦行”“爱心驿站”“行知学堂”等,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课程重生活、重活动、重体验,引导学生在实践和探究中形成必备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良好的礼仪素养。
2017年6月,学校为规范校本课程的实施管理,在校长室的领导下,由教导处负责实施,组织骨干教师、社团辅导老师,历时一年时间,编写了《优雅课程指南》,以纲要的形式对校本课程的名称、年级设置、课时安排、教材来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要素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将校本课程正式纳入了全校的课程表。
三、课程实施的成果
近年来,学校更多的是注重延伸拓展课程的建设,为了保证校本课程惠及每一个学生,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学校做了以下有益的尝试:
1.教学形式灵活化
分为校级课程和班级课程,校级课程的招生打破班级限制,在同年级内招生,统一在少年宫社团活动室授课,少数选择不到自己感兴趣课程的学生则集中在班级教室,由本班的语文、数学或英语学科老师担任辅导老师,开展学科拓展活动。
2.课程设置多样化
学生的个性特长是丰富多彩的,决定了校本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必须广泛,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广阔空间,目前我们开发的延伸拓展类课程近20种,涉及德育、体育、艺术、语言、科技等学科领域,而且还在不断地丰富,尽可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3.课程实施稳定化
即人员稳定: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家长参与学生选课,一旦选择了某一种课程,中途不得随意退出。时间稳定:从周三到周五下午第二节课分别是三、四、五年级的拓展延伸课程,周一、周二的第三节课分别是一、二年级的拓展延伸课程,无特殊原因,不得随意改变。地点稳定:充分利用学校、少年宫各功能室、班级教室、操场,把学生组织到相应教室进行延伸拓展课程教学。稳定活动地点,对于学校设施、设备维护,以及卫生保洁工作有很大好处,同时也便于社团课程正式融入学校课程计划中,规范了课程的实施。
4.舞台展示多样化
“为了每一个孩子”,这是我校实施优雅教育的基本的价值追求。因此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實施中,积极搭建平台,让每名学生都有展示的渠道,在活动中体验自我生命的与众不同。参加校本课程的学生,不但要进行课程的学习探究活动,同时也承担着学校各类展示活动。 “六一”艺术展演活动、科技节活动、艺术节活动、体育节活动、读书节活动……每项活动的设计,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如何尽可能扩大学生参与面,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和幸福。
5.课程评价多元化
随着校本课程的实施,课程评价就渐渐成了重要课题。建立个性化的课程评价机制,有助于延伸拓展类课程的健康发展,于是学校制定了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
(1)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每次校本课程的教学都会对学生的考勤情况做记录,根据学生参与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中肯评价。同时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根据情况,评定不同等级结果。
(2)关注评价的激励作用。
拓宽学生校本课程学习成果的展示渠道,通过校园橱窗、展板、班级文化、校报校刊、校园墙壁、学校公众号、校园网等途径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励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3)关注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延伸和补充,被纳入了学校的课程计划,就应该被纳入学校常规课程管理,学校从教师的配备、课时安排、业务考核,对校本课程的实施制订了规范的管理制度,确保课程的实施和完善。
(4)关注社会的评价。
经常邀请社区人士、家长代表等参加社团活动,用“第三只眼”来看教育,为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出谋划策。我校与县书法协会、南郢社区、县戏剧协会、合肥师范学院、肥西移动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邀请他们定期到校指导社团建设,借助社区、家长的力量,既发展社团,又培训教师,使优雅课程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彰显自己的活力。
四、课程实施的困惑
通过两年的实践努力,校本课程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惑:
1.校本课程与应试教育的关系。一些教师在教学上虽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有顾虑,担心校本课程的开设会影响所谓的教学质量。
2.师资队伍的制约。校本课程教学的承担者虽然以年轻老师为主,虽然他们也注意丰富自身的理论素养,但随着校本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他们的理论知识也相对缺乏,经验也显得不足。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家庭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如何更有效地把多元评价机制引进到校本课程活动中去,并赢得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校本课程建设的一大难点。
参考文献:
[1]胡兴宏.走向新优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Z].2011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Z].2001
[4]肖伟平,周玉环.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认识[J].小学教学参考,2018(36):86-88.
[5]雷顺妮.雅行教育:小学德育工作的新路径[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4):169-171.
[6]冯杰婷,邓坤.以“雅行”校本课程促学生习惯养成的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11):128-129.
[7]沈建松.论走向体验之路的学校德育[J].现代教育论丛,2009(04):34-38.
责任编辑:裴 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