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远方的诗,赏故乡的歌

2019-09-10吴桂月

当代家庭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方言普通话语言

吴桂月

我们处在一个日渐被异域文化所包裹的环境中,那么,当你少小离家老大回,是否还能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是各地区的人对自己家乡的身份认同,方言是地域文化的名片,方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文化的多样性,方言的衰弱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

普通话 方言 地域文化 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9)03-0174-02

语言似乎是很平常的东西,大概很少会有人意识到语言乃是我们的祖先时代积累起来的极其宝贵的财富。没有语言人类的社会生活将无法维持,人类的文化创造也无法实现。“语言的产生意味着灿烂多姿的人类文化的诞生,文化语言可以说是共生的”。

2017版新课标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还提出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明确增强文化自信的理念,还要注重时代性和多样性。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更是强调了语言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学生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语言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开出的文明之花,随着全球文化共同体的构建,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其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的问题。我国是一个语言大国,如果把某些方言当作独立的语言,一般估计是七八十种。然而因为经济、信息一体化发展等原因,某些弱势语言濒于消亡。要传承和发展多样文化,就必须保护多样化的语言。

方言虽只在一定地域中通行,但本身却也是一种完整的语言体系。各地的方言都具有系统的语音结构体系、词汇结构体系和语法结构体系。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方言的价值显而易见。然而,现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只会听不会说,或者连听都听不懂。基于这样的背景和现状,笔者尝试借《四方异声普通话与方言》来做一次实践,努力将语文学科素养的四个方面在一堂课中有所呈现,并尝试让学生认识到说好普通话固然重要,但方言的价值不可无视。《四方异声》这一课在选修教材《语言文字运用 》中的第一单元,第三节。这一节的内容是主要认识方言,认识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方言的文化价值,有助于学生认识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可以提升学生对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积极性,尊重地域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

本班学生百分之八十是闽南人,都会说闽南话。其他的学生,分别来自江西、湖南、重庆、四川、安徽、陕西、山东、宁德。而这些非闽南地区的学生大部分对闽南话有一定的了解。依据这个情况,这堂课的设计,通过课堂活动,让各地方言都有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对祖国各地语言的认同和热爱,同时以闽南语和闽南文化为核心,体会以闽南语为载体的文化特色,并以此为契机认识到各地方言的文化价值。

1.赏方言之趣味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由于现在学生在学校基本以普通话为主要交流语言,方言在学校的使用率比较低。为激发学习兴趣,笔者借助网上大热的闽南语水平测试题,导入新课,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热身之后,厘清普通话与方言的概念,并设计课堂活动:一是用各自的方言说“苹果一斤多少钱?”,用各自的方言诵读杜牧的《清明》。通过以上活动,感受方言间语音的差异,并了解方言文读和白读的现象。二是出示一段重庆特色的方言,邀请一个重庆籍学生朗读,感受方言詞汇差异。三是以“公鸡母鸡小鸡”为例,感受方言语法的差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课堂参与度高。在倾听与表达中,他们发现,北方方言最接近普通话,但语音语调与官话略有不同,别有一番风味;同是闽南语区,同一个词语的发音可以天差地别;同一个词语,还有文读和白读之分,用方言朗诵经典诗词,竟多一种古典的韵味。

这个环节学生在听和说的语言实践过程中,认识了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差异,同时,对不同区域的方言特点有了大致的了解,初步感知丰富有趣的方言,为学生深刻认识方言的价值做了一个必要的铺垫。

2.明方言之现状,辨方言与普通话之关系思维发展与提升

普通话与方言之间是呈什么关系?方言的使用是否会影响普通话的推广?反过来,普通话的推广是否会导致方言的消逝?方言的逐渐消逝是否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如何理解方言的价值?如何理解语言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些问题,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为了突破这些问题,笔者做了以下教学环节设计:

先展示文字材料“有一个口音很重的老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和视频材料“一个报案人驾驶的车发生交通事故”,直观地展示了方言在沟通交流中的障碍,自然引出推广普通话的必要性,认识说好普通话的重要意义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毕竟“普通话的规范使用,是形成和实现社会语言生活和谐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的体现和表征。”至此,话锋一转,揭示方言逐渐在消逝的现状在普及普通话的浪潮下,方言慢慢衰弱。普通话的确为我们的交流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使许多地区文化出现断层,甚至消逝……并抛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如何看待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方言需要刻意保护吗?为什么?问题一抛出,学生都从方言的趣味体验中跳脱出来,陷入了严肃的思考,在表达交流的过程中,不同观点互相碰撞,思想的火花四溅。主张方言不需要刻意保护的学生更看重语言的工具性,认为沟通和交流才是语言的主要目的,举了圣经里“巴别塔”的事例进行论证,并表达了多种语言可能带来民族歧视种族歧视等问题。

而认为方言需要刻意保护的学生更多的看到了语言的人文性,强调只看到方言的工具性价值是片面和肤浅的,方言与人类的情感、精神、历史文化有着深层次的联系,这决定了它不能同物质工具那般被简单放置于一轮“更新换代”中。再者,方言还是各地区的人对自己家乡的身份认同,承载着他们的乡土情结。方言一旦消逝,我们将何处遣乡愁?最后,普通话有很多营养都来自于方言,没有方言的多样与活泼,普通话将会慢慢僵化失去活力。语言是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二者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两者能共存并用,和谐发展,形成丰富多彩的语言生活。

从课堂效果上来看,学生的辩证性思维是有得到一定的提升。学生观点争锋相对,容易引起其他学生的深度思考。在表达方言是否需要保护的同时,自然无法回避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也必然要涉及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一个问题,多个维度,有效发展了学生的思辨能力,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对语言价值的深层次理解。

3.悟方言之价值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方言价值的具象认识,在认可应说好普通话的前提下,笔者借闽南语所承载的闽南文化进行拓展,分别从方言与服饰,方言与建筑,方言与美食,方言与戏曲等方面,设计了几道选择题(如:南音用的是哪种方言?“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说的是哪个地方的女性服饰?),让学生在思考与品悟的过程中,认识到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南音,梨园戏,高甲戏,这些地方戏曲都是用闽南方言演唱的,如果当地观众听不懂戏剧中的唱词和说白,那么这种戏曲在该地自然就没有多大的生命力。“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地方戏的生命力就在于使用方言,或者说戏曲先是地方的,而后才是全国的,有如艺术首先是民族的,而后才是国际的。”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方言,含有先民丰富的智慧与人生的体悟的俗语谚语等口传文化,也很难被传承下来。

4.坚定文化自信,理解多元文化文化传承与理解

同样的道理,各民族语言、世界各国语言也应保持其多样性。联合國教科文组织《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报告》中也强调“语言多样性是人类最重要的遗产。每一种语言都蕴藏着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智慧,因此任何一种语言的消亡都将是整个人类的损失。”

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大汇聚。我们在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的同时,要增强文化自觉,坚持文化自信,传承中国文化。就个人而言,首先应掌握好普通话,其次要掌握方言,这两种语言是为了传承文化。语言是文化的根基,维护文化的多元化,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要维护语言的多样性,“提倡语言平等,全面规划语言的功能,保护语言资源,维护语言权利,提升国家和个人的语言能力,和谐语言生活。”

“我不愿我的房子四面围墙,亦不愿我的窗户堵塞不通,我只愿各国文化的清风自由流通”。愿圣雄甘地的诗意语言,让你我他,都能敞开门窗,拥抱多元文化!

参考文献

[1]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

[2]陈光磊.普通话,规范着才是美丽的.[N].光明日报,2017(09-10):12

[3]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81

猜你喜欢

方言普通话语言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我有我语言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
语言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