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椒江区:深化“1+4”模式,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2019-09-10
日前,台州市椒江区海门街道通过“浙江省第一批省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验收,其“探索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发展‘l+4’模式,创新社区治理”初见成效,为全区打造了鲜活样板。“1”即围绕“党建引领培育发展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完善社区服务管理机制”主题,“4”即按照“机制立体化、培育精准化、队伍专业化、服务项目化”的发展思路,以创建“新府城和合社区”为抓手,以社区“微服务”活动为载体,以“一社一品”为特色,力推“三社联动”,初步实现了社区治理“四化”目标,构建了街道、社区、居民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一、以党建为引领,实现社区治理网络立体化
(一)探索建立街道社区治理委员会。为更好地开展实验区的各项工作,海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联合成立海门街道社区治理委员会,作为创新社区治理模式的组织保障。明确社会治理委员会是街道社区工作的领导协调組织,研究制定社区有关政策,决定社区的人、财、物等重大事项。
(二)构建多维党建引领联合体。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区域整合为基础,统筹社区各类组织,凝聚各方力量,实现资源最大优化。14个社区在全市率先建立多维党建引领联合体,建立社区大党委,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负责人原则上由社区大党委书记兼任。大党委的建立实现了社区资源互补、活动共搞,社会共治,为社会组织的建立培育、发展、作用发挥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
(三)打造社会组织三级联动平台。建成“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公益类备案社会组织”三级联动机制。已建立本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1个,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14个,备案建立了168个公益类社会组织,引进专业社会组织4个,实现了社会组织在社区的全面覆盖、挂牌运行。
二、以共赢为目标,实现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精准化
(一)立足街道,培育本土示范性社会组织。海门街道老龄化指数高,城市贫困人口比重大,在助老扶贫帮困上牵涉了社区大量的精力。针对如此困境,街道主动对接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先后孵化培育了爱心帮帮团、中老年爱心艺术团等社会团体。为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问题,健全社会心理生态,专门培育了中老年爱心艺术团,实践了“老有所乐”,社会更加和谐。2017年8月,以“政府出资、社会组织承接、社工服务”的购买服务模式,引入天宜社工等专业社工机构,开展社区重建,通过重塑老小区社区、物业、居民业委会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激发社区活力。
(二)立足社区,孵化品牌化社区社会组织。为有效解决社区类型多样化、居民需求多样化、上级任务多样化,大力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备案,善用社区资源、推动居民参与营建“自助互助”网络的优势。先后投入300万元,设立了连心桥、爱心坊、红枫叶、和合等14家深受居民好评的社会工作室。树立了“爱心工疗站”
“老林会客室…四点半课堂”“阿才嫂帮帮团”等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社会组织服务品牌。
(三)内联外引,搭建志愿服务组织共建体系。通过广泛宣传、组织强化、集中招募、经费支持、荣誉激发、氛围营造等措施,打造富有活力、助人为乐的志愿服务队伍。14个社区全部建立志愿服务站,根据意愿和特长组建各类实体化运作的志愿者服务团队132个,登记注册志愿者8200人。区96345志愿者联合会设立海门分会,下设8个社区爱心驿站,常态化开展关爱贫困家庭帮扶,每年巡回开展“社区行”便民服务。
三、以人才为优先,实现社区治理队伍专业化
(一)多途径育人才。培育领军核心人才,注重树立典型人物,如以景元社区大党委书记、主任陈招领为楷模,形成了以“重引领、亮招牌、勤招呼、多招揽、评招式”为核心的“招领”工作法,得到省、市、区推广。打造中青年人才梯度格局,共有5人分获省市社区建设“领军人才”称号,形成了一大批爱岗敬业、专业专长的中青年人才梯度格局。三是力推社工报考高潮,出台全方位政策,鼓励社区、社会组织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今年全街道参加社会工作师报考人数达133人,名列全市前茅。
(二)多举措引人才。一是公开选聘引人才。大力选拔优秀人才进社区,为社区治理创新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公益助力引人才。主动邀请辖区内具有一定威望、组织能力的热心人士,领衔建立社会组织团队或工作室。三是购买服务引人才。随着居民需求的高标准、多样化,我们通过购买服务引进的专业社会组织人才达到80人,以专业化推进新形势下社会治理工作。
(三)多方式留人才。一是提升能力留人才。每季一次的“社区论坛”,开展业务交流和服务创新模式探讨,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水平,增强解决社区治理和服务难题的能力。二是晋升拓展留人才。优化社区干部队伍结构,按照个人能力、群众评价等为主要标准,出台《海门街道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办法》,营造良好的用才惜才氛围。三是绩效考核留人才。出台《关于加强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社区专职工作者绩效考核办法》,完善奖惩机制,激发履职积极性。
四、以需求为导向,实现社区服务项目化
探索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发展“1+4”模式,落脚点在服务群众。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社区“微服务”活动为抓手,努力构建街道、社区、居民社会治理和服务连心桥。
(一)畅通需求渠道。通过“收集、采集、共享”渠道收集居民诉求,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社区便民服务中心,86名全科网格员,96345热线平台,96345“帮扶e家亲”和党员志愿服务“闪光党愿汇”网络平台,不同的方式收集居民的服务所需,成为居民和社区社会组织之间的“供需对接”的基础。
(二)科学运营项目。以社会组织为主体,创建“新府城和合社区”为抓手,以社区“微服务”活动为载体,以“一社一品”为特色,实施社区服务项目化运行。
成功培育了以下8类项目:党员爱心微服务、“亲子扶幼”项目、残疾人“工疗”项目、纠纷调解服务项目、“公益便民”服务项目、专业社工服务项目、“和合文化”进社区项目、村居融合服务创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