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外事件中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呈现

2019-09-10张子亮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3期

张子亮

【摘要】:互联网催生了网络民族主义的诞生,在涉外事件中,中国民众的网络舆论往往呈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南海仲裁案印证了中国民众在重大事件而非常态事件所呈现出来的民族主义更突出,掺杂着多元表达的民族主义在形式上更丰富,消费主义与民族主义交织,体现互联网背景下利益追求与社会责任承担的互动。但民族主义非友即敌“一刀切”价值评判标准缺乏理性考量。

【关键词】:网络民族主义 涉外事件 南海仲裁案

中国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在谋求国际合作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其他国家相互依赖加深,同时也面临着与其他国家、地区在国际贸易摩擦、国家安全、领土与主权等政治、经济方面的冲突。互联网的发展为中国民众提供了获知国际政治讯息的管道,其开放的环境使网民可以相对自由地就事件发表意见,并在意见的相互交换与学习中完成自我政治素养的养成。在日益增多的有关国家利益的涉外事件中,中国民众从最初的线下实际行动反应到网上民族主义情绪表达,网络民族主义随之诞生。网络民族主义不仅反映了中国民众坚决维护国家利益的决心,也反映了中国民众参与国家政治的积极性。在网络发展催生下的网络民族主义具有不同于国家政府主导下的传统民族主义的软性魅力,在许多涉外事件的处理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问题的缘起及文献综述

民族主义的中文解读最早可以追溯到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民族主义是“各地同种族、同语言、同宗教、同习俗之人,相视如同胞,务独立自治,组织完备之政治,以谋公益而御他族是也。”尽管民族主义有多种意义,但是人们通常认为它是一种对民族的认同。民族主义通常包括“对民族的归属感、安全感、荣誉感以及对民族的一种情感皈依”(He&Guo,2000)。同时民族主义也是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即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如何理解自己,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自己和其他民族的关系,而这一点,在近代以来的中国表现的尤为明显。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民族主义思潮和行动找到了前所未有的活动平台和空间,在引导、塑造、制造民族主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互联网代替传统媒体的过程中,各类事件的讨论主体由社会精英向草根网民转变,政府对信息的控制能力减弱,网民可以自由发布信息和言论。“网络民族主义”融合了网民流动于个体和集体之间的社会心理,以建构统一的目标和敌人使得网民能够聚集(王洪喆,2016),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克服“搭便车”的困境,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动员模式(郭小安、杨绍婷,2016),是由最能抓住普通民众心的民族主义与草根表达、快速传播的互联网相结合而成的一种天然“绝配”(闵大洪,2009),大大增强了传统民族主义的扩张力和能力。闵大洪给出了关于“网络民族主义”的双向定义:(1)基于互联网传播的民族主义言论、情绪和思潮;(2)表达、鼓动民族主义情绪,制造、扩散民族主义舆论,并在某些情况下推动现实行动以达到预期目的的网络传播行为。并将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表现形态概括为四大类:表达情绪、制造舆论、组织游行、黑客攻击。

二、案例选取、研究设计及研究方法

(一)案例选取

南海仲裁案,即2013年1月22日,菲律宾就与中国南沙群岛主权归属争议问题单方面向临时组建的中菲南海争议仲裁法庭提请国际仲裁。其中,菲律宾要求裁定太平岛美济礁等8个南沙岛礁的海洋地位,实际上涉及海洋管辖权,是反对中国在南中国海所主张的九段线。2016年7月12日,海牙国际仲裁法庭对南海仲裁案做出“最终裁决”,判菲律宾“胜诉”,并否定了“九段线”,宣称中国对南海海域没有“历史性所有权”。此裁决引发网民强烈反对,中国政府对此判决表示,不参与、不接受、不承认。国际舆论朝向中国一边倒,南海仲裁案,以菲律宾单方面自导自排自演收尾,对中国没有任何的约束力,也并未实现菲律宾对南海岛礁的管辖权,中菲双方的南海争议问题并未得到实质性解决。

本研究试图从南海仲裁案中中国民众的网络舆论反映考察中国民众在涉外事件中的网络民族主义呈现,搜集关事件段内网民围绕“南海仲裁案”所发布的信息内容进行文本分析,考察公众的具体话语表达、舆论倾向,总结该事件呈现出的网络民族主义的特点,并进一步探求其背后原因。

主要数据来源为新浪微博、新浪微指数、百度指数与其他舆情监控机构(木果网络信息服务)。之所以选择新浪微博为数据主要来源,是因为新浪微博目前作为中国网民最活跃的网络社区,集聚了中国大部分的网民,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强。

三、研究发现和原因分析

(一)研究发现

通过数据分析,关于中国民众对“南海仲裁案”的网络舆论反应得出了以下几点发现,网络民族主义在维护国家领土的大前提下,呈现出意见多元化地表达:(1)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维护我国利益不容侵犯,如部分微博表示“支持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强硬不退缩”,这是民族主义的体现;(2)低俗谩骂少,幽默戏谑多,如在点赞量达45506次位居前列的评论“菲总统说:至少在地理上看南海离菲律宾近。其实吧,菲律宾离中国也不是太远”中,网友懂得以牙还牙,以理还理,来反击菲律宾要求南海島礁管辖权的逻辑荒唐,这表明,中国网民在长期的网络参与中媒介素养有所提升,在表达民族主义开始由愤怒的表达和情绪化的宣泄,一定程度上摒弃了传统的“喊打喊杀”,转向理性化的思考和表达;(3)“我去菲律宾度假,是不是不用带护照了”以及其他热门评论,诸如:“中国爸爸”、“中国菲律宾省”、“中国填海”、“中国拒买菲律宾芒果干,饿死菲律宾”等则是反映了日渐昌盛的中国为民众的民族认同提供了自信心支撑,同时也显露出中国民众心中一直存在的、历史所延续下来的“天朝大国”优越感,居高临下俯视他国的骄傲的民族主义表露,这样的舆论表达及其容易被别有用心的西方媒体借题发挥抹黑中国大国崛起,加剧周边小国对中国的怀疑和忌惮。

3、民众的网络民族主义表达形式呈现丰富多样化的特征,图片、视频、表情包成为了民众表达民族主义的新形式。图片类有以下几种:(1)官媒代表人民日报微博发布图片“中国一点都不能少”,以中国红标注中国领土,包括南海部分岛屿,并加红“点”字,严肃的表达属于中国的领土一分一毫不容侵犯,坚决捍卫祖国领土安全;(2)表情包。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改编,如《西游记》南海观音图片配以“听说有人要跟我抢南海”;由青年网民创造并符合青年网民表达习惯的动漫类图片改编的表情包;恶搞政府发言人。配合外交部发言人耿爽的肢体动作配以文字“卖芒果的请出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民对政府、国家的认同,并以网络时代下相对娱乐化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的政治主张。视频表达方式:(1)“那兔”系列视频《没签过的纸》。《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是由国内军迷网友逆光飞行所创作的爱国主义题材的漫画。图片以兔子为主角,象征中国形象,漫画将中国近现代历史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及建国以来的一些军事和外交的重大事件通过戏说和风趣的风格,以动漫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南海仲裁事件结果发布期间,制作了主题视频《没签过的纸》来调侃南海仲裁。台词“我们没签过的纸就是一卷厕所纸”来表达中国没有参与,更没有在仲裁判决书上签字,因此这项由菲律宾单方面发起参与的仲裁决定无效。

4、中国民众的网络民族主义表达和商业消费主义交织,体现互联网背景下利益追求与社会责任承担的互动。在“南海仲裁案结果”发布不久,淘宝卖家便借话题宣传了一把,在商品展示页加上“南海问题,绝不妥协”、“抵制菲律宾芒果干,欢迎监督”等文字。淘宝卖家抵制菲律宾产的芒果干,表达坚定的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是社会公共责任的体现,同时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借题宣传吸引眼球,迎合当时满腔爱国的民众心理。突出的还有中国移动,“是中国的地方,一定有4G网络”,将满格的4G网络图样标注在南海,表达中国领土不容侵犯,南海群岛归中国的同时,宣传了一把移动4G强大的覆盖范围。

四、结语

在南海仲裁案中所呈现出来的网络民族主义与国家所主导的爱国教育运动相结合,表达舆论意见的同时民众实现了自己的公共话语权利,对民族主义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表达。坚决保卫祖国领土的舆论表达也为中国政府处理南海问题提供了一道的力量支撑与鼓舞。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在中国涉外事件中对于民族凝聚、民族自信及国际关系的影响存在积极作用,但不理性的网络民族主义容易滋生极端民族主义,不仅不利于争端事件的解决无益,甚至会被常常妖魔化中国的西方媒体作为把柄扩大不利于中国的言论宣传,造成中国在国际舆论上的被动,而且也容易使国人受到来自自己人的伤害。整体而言,南海仲裁案中民众的网络民族主义呈正向影响。

【参考文献】

【1】闵大洪:《对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观察、分析——以中日、中韩关系为对象》[J],《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09年.131-143.

【2】郭小安、杨绍婷:《网络民族主义运动中的米姆式传播与共意动员》[J],《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11期.54-74.

【3】李红梅:《如何理解中国的民族主义——帝吧出征事件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11期.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