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

2019-09-10才旦布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藏区文化遗产发展

【摘要】: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地区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进行重点保护,为此提出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首先对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详细的说明,通过研究现状结果,对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关键词】:藏区 非物质 文化遗产 发展

0引言

藏区作为我国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其独特的人文环境与地理位置,藏族人们以其顽强的民族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民俗风情、饮食文化、宗教文化、服饰文化、音乐、绘画以及舞蹈等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1】。而随着藏区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藏区大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的一部分,相对于一些有型的物质文化来说更容易流失,对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迫在眉睫【2】。其中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甘南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甘南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拥有国家级、省级、州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500多种,因此在对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过程中主要以甘肃甘南地区为例。在这一工作开展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分析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为其提供一条可靠的发展道路。

1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藏区作为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重要发展地区,其中主要包括民间舞蹈、民间手工艺、民间音乐、民间美术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藏区民族多样性的主要体现【3】。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与集成中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丝绸之路文化经济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甘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近些年发展过程中,主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随着近些年来国家对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重视,在政府与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使得其向着更好的方向不断发展。

1.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头表述传播形式

目前藏区许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以口头表述的形式流传在民间,其主要形式包括民间说唱、民间歌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艺术形式,仅在甘南地区就存在藏族神话故事、藏族民间故事、迭部苯教僧乐、口弦演奏技艺、尕巴舞、僧乐、谜语、歌谣、祝词、迭部方言、民歌等多種艺术形式。这种形式也最能够反应出群众的审美情趣与真实情感。这种口头传播形式,在文字形成之前的远古时代就已经出现,藏区人民用说唱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的生活场景、传授生产与生活经验以及抒发自身思想情感等。而一些传说故事主要通过其中任务的内心、语言与行为等来表现藏区人民的感情变化,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民间,生存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没有任何文化形式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1.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艺术传播形式

表演艺术形式也是目前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传播形式,主要通过演唱、人体动作、演奏以及表情等对生活内容进行表达。藏区表演艺术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为藏戏与歌舞等两种表现形式。其中目前甘南地区国家级艺术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分别是甘南“南木特”藏戏、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卓尼巴郎鼓舞、舟曲多地舞和甘南藏族民歌。藏族作为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不仅会在节日与祈神等活动中唱歌,在劳动会也会唱歌。而由于藏区地理环境、生产环境以及劳动对象等存在的差异较大,因此在藏族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舞蹈形态与形体动作。藏区舞蹈大致可以分为民族舞蹈、宗教舞蹈、宫廷舞蹈以及戏曲舞蹈四大分类,在藏族各地区广泛流传。

1.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工艺传播形式

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艺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部分,仅甘南州境内就有甘南藏族唐卡、卓尼洮砚制作技艺。藏区传统手工艺主要根据民间生活习惯与审美等进行艺术创作,且范围十分广泛。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也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因此面对藏区种类丰富的手工艺产品,在如今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链。甘南藏族唐卡与卓尼洮砚等藏区手工制品由于其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宗教特色广受国内外人士的赏识,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收藏与欣赏价值。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藏区各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留下了能够反映民族变迁的各类文化精髓【4】。

2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趋势

2.1原生态民俗类保护发展趋势

目前来说,藏区拥有多达十几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种类繁多,并极具浓郁的民族色彩与宗教特色。远古时代藏族人民在还没有自己的文字,就开始以口头说唱的形式,艺术地反映自己的生活,抒发思想感情,传授生产和斗争经验,表现审美观念和艺术情感【5】。而就地理位置来说,甘南藏族自治州属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之一,位于中国的西南部、甘肃省南部,州内现有藏族、汉族、回族、土族、蒙古族等24个民族,总人口73万,其中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具有典型的藏族聚集地特征。由于大量人口的涌入,受到现代化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审美方式等多方面影响,许多仪式与节日已经失去原有特色。因此,原生态民俗类保护发展模式成为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趋势的主要道路之一。主要发展形式为对原有藏区原生态文化进行保护,但不能与现代生活完全隔绝,在尊重其原有生活环境与习惯的同时,避免其过于商业化,还原原生态民俗的本土性,让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延续与发展。

2.2生产性为主的传统技艺发展趋势

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传统技艺模式,其中包括藏药、造纸技艺、藏香、藏族金属锻造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的文化,它的价值不单体现在传承人创作的作品,更在于传承人所拥有的技艺技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传承。这类技艺与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在实际生产中不断进行实践才能不断延续下去。生产性为主的模式主要对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生产、加工、再加工以及销售的流程,使其形成一条完整生产链,实现实际生产力转化。同时政府应当定期对一定提供生活补助的同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例如为符合条件的传承人授予名誉称号等,为传统藏区手工艺制造者提供更多的支持。提升传承人的社会声望与社会地位,为其提供相关社会保障,保证传统技艺在帮助藏区人民创造财富的同时,实现技艺的传承与延续。

2.3传承式文学艺术发展趋势

藏区文化深受藏传佛教文化影响,拥有多姿多彩的语言文学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学艺术发展形式具有浓厚的藏族特色,且历史悠久。但随着藏区人民生活与娱乐方式的改变,目前面临着逐渐淡化甚至消失的处境。因此对文学艺术可以采取传承式发展形式,政府应当鼓励艺术传承人进行家庭内部传承,并给予一定奖励。同时对藏区民间艺人进行大力宣传,倡导藏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也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既需要各部门团结协作又需要确定各自的职能、履行相关的责任。利用现代化手段对藏区文学艺术进行传播,形成更高效与广泛的传承与保护形势。

3结束语

随着国家对藏区文化的重视,以及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此提出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研究和发展趋势研究.经过研究表明,虽然发展趋势比较乐观,但是保护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只是中国的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的结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西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为藏区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奠定理论基础,也为建设文化甘南注入了强劲活力,带来蓬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马宁.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和传承保护[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49-54

【2】祁庆富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 西北民族研究 2006.3

【3】黄赛凤. 政府主导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西藏大学,2010

【4】王友富.李旭. 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1

【5】 张敬燕. 困境与突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路径探索[D] 2015.2

作者简介:才旦布(1995.05),男,藏族,本科,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藏区文化遗产发展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甘孜藏族自治州派出所遭冲击 警察开枪自卫
冲击派出所扰乱藏区不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