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角下治贫方式的探讨
2019-09-10蒋琛杨萍萍张少康
蒋琛 杨萍萍 张少康
【摘要】:精准扶贫是指政府、企业和社会等主体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帮助脱贫的治贫方式。提炼出精准扶贫的三种关键治贫方式: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后,通过对三者的横向对比,总结出三种治贫方式的利弊。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具体的扶贫对策。
【关键字】:精准扶贫 产业扶贫 教育扶贫 健康扶贫
前言
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精准扶贫是指政府、企业和社会等主体针对贫困地区不同的区位条件、不同的致贫原因,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帮助脱贫的治贫方式。综合六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各地的实践,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是精准扶贫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一、扶贫方法
(一)产业扶贫
精准扶贫的核心是“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其中,产业扶贫是“五个一批”的重点。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产业扶贫致力于为贫困地区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通过建设基础设施、培育当地企业、提供就业岗位等手段打造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保障该地区贫困人口平稳脱贫并在精准扶贫工作结束后仍能维持较高的生活水平。
(二)教育扶贫
教育扶贫是五项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具有基拙性、先导性和持续性作用。(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扶贫。贫困地区的教育可以分解为三类: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教育扶贫是根基,从学前教育入手,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以义务教育为支撑,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必备的科学和文化知识;重视职业教育,通过顺利就业帮助家庭摆脱贫困。
(三)健康扶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摆到重要地位和工作日程,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重要论断。残疾人、重病患者和慢性病患者常常因为无力参加劳动导致收入来源被阻断,贫困的同时还遭受着生命威胁。切实推行健康扶贫要做好以下三个环节:预防筛查、保险覆盖以及基层医疗队伍建设。
二、扶贫方法比较
中国区域广阔,各地情况复杂,由此带来的致贫原因也各不相同,同时,扶贫的方式手段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因地制宜地进行扶贫会带来较好的效果。然而,各种扶贫方式策略从不同角度出发,发挥各自应有的长处,但不可避免会存在一定的缺点。通过对比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这能更清晰的了解各模式的特点,能够摆正扶贫路线、明确扶贫目标、加强扶贫能力,能够更好完成精准扶贫。
(一)产业扶贫的利弊
产业扶贫,通过扶持贫困户、贫困村发展产业,并且鼓励种养大户、当地企业发展来带动就业。它是一种借助外在社会力量来扶持贫困户,达到扶贫的目的;其次,还具有一定的持续性、长远性,与教育扶贫相比更具有现实性,可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与健康扶贫来讲,更具直接性,并不是侧面通过减少医疗支出来达到因病致贫目的,而且覆盖面更加广阔;与教育、健康扶贫来比,产业扶贫是一种针对物质、提高物质生活为直接目的的扶贫方式,能够给贫困户带来直接的物质生活改善和提高,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教育扶贫的利弊
教育扶贫,通过在贫困地区普及教育,使得贫困人口及其儿女提高思想道德意识和掌握先进的技术知识,改善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的状况,促进扶贫的稳中有进地进行。它是一种针对教育来改善贫困人口素质的更高阶段的稳定的扶贫方式;其次,其教育扶贫涵盖了其儿女,并为下一代的生活状况打下了基础,实现了不同于健康扶贫的纵向延伸;与产业扶贫相比,教育扶贫使得人拥有了一技之长,是一种从内生产生扶贫动力的方式,是一种持续的扶贫方式。
(三)健康扶贫的利弊
健康扶贫,通过维护健康,加大对因病致贫人口的救助,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并对建档立卡的人口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它是一种减少家庭较大支出的扶贫方式,能为其减缓经济压力;与产业扶贫相比,它并没有给贫困人口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而是通过缓解某些人口致贫的根源,从而使其走上正常生活道路;与教育扶贫相比,它是通过短暂的医疗救助,而且需要其他扶贫方式的结合才会达到最后的目的。
最后,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这三种扶贫方式,都是因地制宜发展而来的扶贫方式,都需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来实施。
三. 对策
(一)能人带动,多维度创新产业扶贫
发挥基层干部的能人带头作用,积极落实产业扶贫项目。通过利用农村自身资源及特色,合理规划发展合作社、龙头企业、乡村旅游等多种形式,激发农村地区发展潜力。同时,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壮大农村队伍劳动力规模,提高项目运行效率,加快形成產业优势,吸引品牌产品入驻,形成规模效应,提高产业扶贫的后劲力。
(二)整合资源,教育扶贫方式精准化
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主体教育扶贫模式。通过对扶贫地区的全面调查,按需帮扶,促进教育扶贫精准化。政府应对教育扶贫成效进行阶段性考评,适时调整,促进扶贫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有效提高扶贫绩效,杜绝教育扶贫表面化、政绩化。地方政府应全面落实农村留守儿童建立档案,结对帮扶等教育扶贫手段。建立受帮扶对象留乡创业就业的相关鼓励措施,保障贫困地区的青年力量,推进扶贫工作可持续。
(三)健全机制,提高就医保障水平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重难点之一是疾病,贫困户抗风险能力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贫困局面仍较为严峻。政府应宏观调控,统筹分配健康扶贫资源,将健康惠民政策资助和健康精准扶贫工作深度融合,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对接、精准资助,切实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提升地方医疗机构行动能力,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政府完善相关激励政策,壮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队伍,完善健康扶贫考评机制,确保健康扶贫资源、扶贫资金落到实处,促进健康扶贫措施精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