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019-09-10张静萍
张静萍
【摘要】: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的科学。它普遍适用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是当代世界人人都必须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而九年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素质的基础课程,如何从小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是当今小学数学老师所面临最严峻的考验。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 学习兴趣
小学生从进入学校第一天就开始接触数学。但数学抽象严谨,小学生学习会感到枯燥乏味。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兴致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其自身对学习的认可,只有更好的保证阶段性学生在好玩好动的理念上的个人执行,并依照老师对学生兴趣合理教学的措施,最终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兴趣,从而更直接在教学任务上的有序进行【1】。
一、巧设情景教学,激起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致。
于漪曾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可依据小学生现有的认知特性,在生活的环境中发现教学素材,创设情境,巧设问题,引入新课,引起小学生想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样他们才能很快进入"知识海洋",成为探索者。
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可用熊出没中的人物设置场景:吉吉国王分配给熊大熊二两块菜地。熊大菜地是长方形的,熊二是平行四边形的。熊二闲来无事,比较了两块菜地,觉得熊大的菜地大,应此提出交换引来争吵。这时候请小学生作为裁判,帮忙解决面积问题,引出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小学生熟悉的动画片里的人物为主角,使课堂更具有神奇色彩,制造矛盾,引出问题,激起小学生作为裁判的正义感,身临其中,成为故事中不可缺的一人,从而调动小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这样的导入让小学生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了解数学价值,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良好的契机。
二、动手操作,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惟有经历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才能真正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师要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让操作、思考和探究结合起来,引导小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耳濡目染中形成数学知识,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小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放手让小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去转化成长方形,进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理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如下:
1.四个人为一个小组,每组准备四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和一把剪刀,引导小学生通过"画"、"剪"和"拼"等进行操作拼成长方形。经过小学生动手实践,我们会发现多数孩子会参照书上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沿高剪成不同的平面图形,而后拼成长方形;有的小组通过剪、翻转、拼等操作,把平行四边形拼成长方形。
2.组织小学生观察与思考:①现在图形的面积与原图形面积比较,有没有变化?②变化后的图形的长与原图形的底有何关系?③变化后的图形的宽与原图形的高有何关系?经过认真观察与对比,小组讨论交流,得出: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现在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等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因此根据我们所学的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算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X高。
这样的动手操作,把枯燥乏味的数学符号变成生动、快乐的游戏,能够吸引住小学生薄弱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小学生的兴致,能投身数学学习中,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如此才能让数学教学焕发光彩。大家一起动手,动脑,既能发挥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使抽象的数学概念更加形象化。小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探索获得的知识,更能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深处。
三、合理应用多媒体,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社会背景下,多媒体的应用,有利于深化小学数学的教学。它能打破传统的时空限制,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使静态、封闭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动态、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增添了课堂教学活力、感染力与生命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2】。
实际教学中,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较为薄弱,有些数学知识较难理解。这时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合在动画、音乐和视频中,使其具有色彩性和形象性,突破客观的限制,创造色彩缤纷的数学学习情境,这样就会激起小学生学习的兴趣,推动他们去看,去听,去学习,发挥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降低数学的教学难度,让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象更加深刻,教学目标更容易达到。
如在学习《圆柱的体积》时,要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是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关键,而"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比较抽象,是本节课知识理解的难点。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无法解决问题,而借助多媒体展示就会化难为易,全部的难点迎刃以解。教学过程如下:
1.让圆柱圆形底面平均分成16份扇形,拼成的立体图形近似于长方体,用蓝线标出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凸出弯曲感;
2.将圆柱圆形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在观察中明白: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近似于长方体,曲线越来越直。
通过以上演示,采用逐步逼近的方法,加上教师适当的讲解,营造出和谐、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气氛,使学生从心理上避免单纯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感,轻松快乐地学习。同时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小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还能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多媒体生动形象地总结了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小学生全面调动视听感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督促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进行当下的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要依据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设计课堂教学,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惟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小学生在个体数学能力上有效的培养,进而达到提升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向文會: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2017(08)
【2】翁 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助力小学科学课堂[J].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