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动作谈学生心理
2019-09-10姚俏
【摘要】:心理学,动作与心理反应,情感体验。
【关键词】 心理信息 情绪
在身体语言中,教师往往会通过领悟学生的头部和身体动作,了解他的内心发出的信号,从而洞察他的心理。在学生上课过程中,其实从很多小动作中是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理活动的,本文将从上课期间学生的小动作来谈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接受心理。
一、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
二、头部表情动作与心理学
1、头部动作最常见的就是点头、摇头、低头、把 头偏向一边等等,那么这些动作究竟蕴含了学生怎样的心理信息呢?
1) 挠头
老师给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挠头,一般要不是头上有虱子或者头皮屑的话,挠头说明学生感到很困惑或者对某事没有把握。
2) 点头
点头大多用来表示肯定或者赞成的态度。上课过程中,若是看到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就向你做出点头的动作,这就表明学生对你的上课内容很感兴趣。他这样点头是在暗示你,你可以继续说下去。但是你要注意学生点头的频率,因为不是所有的点头都是学生在肯定你,如果你看到学生缓慢地点头,表示学生对谈话内容很感兴趣,所以你就可以继续说下去。反之,如果学生快速地点头,这是在告诉你,他已经听得不耐烦了,希望你马上结束上课内容。
3) 摇头
当学生对你的谈话不赞同时,就会用摇头来回答你,这意味着学生不认可你的看法。而有时候虽然学生口上说“我非常认同你的看法”,“这方法听起来不错”,也可能说“我喜欢您的课”,但是他却摇着头说,这时,不管他说出的话多么诚挚,摇头的动作都折射出了他内心的消极态度。所以,我们老师和学生交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学生的这种头部动作,从而调整你的上课方法。
4)拨头发
表明学生处在紧张或者调情的状态中,该动作的潜在目的是促使对方能看到自己的脸部和颈部,化学作用正在进行中。
5) 头部倾斜
你在和学生交谈的过程中,如果看到学生歪着头,身体前倾,做出用手接触脸烦的思考手势,那么你就可以确信你的发言相当有说服力。这时家长和学生对你就会产生信赖感,那么你的课程内容才能吸引他们。
6) 低头
通常情况下,压低下巴的动作意味着否定、审慎或者具有攻击性的态度,人们在低头的时候往往会形成批判性意见,所以,只要学生不愿意把头抬起来,那么你不得不努力处理这一棘手的问题。为此,你要在发言之前采取一些策略, 让学生融入和参与到你的课堂内容中。这样才能让学生抬起头来,唤起学生积极投入的态度。如果你的策略得当,那么学生接下来就会做出头部倾斜的动作。
2. 通过唇部的动作可以看出他的内心表现,而且还能够增强我们对于对方的认识,从而调整自己所说的话或者是自己所做的事情,获得更好的交流。
1)咬嘴唇是释放压力。当人们的心中有愤怒或者是怨恨,但是又不知道该如何去发泄的时候,会通过咬嘴唇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或者是紧张的情绪。
2)舔嘴唇是安慰自己。当在一个陌生环境或者是即将面临一个重要的事情的时候,会感到非常的不自在,这个时候可能会用舌头反复的舔自己的嘴唇,从而安慰自己并且试图让自己镇静下来。
3)抿嘴是自我抑制。当面临着重大的压力的时候,往往就会藏起自己的嘴唇儿,嘴唇抿紧其实就是自我抑制的一种心理表现,这个时候大脑在告诉我们,紧闭着嘴巴就不会让任何东西进入身体了,这个时候说明学生对于你所说的话持有反对的意见,但是又觉得不应该明说罢了。
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能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于焉;胸中不正,则眸子非焉。
1) 抬头向上看
通常抬头向上看是在思考,还有分为右上或左上等等,左上多是努力要想起什么或者是整理思緒,右上则是说谎,在想一些说词的时候,有些人也会做出这个表情。
2) 低头向下看
眼睛闭上再向下看,极有可能是学生正在生气,想努力抑制住怒气,如果纯粹是低头向下看,可能是意识到别人对他有兴趣。
3) 转头向旁边看
在课堂中,若是在和学生交谈,学生都是看向一旁,那可能要注意一下了,可能代表他对你讲的内容不感兴趣。
4) 视线向上看
这种楚楚可怜的眼神,通常只会在女生身上看到,而且大多是对着她有意思的异性才会露出这种眼神。
5) 视线向下看
从上俯瞰人表示种轻视,看不起对方,如果下巴有上扬,还代表他对自己的自信,但这不一定代表他是有能力或才华的,也有可能只是骄傲不成熟的学生。
6)闭眼:逃避
当一个人闭眼时,是想逃避某些视觉,这也是头脑下意识屏蔽让你不快、感到威胁事物的一种反应
三、总结
随着教学理念的创新,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需要将学生心理与动作融合会更好的安排教师的课堂。学生的一个细微的动作,关系着我们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并适时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唐若,心理学家:手势动作暴露出你在心理与内心状态http://k.sina.com.cn/article_1937459110_737b47a6001001fio.html
【2】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6,12,0
【3】肖潇玛,透视学生的说谎心理《透视学生的说谎心理》基础教育出版社,2004,2
作者简介:姓名:姚俏;性别:女;出生年月:1985,4;籍贯:江苏徐州 民族汉;最高学历:研究生;目前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平面设计、二维动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