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众媒介视角的艺术新闻报道研究
2019-09-10施晓琴
施晓琴
摘要:当代艺术具有高度的争议性和关注性,在大众媒体的當代艺术报道中能够体现出“大众—艺术—媒介”之间的关系。由于对当代艺术领域的相关报道具有特殊性,而大众媒体又与专业媒体不同,有着明显的自身报道特点,所以今天无法用泛泛的新闻价值、新闻规范和新闻道德标准去要求和评价这一特殊的新闻报道领域。因此,增强对这一报道领域的理解和探究,可以促使大众媒体的艺术新闻报道以更加自觉和自省的公共性意识去呈现当代艺术。
关键词:大众媒介;艺术新闻;艺术报道
新闻指的是近期发生的事实报道,艺术涵盖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相关领域。将新闻与艺术融合起来产生了艺术新闻,人们通过艺术新闻不仅可以了解到当下艺术发展的动态与趋势,更可以从中得到美的熏陶与享受。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展览、艺术活动等通过新闻报道能够彰显出他们不同的艺术价值和特点。与此同时,艺术新闻的传递过程也是艺术传播的有效途径,能够让大众深层次理解艺术,懂得欣赏艺术。
尽管新闻类型有多种,但它们都有共同的基本特点,主要是“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和“简明性”。而真实和新鲜又是新闻与生俱来的重要特点,也由此而延伸出新闻报道上迅速及时的要求。这两个特点是新闻最为基本的、最为核心的规律,在艺术拍卖类的新闻报道中也得以充分体现。每年艺术界的春拍、秋拍都是各个大众媒体争相关注的重点,也极易出现一些爆点新闻,明确的拍卖金额等数据能够一下子抓住大众的眼球,并形成舆论得以广泛传播。由于艺术品都是特别的存在,每一个艺术品都具有其自身的艺术价值,艺术新闻报道的内容也都是对某个艺术家或某件艺术品信息收集整理后的“再生产”,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去其价值,这就体现了新闻内容的重要性。
优秀的艺术新闻报道能够起到连接大众日常生活和艺术的作用,通过对艺术家、艺术品或艺术活动进行相对客观、专业、真实的报道,以及权威、专业的艺术评判,不仅能够拉近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增强公众的艺术审美能力,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审美观。除此之外,通过与艺术家、策展人、主办方等多方的采访报道,可以从各个维度描述艺术家的创作,讲述艺术创作背后的故事,反映艺术活动的组织过程,进一步引发读者精神上的共鸣,增强对艺术作品及艺术的深刻理解。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传媒也呈现出发展快、数量多、报道快、普及面广等特点,社会大众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看到和听到有关艺术新闻报道的不同视角和声音,使艺术发展更加多元化,艺术家群体也可通过多媒体平台与大众进行交流与互动。同时,随着艺术新闻越来越亲民,直接帮助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走出了“曲高和寡”的藩篱,打破了长期以来精英群体对艺术的独家发言权。
首先,针对不同的报纸、刊物来说,由于定位和受众不同,艺术新闻所占的版面和报道题材各不相同,在内容的采集、编写方面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形成不同的侧重。《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是由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的、专门报道美术界新闻的周刊,每周日推出一期,每期8个版面。版面内容丰富,涵盖美术馆、画院、文汇、书法、美育、建筑、工美等领域,每个版面的栏目设置也很多。在体裁上,除了常规艺术事件的新闻通讯与深度报道外,还包括人物专访、评论、理论文章等,文章篇幅有大有小,通常都辅以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图或生动的现场照片,给读者带来较好的阅读体验。
其次,不同报纸刊物写作主体也不相同。不少大众媒体的艺术新闻报道板块以对外约稿居多,而《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既有自己的采编团队,也为不同领域的评论员、艺术家、策展人等开辟了专栏,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听到来自不同角度的声音,既能积累专业知识,也可以了解美术界前沿动向和热门话题。
最后,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不同媒体的呈现方式也有所区别。《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的记者通常能站在大众的角度出发,灵活运用“华尔街日报体”“倒金字塔体”等新闻写作手法,语言表达时而严肃认真、时而轻松活泼,将各种艺术事件抽丝剥茧,娓娓道来,使艺术新闻报道既注重真实性、准确性,也有趣味性和深刻性。
相比较社会新闻来说,艺术新闻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所以运用新闻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并不能解决大众媒体在艺术报道中遇到的困难。艺术因其审美具有不统一性特征,导致了不同的艺术作品与艺术行为在不同人的眼中可能是不同的。就拿当代实验艺术为例,一些前沿的实验艺术作品,可能在专业人士看来是具有实验性的、可贵的,但对于一些专业知识相对缺乏的读者看来,它们可能变得毫无意义,甚至都不能被称之为“艺术”。此时,我们在进行报道时,就很难以应然性标准来判断是强调艺术价值、从艺术本身出发更好,还是侧重从读者需求的角度来进行艺术知识的普及或分析更好。而且,无论是学术定位还是市场定位,艺术报道都不可缺失大众媒体的一个重要面向,即公共性。
对于大众媒体的艺术报道来说,最关键的还是要加强自己的公共性,创建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使艺术界内部,艺术界与大众,甚至是艺术界和其他学科领域都能够进行无障碍地交流。不仅如此,大众媒体在进行艺术新闻报道时,如果在客观报道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其他报道,比如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则可以帮助大众更好地接近艺术、理解艺术,这样才能更加吸引大众的眼球,从而拓宽受众面,也帮助大众陶冶情操,提高全民审美和欣赏水平。如《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近年来所做的关于艺术考学、艺术游学、博士生就业、互联网美育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调查报道,报道从大众角度出发,采访和调查涉及到社会环境、学校要求、培训机构立场、家长心态等方方面面,不仅向大众公布了来自相关领域的可靠数据和重要信息,也给予了国家、社会、学校这些官方机构了解底层参与者的真实境况与想法,构建起社会多个层级的沟通桥梁。这些问题都是与家庭日常生活、国家文化艺术发展息息相关的热门话题,因此记者策划选题加以关注、调查与评析,显然是具有公共价值的。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大众媒体应该以更加自觉和自省的公共性意识去呈现专业的艺术报道,并在此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运用多媒体进行多形式的报道,从而增加受众数量,帮助更多普通人了解艺术,并能参与其中,提升社会美育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