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新闻敏感性刍议
2019-09-10张鹏义
张鹏义
摘要:一件看起来很平常的事情,别人看不出它的特别之处,而你却慧眼识珠,一下子就能感知它蕴含的新闻价值,这就是新闻敏感。这个“一下子”看似偶然简单,却非一日之功。
关键词:敏感性;创作激情;思考
当下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各种矛盾交织,新思维、新事物层出不穷。作为记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见微知著,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事物的核心内涵,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上要与时俱进,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学习党中央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在思想上与中央的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
只有具备深厚的政治理论功底,才能高屋建瓴,用敏锐的洞察力,敏感地抓住事物的新闻特质,从而及时发现、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作为县级台,记者常感到地域狭窄,新闻素材少,没有新闻可写。其实,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特色和优势,最接地气、离群众最近是县级广播电视台的最大优势。广大人民群众时刻创造着多彩的生活,我们的身边不是没有新闻素材,而是由于我们缺乏新闻敏感,对活生生的新闻视而不见。如果把镜头只聚焦领导活动,报道只注重时政新闻,远离了群众,新闻的天地自然就显得狭窄。因此,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对新闻工作者具有特殊意义。
激情是文学艺术的源泉,也是新闻创作的重要因素。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对祖国有情、对群众有情、对社会有情。情到深处,创作激情就会被激发,就会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欲罢不能,当然新闻灵感也会油然而生。试问,一个感情淡薄,对什么事情都麻木不仁、波澜不惊的人,怎么可能有新闻灵感?那些知名记者,无一不是“钟情”之人;随手拈来一篇優秀的新闻作品,也无一不是饱含深情之作。在日常生活中,感人的事物、人物比比皆是。就广大农村而言,农民群众朴实、善良、勤劳,他们用辛勤和汗水迎来大地的丰收,创造着自己的幸福生活。许许多多勤劳致富、尊老爱幼的故事感人至深。他们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可敬的。记者只有把镜头聚焦在群众身上,对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充满爱和情,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2018年,巨野县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梁志强在采访过程中无意听到巨野县陶庙镇残疾人张廷良的感人事迹,敏锐地感到很有新闻价值,就顺道采访挖掘,深深被他身残志坚、乐善好施的优秀品质所打动,饱含激情地创作了人物新闻《好人张廷良》,先后在省、市台新闻节目中播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张廷良被评为山东省道德之星,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新闻写作涉及面广,几乎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作为新闻工作者,既要有厚重的文字功底,又要有丰厚的知识积累。只有知识广博,见多识广,才能有敏锐的洞察力,才能从社会万象中感知、发现有价值的新闻。有一位青年记者,编发了一篇《芦笋丰收农民笑》的新闻稿件。由于知识积累不够,加之采访不细致,闹出了亩产40斤还庆丰收的笑话。所以说,作为新闻记者,要学习、学习、再学习。知识犹如大海,人一生也无法穷尽。但只要善于学习、坚持学习,日积月累,必会有所收获。知识广博非一日之功,但我们要每日用功。知识面广了,看问题的角度、深度就不一样,就比较容易发现新闻的潜在价值,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事物表面,做“雨过地皮湿”的应景文章。
俯下身子深入实际,仔细观察生活,是培养新闻敏感的有效途径。人们常说“脚板底下出新闻”,意思是说要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张网捕鲜鱼,扑捉新闻。仅凭说明材料和工作总结就关起门来搞新闻的路子行不通,最起码不会搞出好新闻。敏感的记者对发生的新闻事实总会在心里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比较和联想,总想追根究底,把问题搞个水落石出。宋代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躬行”就是实践。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有作为的记者必然亲临新闻事件现场,眼见、耳听、心想。
另外,新闻记者还要仔细观察生活,注意生活中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同样适应于新闻采访。如果粗枝大叶、走马观花,不注重细节挖掘,往往会错过机会,与好新闻失之交臂。
总之,除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敏感性之外,作为新闻记者,要博览、精思、躬行、细察。只要勤于学习、勤于观察思考,新闻敏感必然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