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TEM理念下的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

2019-09-10王勇

大众科学·中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回力理念融合

王勇

摘 要:将STEM理念融入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中,灵活地把STEM理念运用到教学目标的阐述、实践操作的落实、评价机制的创新、劳技课外活动的拓展中,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统筹和融合,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全方位培养。

关键词:STEM理念课堂教学;融合

STEM强调学科融合,学生合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理念,通过整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领域内容,通过学生课堂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两者都讲究“做中学”、“学中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何将STEM理念和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有效融合?笔者尝试通过以下几点教学策略来打造融入STEM理念的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

一、目标融合导向——明确课堂核心指向

教学目标是劳技课堂中的核心,所有的设计环节都是围绕目标开展,目标的清晰与否决定了一节课的成败。传统劳技教学目标比较单一,指向不够明确,融入STEM理念后,课堂教学目标则会变得非常清晰、指向明确,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各项学科能力。

如教师在执教浙教版五下《简易回力车的设计与制作》第二课时,原来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师生谈话了解回力车的组成。

2.正确选择车身的材质,运用钢丝绑扎回力装置,掌握对易拉罐进行剪切、修整技术,学会正确使用锥子给易拉罐打孔,最后根据小明的回力车设计图制作一个简单的回力车。

3.通过简易回力车的制作,激发探究欲望。

可以看到,这个基于常规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掌握的能力和需要完成的目标都做了要求,但缺少明确的指向。将STEM理念引进后,我把教学目标修改如下:

简易回力车的设计与制作

Science(科学) Maths(数学) Technology(技术) Engineering(工程)

初步了解回力车返回的原理。 正确运用直尺测量回力车的车身、确定打孔的圆心。 运用钢丝绑扎回力装置,掌握对易拉罐剪切、修整技术,学会打孔。 怎么样让回力车跑的远,回来的快?运用学科知识来尝试解决。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就体现STEM理念,有利于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明确在哪个环节我会用到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把科学原理、数学能力、手工技能和工程统筹综合运用,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实践操作落实——实现学科跨界融合

在劳动与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根据设计和制作的内容适时、适当地引入科学

原理,对于记录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能够熟练掌握技术要领,立足学生介入简单的工程项目,真正实现STEM理念的跨界融合。

1.科学原理的适时渗透实现科学的融合

如教师在教学《简易回力车的设计与制作》一课:

(一)体验探究,了解回力车的组成及原理

1.同学们,今天的课堂中,老师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礼物?我从超市买来了一辆小汽车(板贴:回力车)你们知道回力车怎么玩吗?谁上来试一试? 板书:回力车

2.了解回力车的原理。

师:那么,你们还知道回力车为什么会自己向前吗? 板书原理:回力装置

师:通过这个回力装置让小车产生动力,使小车前进。

3.认识自制回力车的构造

师:老师根据回力车的原理,自己也制作了一辆回力车,看看老师怎么玩的?它是有哪几个部分组成呢?板贴:车身、车轮、回力装置。

板书课题:简易回力车的设计与制作

了解橡皮筋回力装置

师:老师制作的回力车是靠什么前进的呢?橡皮筋和电池进行组合做成一个简單的橡皮筋结构回力装置,这也是回力车能够跑起来的关键因素。

教师先在导入环节拿出一辆小型回力小汽车让学生进行试验,并提问为什么小汽车往后一拉后会往前跑一段距离?教师提出小汽车的回力装置起到了关键作用。接着教师出示用铝罐制作好的回力车,让学生拆装并了解里面的回力装置,从而对回力车的结构有了更深的认识,最后,了解自制回力车的回力装置是通过橡皮筋和电池的组装通过橡皮筋的缠绕从而产生的前进的力,这就融合了科学的知识原理进行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2.记录数据的深入分析实现数学的融合

如教师在教学《投石机的设计与制作》一课,当学生按照书中的设计图完成投石机的制作后,进行第一次改进,抓住稳固、美观两面进行改良后进行发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如何使投石机的发射能精确准进行研究,根据投射的角度和橡皮筋的弹性,还有投射物的重量等因素进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把得到的数据填写在表格中,最终得出结论,这样一来,引导学生发现投石机的射程精确度与投石机的角度、橡皮筋的多少和投射物的重量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在数据中明确这种关系。

3.技术要领的熟练掌握实现技术的融合

在《创意投石机的制作》教学中,学会使用皮筋进行简单的绑扎和连接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分层教学做出以下教学设计:

(1)认识皮筋了解作用;

(2)讨论交流绑扎步骤;

(3)尝试绑扎纠正错误;

(4)探讨绑扎固定圈数;

(5)同桌互助掌握绑扎技术。

4.工程项目的适当拓展实现工程的融合

教师执教《简易的陀螺设计和制作》一课,前面两课时让学生进行陀螺原理的认识、设计和制作后,引入一项科学技术创新大赛头脑OM项目——纸陀螺。挑战的内容极具创新,用两张A4纸,在20分钟的时间内,不用任何工具、材料,制作成一个纸陀螺,能够转动起来,根据转动持续的时间长短评选优胜。作为本节课的拓展延伸,学生已经对陀螺的结构原理和制作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对于怎么用A4纸制作陀螺就显得简单,虽然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需要难题,如何解决胶水的问题?如何延长陀螺的转动持续的时间?一个个难题,也在团队的帮助下,老师的指导下一一解决,学生兴趣盎然。

三、创新评价尝试——贯穿整个教学课堂

传统的劳动与技术课堂中,评价的方式往往比较单一,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还有一些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点赞评价,这些评价往往趋于学生的作品展示、课堂表现、动手制作等等方面进行的,缺少新意,对于学生而言枯燥乏味。而在STEM理念的影响下的劳动与技术课堂中,评价的方式讲究多元化如师生之间,学生自我评价,生生之间评价等等。教师可以让融入STEM的理念的评价评价贯穿于整个劳技教学课堂中,更是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工具操作和实践、对作品的创新和改进等多方面的涵盖。

如教师在教《意面棉花糖塔》一课时,采用积分代币的评价方式,首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一组获得20个积分代币,每个组员根据上课的表现、意面棉花糖塔的制作和设计、小组总结等方面赚取积分代币,如展示设计图时,根据设计图或者作品的评判标准依次得到5、3、1分的代币积分,课堂的最后,学生的总结分享会上也根据小组的发言,每个小组拿出积分代币进行评价,而制作的意面棉花糖塔的材料需要通过代币进行购买,最终积分最高的一组评为stem优胜小组。

这种积分代币的评价形式打破了以往传统的评价模式,结合数学、科学、技术、工程等方面知识的结合,提高了评价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作为一线的劳动与技术教师,能够将STEM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价方式以及课程实施的途径,引导学生立足科学、数学、技术、工程多学科的融合,建立各领域知识概念间的连接,运用各领域的综合知识解决劳动与技术中遇到的难题和重点,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蒋雄超.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谈劳动与技术课程中STEM活动的设计实践[J].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7.1.

[2]张华光,基于STEM教育理论的手工技艺教学研究[J].教改研究,2018.2.

猜你喜欢

回力理念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刚柔并济
澳大利亚土著人发明的回力标
童鞋“含致性早熟成分”被点名,回力野蛮生长之殇?
破次元
融椅
用心处事
回力鞋的嬗变:从奢侈品到地摊货,再到国外潮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