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19-09-10李卫建
李卫建
摘要: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合作学习的合理开展对于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该教学模式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阶段、不同学科的教学当中。因此,笔者将以初中历史教学为例,谈一谈应该怎样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顾名思义,合作学习可以理解为一种分组学习的方式,它主要是指将学生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组合,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交流,完成共同学习任务的学习模式。毋庸置疑,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不但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意识、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效的锻炼。同时,相对于学生的独立学习,合作学习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能够使学生更加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更加恰当的方式组织开展合作学习,以此来更好地保障教学活动的质量。
1.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在合作学习模式中,学生编组无疑是首要环节,而且学生编组的合理性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在进行分组时,通过应该考虑以下两个基本问题:第一,小组成员的搭配要合理,这也是实施小组讨论的重要保障。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综合的考量,并且要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合理的搭配,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和作用;第二,要明确分工,指定不同小组成员的职责,从而使学生各司其职,并最终按照既定的目标完成学习任务。
从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综合考虑学生的特质时,教师通常需要对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进行全面的观察:认知水平与学习基础、性别差异、性格特点、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而在进行小组分工时,需要设置组长、记录员、纪律员等几个不同的角色。一般来说,各方面能力都较强且比较均衡的学生可以作为组长,而组织能力将强的学生可以作为纪律员,思维比较严谨的学生可以作为记录员。总而言之,在进行学生编组时,只有充分了解和尊重不同学生的特质,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小组分工,才能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搭配,从而为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2.制定目标,设计任务
从合作学习的内涵与理念来看,这种教学模式十分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提倡学生在集思广益中进行更加全面的思考。所以组织学生在自主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合作交流无疑是最关键的环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制定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要从个人和小组两个角度设计更加合理的学习任务,而在设计学习任务时,要抓住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想法与观点得到汇聚,进而使学生取得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
以《美国的独立》为例,这一课的重点知识就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相关内容,所以我以此为中心进行了学习任务的设计。在设计自主学习任务时,更加侧重于学生对独立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相关史实的基本理解,如:(1)美国爆发独立战争的根本原因;(2)美国独立战争从爆发到结束的主要进程。而在设计合作讨论任务时,则更加侧重于学生对独立战争的深入理解,如:(1)《独立宣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文件的颁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2)为什么美国在独立战争中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什么?独立战争对于战争双方以及世界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有人提出這样一种观点:“华盛顿是战争当中的第一人,和平当中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目当中的第一人”,你是怎样理解这种观点的?接着,我要求学生在理解了这一课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了合作交流与讨论。最终,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对这一课的相关内容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
3.多样练习,知识内化
在合作学习活动中,课后练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并且这种练习同样应该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同时,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尽量避免采用传统的习题练习的方式,而是应该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组织多样化的练习活动,这样一来,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后练习中,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
从历史学科的特点来看,以下几种练习方式通常具有比较理想的效果:第一,开展历史辩论赛,要求小组之间就某一个历史问题或者观点进行辩论;第二,组织历史情景剧表演,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某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创编情景剧,从而使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对该历史事件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第三,由于历史与社会生活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所以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课下实践活动。
总结来说,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价值已经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教师应更加熟练地掌握组织开展合作学习的具体方式,并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完善和优化,从而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苏巨胜.浅谈初中历史课的合作探究学习[J].新课程·中旬,2019,(7):175.
[2]马郭红.立足合作学习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中学,2019,(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