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助学留守儿童这项传统他们坚持了12年
2019-09-10胡珊
胡珊
每年年底,当手头繁忙的工作暂告一段落,一个念头就会不约而同出现在宁波市妇联很多干部的心头:“该去看孩子们了吧!”
自从2007年市妇联与奉化大堰三溪小学的留守儿童结对,对不少妇联干部来说,这件事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一项传统,即使转岗了、退休了也一样。大家心照不宣地安排好工作生活,默数日子,等待那天的到来。
刚买的新书一捆捆扎好,做手工的材料一箱箱备好,新衣服、新鞋子一袋袋分装好……2018年12月21日,一辆面包车载着一车牵挂的心飞向大山深处。下车后,大家先是给孩子们一个大而温暖的拥抱,然后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制作祈福灯笼、写“福”字。一段温馨美好的“亲子”时光后,妇联干部们再同新一年入学的几名留守儿童结对,这是12年来不变的保留节目。
市妇联家庭和儿童部郑善良每每看到同事们结对的情景,都感触良多。作为这个活动的发起人,他今年即将退休离开心爱的工作岗位,12年来关于结对的一切他都历历在目。
2007年,老郑被单位下派到奉化大堰镇下旺村做农村指导员。下旺村离镇中心有10多里路,村民们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山上的毛竹。毛竹靠人力从山上背下来,每根只挣几毛钱,一户人家年收入不超过1万元,因此村里的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了。
在下旺村做农村指导员的日子,老鄭晚饭后都习惯到村子附近走一走。年底的一天,他走进村子附近的三溪小学,当时就被看到和了解到的情况震惊了。在学生宿舍里,一米宽的床铺挤了3个孩子;学生们的桌椅也都破破烂烂,桌面的缝隙能塞下一根手指;学生每周吃的饭菜是自己从家里带的,好多人都是酱豆腐、咸菜对付一个礼拜;当时正值深冬,竟然还有学生穿着露脚趾的鞋……
校长告诉他,学校里一共有100多名学生,几乎都是周边山村里的孩子,其中8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那时宁波正掀起一股到贵州山区助学的风潮,但谁能想到,身边就有这么困难的学生。”郑善良说。
回单位后,老郑把在小学的所见所闻讲给同事们听,很多人的心都被牵动了。随后他从校长处拿到了一批最困难学生的名单,当年底,市妇联就组织职工到三溪小学结对助学。
老郑至今还记得结对时的情形:“不到半天时间,那批最困难的孩子们就被同事们‘瓜分’光了,最后只剩下一个一年级的小女孩没人结对。”
“她个子特别瘦小,身上穿得脏兮兮的,人也呆呆的,脸上的鼻涕都没有擦干净。看到其他小朋友都有了‘爱心爸妈’,她站在那里一脸担心。”
“旁边的同事跟她开玩笑,让她跑上来抱住我的大腿叫‘爱心爸爸’,那个小姑娘就真的过来抱住了我的腿。”看着小姑娘的眼神,郑善良的心一下子柔软了。
小姑娘叫珊珊,家里有三个孩子,她是最小的一个。在征求了珊珊父母的同意后,每逢寒暑假老郑都把珊珊接到自己家里来,让她跟自己的女儿吃住在一起。夫妻俩把珊珊当成自己女儿一样对待,任何东西有女儿一份,就肯定有珊珊一份,就连过年的压岁钱,亲戚朋友也都一视同仁。
珊珊的变化也很让老郑欣喜。“我那孩子原先很内向的,相处一段时间后,慢慢地她越来越活泼,眼光也灵动起来。”老郑说,他们家和珊珊的结对从她一年级开始直到现在。珊珊很争气,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奉化一所比较好的中学,去年又考入江西财经大学,如今在读大二。
像郑善良这样,对贫困学子一帮12年的妇联干部不在少数。有的人退休了也还在坚持,还有的调离到其他单位,就把助学接力棒传给后面的人。64岁的余敏珍2016年从妇联退休了,但她结对的2个孩子还在读书。她放不下心,每年年底都会提醒组织助学活动的同事不要忘了她,“我也有孩子在里面,我要看到他们毕业了我才放心”。2018年,当得知结对孩子因病住院时,余敏珍当即拿出慰问金,并联系学校和孩子进行帮扶。
帮助也不仅仅局限在孩子们身上。2016年,宁波少儿活动中心副主任虞雪芬借调妇联帮助工作,参加了助学结对。后来虽然她调动了单位,但每一年的活动她从没落下过。这些年她一共结对了2个孩子,去年其中一个孩子的母亲因胃病到宁波看病,虞雪芬像亲戚一样,陪着孩子的母亲做完所有检查,还垫付了不少医药费。
2012年,由于越来越多的家庭外迁,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少,三溪小学并入大堰镇中心学校,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好了很多。但长期结对建立的感情,让大家把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当作一个“团圆”节日保留下来。
12年来,市妇联已与百余个孩子结对,他们中的一些已经读高中、大学,也有一些走上了工作岗位,孩子们仍时常与“爱心爸妈”保持微信和电话联系,感恩他们的无私帮助。而随着不断有新的妇联干部加入这个温暖的团队,爱的接力棒还在继续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