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初探
2019-09-10杜燕
【摘要】:地理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明确,一堂成功的课导入的作用功不可没。好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思考的方向。富有魅力的导入,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引发师生情感的共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改如何导入新课:一、设置情境,营造氛围,激活创造潜能。 二、制作悬念,吸引注意,引发揭迷欲望。三、诗词成语,拓宽容量,提升课堂内涵。四、温故知新,点面结合,激发多维思考。
【关键词】:地理 导入
地理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明确,一堂成功的课导入的作用功不可没。好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思考的方向。富有 魅力的导入,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引发师生情感的共鸣。那不同的课型该如何导入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一、 设置情境,营造氛围,激活创造潜能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的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喜悦。”学生若对所学课文有愉悦之感,在乐学的主导思想指挥下,还能提不起精神接受新知识吗?但生活往往和课文中描绘的情境有很大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与课文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对提高课堂教学成效、领悟文章思想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在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影响时,我借助地理教具演示,创设情境。我首先在模拟地球上标注学生的位置,然后用flash制作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的昼夜更替的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看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无不瞪大眼睛看的,边看边发出被大自然的伟大所惊叹的声音。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其产生的變化,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既形象生动又印象深刻。
教师匠心独运的构思,情境的巧妙设计,可使教学内容在和学生“零距离”的交流中得到充分的理解,掌握,升华。因而教师要适时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学内容被轻松掌握以致升华。
二、制作悬念,吸引注意,引发揭迷欲望
中国园林艺术讲究“曲径通幽”,而忌“一览无遗”,因为前者的“遮遮掩掩”能激起游人探寻风光的强烈兴趣,乐往之而不疲。地理课堂制造悬念,同样也能使课堂情趣盎然。在地理教学中制造悬念,使学生对所看到的结果感到意外,就可以诱使学生在脑海中产生问题和矛盾,并思索,以致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老师就可以顺势引入课题,讲述这种结果产生的原因和规律。随着讲解的逐步深入,学生开始感到刚才的结果虽然是出乎意料,但又合乎情理。以致悬念彻底解决了。
如在学习流经直布罗陀海峡的洋流时,我是这样设置悬念的:同学们,提起洋流时,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海峡,直布罗陀海峡,在二战期间,德国潜艇部队“偷渡”直布罗陀海峡,而英国的军队的声纳系统居然测不到,让德国军队“偷渡”成功,这是怎么回事呢?然后故作玄虚,稍微停顿一下,再解释说,因为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因密度差异而形成密度流与补偿流。地中海盐度高,海平面低,形成密度流,海峡表层海水从大西洋流入地中海;海峡底层海水形成补偿流,从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国潜艇关闭引擎,躲避探测器,利用洋流随水流过去,又能随水流顺利返航,成功往返海峡。这样先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学起课文来就主动多了。
三、 诗词成语,拓宽容量,提升课堂内涵
诗词和成语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她以铿锵的音韵,如画的情景,醉人的芬芳,一直受到世人的青睐,千余年来传诵不歇。同时又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深蕴的思想感情,诱人的创造力,启迪和哺育莘莘学子。在地理教材中经常出现诗词,成语。因此我在地理教学导入中尝试渗透诗词,将诗词与地理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感悟诗词中所蕴含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智慧的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奇效。
在我国浩瀚的文学海洋里,有许多描述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名诗佳句。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已学了不少的古诗词,因此,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若能将古诗词进一步深化理解,便会惊奇地发现古诗词中也包含大量的诸如气候、地形、水文等有关地理知识。如我在讲天气与气候时,就用到诗词中描绘气候的句子: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刮风后降水的天气变化特征。讲到季风时,我用王之涣《出塞曲》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提起学生的兴趣。此诗是说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春风”可理解为夏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的影响小,干旱少雨。如此,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 温故知新,点面结合,激发多维思考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由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既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也便于将新旧知识逻辑地联系起来,同时还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过渡到新课也十分的自然。如我在讲述初中地理第三册“中国地形概况”时,可以先由学生回顾在世界地理学过的有关地形的知识:①什么是地形?②地形分为几种类型?③中国地形概况怎样?而后引出学习新课题—中国的地形。这样导入衔接自然,水到渠成,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
实际上,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上述几点外,还有图示导入,提炼观点导入,介绍背景导入,点出人物导入等等。但不同的导入都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习。一方面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践去精心设计,使之符合思维规律,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教材的科学性,趣味性也为地理教师提供了有利先机。总之,导入重在用得巧、准、新,力求因内容而异,有所创新,避免弄巧成拙,拖沓冗长,喧宾夺主,要充分发挥其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画龙点睛作用。
作者简介:姓名:杜燕,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精确到市):广东省汕头市,研究方向:地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