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根同源海峡两岸中秋节习俗文化的对比研究

2019-09-10朱萌瑛刘惠孙婵元何紫薇陈珏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0期
关键词:海峡两岸

朱萌瑛 刘惠 孙婵元 何紫薇 陈珏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中医药大学2019年学生科研基金立项、资助项目—立项项目33号:同根同源海峡两岸中秋节习俗文化的对比研究”的研究成果。

摘  要:台湾的节日文化与大陆同根同源,台湾的节日文化与大陆同根同源,台湾节日文化在形式上别具一格但其最终的本质处处透露着古老的中国文化,他们彼此碰撞、融合,最终形成特色分明却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融状态。本研究从大陆和台湾同源中秋节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分析着手,对两岸中秋节习俗的现状进行对比和分析,挖掘出两岸节日习俗产生不同发展的本质原因,并追溯其发展历程。

关键词:中秋节;海峡两岸;节日风俗

作者简介:朱萌瑛(1999-),女,汉族,浙江义乌人,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本科在读;刘惠(1999-),女,汉族,浙江余姚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本科在读;孙婵元(1999-),女,汉族,湖北丹江口人,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本科在读;何紫薇(1998-),女,汉族,浙江慈溪人,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本科在读;通讯作者陈珏(1984-),女,汉族,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生,浙江中医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教学管理、比较文化学研究等。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0--02

节日文化作为显性的民族文化,渗透在生活的各方各面影响每个人的行为,它囊括了民族的人文风情、饮食文化、宗教信仰和精神气节,是民族丰厚的宝藏。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存在地域差异产生的节日文化不仅彰显着当地民风的独特性,同时,也与毗邻地区的文化相互映射、相互影响、相互包容。

台湾的节日文化与大陆同根同源,台湾节日文化在形式上别具一格但其最终的本质处处透露着古老的中国文化,他们彼此碰撞、融合,最终形成特色分明却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融状态。本研究从大陆和台湾同源中秋节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分析着手,对两岸中秋节习俗的现状进行对比和分析,挖掘出两岸节日习俗产生不同发展的本质原因,并追溯其发展历程。

(一)同根同源中秋节的起源探究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秋节的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农历八月十六[1]。“中秋”最早来源于《周礼·天官冢宰·司裘·内树》。“司裘掌为大裘,以共王祀天之服。中秋,献良裘,王乃行羽物。季秋,献功裘,以待颁赐。”[2]秋分祭月之礼在周朝就已经出现。古人于四季中,春、秋二季地位尤高。春秋不仅多佳日,更是国家推行制度、举行礼仪、巩固统治的时期[3]。因此,当时的政治背景和对“月”的崇拜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秋节的形成。唐代安史之乱后团圆因子的出现是中秋节形成的又一重要原因。综上,中秋节是融合了道教的神话色彩、社会心理条件和政治因素的共同产物。

(二)两岸中秋节习俗文化异同点总结

相同处: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中秋节节日习俗差异较大,本研究列举部分共通性的习俗。

1.赏月:中秋节,中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胜。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如今,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4]。

2.吃月饼:月饼早在南宋时期就已盛行,当时人们因饼为圆形似皎洁的月亮,所以称其为“月饼”。苏东坡曾留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的诗句,《武林旧事》中则明确提到“月饼”一词。至于人们将月饼作为中秋节的岁时节令食品的相关记载中,各有各不同的见解。一说是唐太宗在征战胜利结束后将月饼赐给百官的故事;另一说是在元末时期,中原民眾不满元朝统治者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的故事[5]。现今,台湾一般民众仍保留着中秋节吃月饼的习惯。但实际上,1949年大陆新移民前台之前,台湾民众并没有吃月饼的习俗(静宜大学台湾文学系教授林茂贤)。早年台湾,中秋当天祭祀土地公或吃圆形的食物,即象征圆满、丰收,例如宜兰吃“菜饼”,南部吃麻薯或是番薯饼,甚至还有肉饼、台湾大饼等。现下台湾习俗的吃月饼,其实来自中国大陆北方移民[6]。

3.拜月祭月:祭月的习俗在大陆很早就流行,祭月的活动在《礼记》中就有记载。潮汕地区更有“男不祭天,女不祭灶”的习俗。《文化亲缘与两岸关系--以闽台为中心的考察》中指出:台湾地区的民风民俗与福建地区极为相像。清朝以后,大量人民移民台湾,他们带去家乡的土语方言,同时还带去了家乡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台湾岁时节庆也与福建几乎相同,其中就包括中秋节[7]。“台民皆徙自闽之漳州、泉州、粤之潮州、嘉应州。其起居、服食、祭祀、婚丧,悉本土风与内地无甚殊异”[8]。

相异处:

大陆:

1.观潮: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代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梁录》也有观潮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9]。

2.侗族偷月亮菜:湖南侗族中秋之夜盛行一种“偷月亮菜”的风俗,据说是月宫里的仙女会在中秋节晚上降临下界将甘露洒遍人间,沾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会在这一夜被人们享用。侗族人民于是就将这种习俗称之为“偷月亮菜”[10]。

台湾:

新的衍生文化:听香、烤肉、柚子。

1.听香:台湾中秋节中有种叫“听香”的传统习俗。根据连横的《台湾通史》记载,妇女们会在中秋节夜深时向神明点香默祷,表明心中想要寻问的事然后拈着香出门,如果在路上听到讲话声,就掷杯请示神明,询问是否是神明指示的答案[11]。

2.烤肉在台湾盛行起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广告影响”。二十年前台湾两个知名的烤肉酱品牌“金兰”和“万家香”为提高自己产品的销售量,在中秋节前夕分别打出“中秋夜,烤肉夜”和“一家灯火万家香”的广告,电视新闻播放的BBQ色香味俱全,十分吸引眼球,于是台湾从南到北掀起了烤肉热;另一种说法是台湾人求新求变,觉得夜间单单赏月实在太无聊,月饼又是冰冷的,于是便觉得在赏月时增加具有烟火气息的烤肉项目会更精彩。将两种说法中和一下,可能更贴切当时烤肉在中秋节流行起来的现实:庶民生活求新求变,是为需求;聪明厂商推陈出新,是为供给。供求关系互为因果,人人效仿遂为风潮,于是一项新的中秋习俗——烤肉在台湾应运而生[12]。根据在郭晓燕的《台湾岁时节俗》中的说明,烤肉兴起的原因也可能是在这一时期台湾经济起飞,生活西化,连带影响传统的民间习俗[13]。

3.柚子有“佑子”的谐音,蕴意吉祥,欢庆佳节之余,讨了个“彩头”。再加上中秋节期间正逢麻豆的文旦成熟(文旦是柚子一个优良品种),成为台湾人过中秋不可或缺的应景水果[14]。吃完烤肉再品尝解腻的柚子,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三)促进两岸文化交流

研究表明大陆和台湾的中秋节习俗存在着许多差异,这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正因为有这些差异的存在,大陆可以和台湾的不仅在中秋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互相汲取对方的精华部分,还可以在其他传统文化方面互相合作,使两岸同胞携手合作,共同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随着祖国的日益壮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15]。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相互交融、伟大复兴。

(四)促进两岸团结

中秋节是团圆的象征,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海峡两岸人民是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一家人。本项目调查了大陆与台湾的中秋节习俗,可以发现在两岸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不同的背景之下,两岸的中秋节习俗存在差异,但是两岸中秋节最核心的精神是团圆,这寓意着大陆和台湾虽然相隔两岸,但追本溯源两地文化的出发点是相同的,说明了两岸文化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可以强化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由此可见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和大陆同属于一个文化发源地,两岸的文化虽有距离相隔,但是在源头上相通,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两岸互相融合,是密不可分的。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已有学者对台湾中秋节吃烤肉盛行的原因[16]、吃柚子的寓意[17],以及影响其节日变迁的因素[18]等许多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讨,但对于追溯这些特色习俗的演变过程,以及与大陆的不同发展的类比鲜有报道。对于中秋节相关事宜的研究,其他领域不同的学者,大多都是从中秋节的起源:以神话故事为出发点,将月亮神化,表达古人对月亮的尊敬并以此演变成为节日。拜月的习俗:不同地区对月亮表达尊敬的方式不同,闽南地区以十分严肃的形式拜好祭品进行跪拜;江浙地对拜月礼节则显得比较轻松,摆好简单的贡品表达对月亮的敬意之后便开始聊家常,这更倾向于赏月的形式,但这种形式上的不同只是表面的,归根结底去探寻本质上的意义都是通过对月亮表达自己的崇敬来寄希望于神化的月亮能帮助自己达成某种美好的期许。越南的学者还从中秋节的内涵入手研究不同地区过节的差异,他认为任何民俗都是伴随着历史的脉搏,跳动着前进的,而非一成不变的。它既有历史的内涵,又有现代的新动态。现代中秋节不再像过去那样注重观灯、赏月、娱神等各种祭仪习俗,而是着重于亲人之间情感的内在联系。改革开放的巨大动力和社会经济的市场化,促使了社会人口的大流动。人们为工作、为生计而自然而然地形成一支庞大的犹如无根浮萍的漂族。科技的进步,通讯设备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虽然给人们的情感交流和情感沟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仍然不能满足人们内心的某种需求[19]。因此,我们将从大陆和台湾的中秋节同根同源与异同现状入手,通过多种方式,对其发展状况进行调研,为两岸人民的中秋节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六)总结升华

台湾和大陆同根同源,联系紧密,但是在节日文化习俗方面存在差异。本研究对比大陆和台湾在中秋节习俗文化,探究中秋节的起源和各自的演变,发现并总结了内陆和台湾在中秋文化上的异同。两岸在中秋节所表现出的习俗差异是不同的社会體制和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但这些差异仅仅是两岸人民对中秋文化的表达形式不同。归根究底,“中秋”在两岸都寓意团圆这一美好的期盼,中秋节的习俗传承有利于激起两岸同胞的民族归属感,促进两岸团结统一。

参考文献:

[1]张姚,中秋节——中国人的收割节与感恩节,天风杂志2018,(10).

[2]孙饴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237.

[3]吴越,中秋节的文化流变及文学书,唐山师范学院报2018(2).

[4]朱宝,中秋节的习俗,新长征期刊,2007.09.05.

[5]罗堃,潮汕中秋节习俗,潮商,2015(04).

[6]台湾常民文化学会理事长刘还月,自由时报,2004.9.29.

[7]刘登翰,文化亲缘与两岸关系——以闽台为中心的考察,2003.07.

[8]《东瀛识略》,丁绍仪,1984,01.

[9]冯为为,中秋节的习俗,节能与环保,2016(09).

[10]细品中秋,习俗知多少 ,温州人,2010(18).

[11]《傅家秋》,姚任祥著编.

[12]张鹏,台湾过中秋:万家烤肉万家香,两岸关系,2011.

[13]郭晓燕,台湾岁时节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12.

[14]洪鸿、赵国明,台湾-中秋摆下千人宴 吃着柚子讨“彩头”,台声,2017(20).

[15]杨毅周,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两岸关系,2018(2).

[16]张鹏,台湾过中秋:万家烤肉万家香,两岸关系,2011.

[17]洪鸿、赵国明,台湾——中秋摆下千人宴吃着柚子讨“彩头”,台声,2017(20).

[18]张士闪、李世伟、王见川,关于中国台湾地区传统节日传承与变迁的考察报告(1945-2010),艺术百家2013(4).

[19]吴盛枝,中越月亮神话与中秋节习俗对比研究,广西民族学院报,2006(02).

猜你喜欢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大事记2020年4—5月
海峡两岸商标权的刑事保护:立法评述、相互借鉴与共同展望
2018年海峡两岸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在厦门举办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喜娘电视PK
2017海峡两岸赏石文化交流展
海峡两岸
2016CCIDE海峡两岸创意创新论坛暨设计展即将举行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