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系青年”思想背后的消极心理探究

2019-09-10郭心兰

青年生活 2019年32期
关键词:对策

郭心兰

摘要:掩藏在“佛系”思想的背后,是当下青年的消极心理状态,他们表面上看起来是洒脱、乐观,其实反而是消极的、遁世主义的、享乐主义的。青年群体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对“佛系青年”思想提高警惕,研究可行的对策来引领青年树立积极的、负责的、有崇高理想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佛系青年;消极心理;对策

一、“佛系青年”思想的基本内涵

“佛系青年”一词最早来源于2014年日本的一个杂志,这个杂志用“佛系男子”一词来形容更喜欢独自待着,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不想在谈恋爱上浪费时间的一类男性。而后在2017年12月,“佛系青年”一词借助网络,大量的出现在朋友圈、微博等新媒体平台,逐渐发展成为年度热词之一。

之所以“佛系青年”一词广受青年的热捧,从成长环境来看,当代青年的成长环境顺利,生活条件优渥,没有受过大苦大难,所以对生活的态度过于理想化,当青年逐渐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发现现实社会与自己的理想化世界不一样,刚开始是试图有番作为,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却发现并没有明显的改变,同时,青年承受着社会压力并没有减少,反而在就业压力过大、经济形势不景气等情况下愈加显得无能为力,又失去了在学校时接受教育、自我调适的机会,慢慢习惯产生失望和消极的心理,处世态度也发生了变化。需要研究清楚的是,所谓的“佛系青年”是否真的是形容与佛教中的洒脱修为一样,无欲无求,还是说,是一种错误的概念借用?从“佛系青年”运用的语境和心理特点来看,只不过是当代青年在压力与社会大环境之下的无奈之词,是部分青年群体消极遁世的新的网络流行话语罢了。

二、“佛系青年”思想背后的消极心理表现

(一)悲观消极-缺乏积极性

当代众多青年既不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行为能力来承受和减弱负向价值对自己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也不相信自己能够使正向价值发挥更大的积极效应,他们认为负向价值对于自己的不良影响将是巨大的,而正向价值对于自己的积极效应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他只关心事物的负向价值,而不关心事物的正向价值,在面对事物时常常把逃避最大负向价值作为其行为方案的选择标准,这种人容易看到事物坏的一面,而不容易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对于效益反应很迟钝,对于亏损反映敏感,其行为决策总是遵循“小中取小”的价值选择原则,采取一种悲观的、消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奉行的是只要完成或哪怕完不成也不愿意去积极处理的态度去工作。

(二)遁世主义-不主动承担责任

当代青年成长于与父辈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像父母的成长环境大多集中在改革开放前,也不像80后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初的大环境之下,其成长和生活氛围尚不及当下这般宽松和活泼。90后的生活氛围逐渐放松,物质条件也比较丰富,部分青年不再过多的关注国家政治生活,而是更加的关注自身,对于承担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等感觉到是负担,不愿意去主动承担责任。

汉传佛教确实有遁世的一面,宣扬目空一切、看透红尘。尤其在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刻意宣传佛教中遁世的一面,引导人们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和要求,从而更好地做“顺民”。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句名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问题在于,尽管佛教具有遁世的一面,但它总体上倡导积极的人生和修为,而不是消极地放弃一切。当下的“佛系青年”们,有意误读宗教的遁世主义修为,心照不宣地将佛教的遁世主义精神剽窃过来,宣称自己不争不抢、无欲无求,就是一种佛学修为。更可怕之处在于,如果任由这种思想或心态发展下去,会造成精神世界的空洞化,只重当下而毫不关心未来,甚至将理想信念视作庸俗的贪欲。

(三)享乐主义-没有崇高理想信念

“佛系青年”大多遵循着快乐至上的原则,他们认为既然生命体验的归宿是“向死而生”,当下才是最重要、最真切的生命体验,那么,显然只有快乐的、舒服的活在当下,才是唯一有意义的事。也因此愈加看重快乐至上的当下生存感受。问题在于,这种享乐主义并不是体现在精神追求层面,而是更多地体现在物欲层面,体现为物质化、日常化的得过且过和享乐主义。事实上,从这一点来看,“佛系青年”的生存观充满了悖论。他们主张乐在当下,注重物质享受,称之为“佛系人生”,但佛教所主张的禁欲修为或看淡物质享受,他们却视而不见。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的“佛系人生”恐怕只是青年人的一个听起来很美、穿着宗教外衣的享乐的借口罢了。

三、针对这一现象的应对之策

(一)充分发挥思政工作者的引领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处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前沿,是青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主要指导者和领路人。因此,让当代青年奋发向上,拒做佛系青年,要充分发挥出思政教育者的引领作用。

思政工作者要保持高度警惕性,培养职业敏感性,建立健全与广大青年的沟通渠道,及时解答青年的思想困惑。同时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素质和道德水平,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这样才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得到青年的尊重和认可,将普遍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引导广大青年自觉抵制佛系青年消极影响。

(二)以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责任感

要清楚他们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个性化教育。这一代青年人本身有许多值得关注和引导之处,比如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在思维方式、价值判断、生活习惯、语言表达、个性追求等诸多问题上就颇有新特点。因此,必须创新方式方法,注重实效真效,潜移默化地让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一些亲和与认同。要紧密联系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开展“三个倡导”活动,让核心价值观扎根于现实生活、贴近时代特征,这样才能真正被广大青年所理解、所信服,逐渐转化为他们的内在信念和自觉行为。必须把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解决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培育他们的责任感,让青年一代从理想信念上、思想道德上、行为方式上辨得清是非、经得起检验,成长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人,拒绝做得过且过的“佛系青年”。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

(三)切实解决青年的现实需求,给与青年更多人文关怀

全社会应该给予青年更多的人文关怀,社会的每个成员、每个组织都要积极关注、全力配合青年人的成长,这才是负责任的社会应有的责任和担当。社会各界也应给与青年一代足够的理解和包容。我们的舆论应加强正面引导,共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时让广大青年人自主发声,或是代表青年人群表达真实意愿、现实诉求,少些冷眼旁观、推波助澜,多些悉心关爱、热心帮助,把青年人成长所需的积极态度汇聚起来,让青年人永葆砥砺前行的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青年的人生之路很长,前进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缓流也有险滩,有喜悦也有哀伤。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青年群体承担着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只有以正确思想引领,补足青年的精神之“钙”,才能使当代青年在面对消极的思想传播时、在面对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时、在被生活的压力消磨意志时,保持正确的价值观不动摇,积极的、主动地去承担社会责任,做到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2]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2016年4月27日

[3]宋德孝.青年“佛系人生”的存在主义之殇[J].中国青年研究,2018(03):41-45.

[4]陶志欢.高校“佛系青年”现象的生成逻辑与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05):100-103.

[5]徐玉凤.“佛系”现象的批评话语分析[J].探索与争鸣,2018(04):59-60.

猜你喜欢

对策
输变电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常见问题及对策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浮法玻璃气泡的预防和控制对策
南方小型农机的推广应用对策
水利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住改商”问题与对策之思考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