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滨田耕作的中国玉器研究

2019-09-10郑靖宇

青年生活 2019年32期

郑靖宇

摘要:玉器是我国古代特殊的考古学遗物,在中国古代玉器研究上,滨田耕作正处于一个传统金石学到近代科学考古学的转变过程中。本文对滨田耕作有关中国玉器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并对其研究特点进行总结。

关键词:滨田耕作   中国玉器    近代科学考古学

滨田耕作生于1881年2月22日,卒于1938年7月25日是日本近代著名考古学家、近代日本考古学的奠基人、日本考古学京都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日本考古学之父。滨田耕作本身具有两方面学术积淀,第一是传统汉学基础,二是在赴欧留学后学习的科学考古学方法。

一,滨田耕作关于玉定义的相关论述。

滨田耕作开宗明义,首先对玉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进行定义,他认为玉器和铜器都是中国古代特殊的考古学遗物,是在世界各国中难以找到相同技术的例子。由于他的传统汉学基础,他回顾了关于中国古代玉器研究的相关著作,并对著作进行了一些评论。主要有《考古图》、《宣和博古图》、《古玉图谱》,还有近代考古学家的相关著作,如毕索普的《玉石的调查与研究》、劳费尔的《中国玉器考》。他还采用了近现代物理和化学定义的方法进行定义即莫氏硬度、化学方程和吹管试验区分软玉和硬玉。

二,滨田耕作关于玉器产地的相关论述。

滨田耕作通过结合中国古文献和近代考古学家对中国玉器的研究,认为中国玉产地应当主要是产自新疆和田地区。对于陕西蓝田产玉的观点,滨田耕作通过查阅中国传统文献进行了驳斥,他引用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凡玉入中国,贵重者尽出于田,葱岭。”,证明自己的观点。不但如此,在证明自己观点的过程中运用了出土文献,他根据斯坦因1906年两次新疆探险时在和田附近的尼耶河附近获得的木简记载的内容上确定当时中国主要玉的产地应当是新疆和田地区。运用出土文献证明考古学相关问题,这在中国历史学、考古学上应该是比较早的。

三,滨田耕作关于玉器种类及其加工法的论述。

除了前面通过物理化学形制对玉器进行划分以外,运用中国传统的分类方式对玉器从采掘加工方法、出处、色泽等进行分类。

对中国传统对玉颜色不同而玉品质不同的论述进行了梳理。玉的本色有白、黄、青、碧、绿、红、紫、黑等,引用《天工开物》、《遵生八笺》、《格古要论》、《潜确类书》、《清秘藏》等书的说法进行了综述。但是最終他也只是综述他人的说法,大概是他本人对这种玉色高低之说感到较为荒诞,于是他自己说“假使有区别的话,大概玉的普通色以苍碧色最为可爱”。

对玉器的加工方式,滨田耕作采用引用古文献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引用《周礼考工记》和《天工开物》中对于玉器的加工方式的记载,琢玉的必需品是解玉砂,用的时候先用棒槌将它敲成粉末,然后以圆盘用解玉砂将玉截开,再用镔铁刀雕刻。为了证明文献准确性他曾经亲自到北平前门外廊房二条附近考察。

四,滨田耕作对石器与玉器关系的论述

滨田耕作认为,玉器之所以被制作成为各种器物使用,原因就在于石器的发展与使用,而且他认为玉圭应当是从石斧中发展而来,玉璧应当是从环状石斧中发展而来。为了证明其自己的观点,滨田耕作引用《越绝书》中的关于轩辕、神农氏时代使用石器,黄帝时使用玉器,大禹的时代使用铜器,周代末进入铁器时代的说法进行证明。同时他引用了汤姆森三期说的相关说法为自己的论点做支撑。可以说是中国古文献和近现代科学考古学成果结合的典范。

为了证明他的观点,滨田耕作引用考古学遗存进行说明,在西安发现的玉斧和普通的石斧型式类似,而且中国石斧的特征:有孔。也与玉器中的圭类似。在本书中依据古文献和类型学的方法对圭进行了分类,并且引用《礼器图》、《考古记图》、《古玉图考》中的论述来对玉圭进行分类。将玉圭分成镇圭、琬圭、琰圭等,并且将牙璋、瑁、笏等归为异形圭。

在玉璧的来源问题上,滨田耕作首先对在东北地区出土的环状石斧进行了分析,并且制作了符合科学考古学的考古绘图,包含了其正视图以及剖面图。从玉璧的形状看,玉璧、玉環、玉瑗不过是玉璧的不同分类。并且根据周礼当中的记载对玉璧再次进行了划分。在玉璧的用处中,明显采用了近现代科学考古学的方法,通过玉璧与其他遗迹遗物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判断玉璧的用途和象征意义。例如他在对关野贞博士在朝鲜平安南道大同江面第九号墓出土品中进行分析中已经注意到遗物的位置关系,并且提到玉璧安放在死者胸部,通过这个位置关系来探讨汉代壁制和文化等相关问题。

在玉琮问题上,他认为玉琮本身应当是一种车轴形,有圆孔而方柱形的实用品,其偶然解释做内圆像天、外方像地说,然后再形象符号化,在外方柱上刻画是哪个四象、八卦。这样玉琮就真正成为了记号象征意义的产物。根据《周礼·典瑞》的记载,玉琮也不光是礼地的器物,还是一种陪葬品。但是滨田耕作不是只相信典籍中的记载,他引用大同江畔汉墓发掘特别报告当中的内容,对此进行了反驳,并认为并不是所有典籍当中记载的内容都可以被相信。

五,滨田耕作中国玉器研究的特点

1,充分结合中国传统文献。在《中国古玉概说》一书中,滨田耕作引用了《考古图》、《宣和博古图》、《古玉图谱》、《古玉图》、《古玉图考》、《说文解字》、《山海经》、《诗经》、《禹贡》、等大量中国古代文献,将玉器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从考古学角度上,而更多是从中国传统文献、文化上进行论述。也体现了滨田耕作深厚的汉学素养。

2,运用近代科学方法参与讨论。在关于中国古代玉器的研究当中,滨田耕作采用了近代物理学,化学的方法先对玉器的质地等进行了分析,并且做了区分。另外引入科学考古学方法,对出土玉器的位置等进行分析,探究它们在人类生活中所占的位置。并且书中图文并茂,采用了科学的考古绘图方法,平剖面结合。

3滨田耕作由于其时代局限性,看到的玉器以传世玉器为主,所采用的文献资料也更多的是中国古代传统文献。但是他却更重视出土的玉器,也更注重考古报告中对玉器的描述。不是一味的相信传统文献中对玉器功能的描述,而是通过考古学的方法重现古代人类社会。他的方法在中国玉器研究史上,应该是处于一个转折时期,从传统的中国金石学研究体系转变到以考古学为中心的玉器研究。他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对后来中国玉器考古研究有着一定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滨田耕作著,胡肇椿译:《古玉概说》,上海,中华书局,1936。

滨田耕作着,滨田耕作先生著作集刊行委员会编:《滨田耕作著作集》,日本,同朋社,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