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哲学思维对待小学学困生
2019-09-10李吉才
李吉才
摘要:如何转化学困生,是当今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对症下药固然重要,但探索新思路才是进步的源泉。利用哲学思维,站在新的角度看待学困生,为促进其转化工作开辟新的道路。
关键词:学困生;转化;哲学思维
一个教师所面对的学生集体,总会有各方面发展较好的学生,即“优等生”,也会有在某些方面发展较差的学生,即常说的“学困生”,俗话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这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学生也不例外。
对于学困生而言,我们必须突破固有的认识,利用辩证的眼光重新看待他們。何谓学困生?不难看出,他们在学习积极性、课堂纪律、学习成绩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可能稍落后其他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无优点可言,只是说,在老师心中所谓衡量学生“好坏”的评分体系里,他们身上的缺点较优点更突出一点罢了。
6—12岁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很多,有的是家庭不和谐,身心受到影响,导致消极情绪加重;有的是缺少家长老师的关注,缺失自信,产生悲观厌学的心理;有的则是自身理解能力形成较慢,学习方法不当,引起的自暴自弃,等等。那么,面对这些情况,究竟如何转化小学学困生,这就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思维方式认识小学学困生,从哲学角度浅谈6-12岁学困生的转化新思路。
一、我认为只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困生,才能初尝成功的甜头。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每个学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阶段性落后的逻辑思维、行为能力、理解能力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外界因素的不断变化而发生改变的。据一项权威的核磁共振成像研究表明,女孩大脑中的一些区域发育得比较快,而男孩大脑中的另一些区域则发育得更快一些。因此,同样年龄的男孩和女孩,他们大脑的发育阶段会有所不同,但最终他们的大脑发育会达到一致。不难得出,打好6—12岁学困生的基础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第一步。
用发展的眼光肯定他的优点,这不仅是对他上进的一种鼓励,也是坚定自我决心的另一种动力。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把握好整体与部分联系和制约的关系。在备课时,我们针对整个班集体,应该从基础知识抓起,采取低起点,小步子的原则,尽量使得所有的学生完全理解课堂上的基础知识;在课后掌握过程中,便可以针对性的布置作业,把整体分为几个部分,针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加强训练,提升能力,而针对理解速度较慢的学生,可以巩固复习,扎实基础。做到对症下药,运用整体与部分的巧妙结合,达到相得益彰的成效。
二、我认为只有参透否定之否定规律,才能看到荆棘尽头的曙光。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学生厌学厌师,随之对老师产生负反馈,老师同样也懈怠了责任,双方的自我否定就是最容易导致中途的失败。作为人师,我们应该有更强的控制能力,这个过程是曲折艰辛的,遇到阻碍时我们难免会不经意间否定他,但我们必须清醒的意识到,否定他的的同时,也是对自我的否定。我们应该自省,为什么没有完成阶段性的目标,为什么没有坚持做好转化工作,然后总结经验,重新开始新一轮的挑战,这样反复否定,肯定,再否定的实践过程,就是朝着成功更近的地方迈进。
否定之否定规律最终的目标是在否定中肯定,在否定中进步。那么就是说,帮助6—12岁的学困生形成学习习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第二步。我们都知道,生活中培养一个习惯,至少需要28天;记住一个单词,需要一周一回顾,三天一回头,才能牢牢记住。那么,帮助他们形成学习习惯,关键在周期性巩固,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反复督促,耐心指导。总而言之,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坚持,才能帮助他们渐渐地步入正规。
三、我认为只有坚信量变到质变,才能听到终点胜利的掌声。量变到质变不单单是简单的累积,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它并不意味着无数次失败的累积就是成功的希望。所以说,弄清积累的意义,才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我们说,针对6—12岁的学困生,基础在先,习惯为本,除了这二者,还有需要积累什么?学习的兴趣需要积累,外界的氛围需要积累,自信需要积累,付出也需要积累,最最重要的是,坚持的毅力更需要积累。通过种种因素的融会贯通,学困生的转化才能达到质的飞跃。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是的,师者父母心。作为教师,就必须担负起责任与使命。转化学困生工作始终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转化过程中,如何利用哲学思维,探索新的解决之策,是值得我们长期思考探索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如何转化学困生,伍光军,《教师》,2011(10):10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