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囊》

2019-09-10蔡崇达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19年35期
关键词:舅公皮囊肉体

作者介绍

蔡崇达,1982年生,闽南人,昵称“黑狗达”,“南方国际文学周”联合发起人。《中国新闻周刊》前执行主编,曾任职于《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周末画报》《智族GQ》,在新闻特稿方面有着独特造诣。他的文字温暖细腻却又让人有所感悟,是一个文笔很特别,有着自己的写作风格的作家。《皮囊》是他的第一部作品。

作品简介

《皮囊》是蔡崇达的一部散文集,书中收录了包括《皮囊》《母亲的房子》《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我的神明朋友》《张美丽》等14篇作品。文章暖心而细腻,講述了一系列发生在福建一个渔业小镇上的故事,表现出了那些刻在骨肉间的风土人情,以及作者对乡土、父母的缅怀之情;在一个个冷静却又冷酷的角度上,描写出了“灵魂”这个字眼的丰富内蕴。

推荐词

如果我们失去了所谓的“皮囊”,那还能保存住自己本质的灵魂吗?看完了这本书,我想是有的。无论是阿太还是父亲母亲,张美丽还是那些神明朋友,在蔡崇达的笔下,都拥有灵魂。他们也许会是铁石心肠,在绝望的环境中对生活仅抱有一丝念想;也许已经只剩一副漂亮的皮囊,活着只是为了争一口气……但他们都拥有着自己的梦。而蔡崇达的目的,则是为了表现出他们失去皮囊后仅剩的那个灵魂,那个为了梦而不是为了活着存在的灵魂。

韩寒评价这本书说:“我会将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慢慢看。”

刘德华评价蔡崇达说:“看他的书,总有启发,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

从何标定人生际遇的好与坏?看完了这本书,我想你会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片段赏析

片段一:《皮囊》节选

我那个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我外婆的母亲,是个很牛的人。外婆五十多岁突然撒手,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亲戚怕她想不开,轮流看着。她却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愤怒,嘴里骂骂咧咧,一个人跑来跑去。一会儿掀开棺材看看外婆的样子,一会儿到厨房看看那祭祀的供品做得如何,走到大厅听见有人杀一只鸡没割中动脉,那只鸡洒着血到处跳,阿太小跑出来,一把抓住那只鸡,狠狠往地上一摔。

鸡的脚挣扎了一下,终于停歇了。“这不结了——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阿太不是个文化人,但是个神婆,讲话偶尔文绉绉。

众人皆喑哑。

那场葬礼,阿太一声都没哭。即使看着外婆的躯体即将进入焚化炉,她也只是乜斜着眼,像是对其他号哭人的不屑,又似乎是老人平静地打盹。【批注1:描写阿太“乜斜着眼”,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阿太不同于世俗的生活观,她对外婆的去世、以至于对生死之事是那样的超然,认为像是“老人平静地打盹”那样,全不在意。】

……

阿太是个很狠的人,连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样用力。有次她在厨房很冷静地喊“哎呀”,在厅里的我大声问:“阿太怎么了?”“没事,就是把手指头切断了。”接下来,慌乱的是我们一家人,她自始至终,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病房里正在帮阿太缝合手指头,母亲在病房外的长椅上和我讲阿太的故事。她曾经把不会游泳,还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让他学游泳,舅公差点溺死,邻居看不过去跳到水里把他救起来。没过几天邻居看她把舅公再次扔到水里。所有邻居都骂她没良心,她冷冷地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批注2:这里插叙了一件陈年旧事——外婆将舅公扔到海里让他学游泳,引出阿太对“肉体”这个物体的看法:身体是要“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真是振聋发聩!】

等阿太出院,我终于还是没忍住问她故事的真假。她淡淡地说:“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说实话,我当时没听懂。

我因此总觉得阿太像块石头,坚硬到什么都伤不了。她甚至成了我们小镇出了名的硬骨头,即使九十多岁了,依然坚持用她那缠过的小脚,自己从村里走到镇上我老家。每回要雇车送她回去,她总是异常生气:“就两个选择,要么你扶着我慢慢走回去,要么我自己走回去。”于是,老家那条石板路,总可以看到一个少年扶着一个老人慢慢地往镇外挪。

然而我还是看到阿太哭了。那是她九十二岁的时候,一次她攀到屋顶要补一个窟窿,一不小心摔了下来,躺在家里动不了。我去探望她,她远远就听到了,还没进门,她就哭着喊:“我的乖曾孙,阿太动不了啦,阿太被困住了。”虽然第二周她就倔强地想落地走路,然而没走几步又摔倒了。她哭着叮嘱我,要我常过来看她,从此每天依靠一把椅子支撑,慢慢挪到门口,坐在那儿,一整天等我的身影。我也时常往阿太家跑,特别是遇到事情的时候,总觉得和她坐在一起,有种说不出的安宁和踏实。

后来我上大学,再后来到外地工作,见她分外少了。然而每次遇到挫折,我总是请假往老家跑—— 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和阿太坐一个下午。虽然我说的苦恼,她不一定听得懂,甚至不一定听得到——她已经耳背了,但每次看到她不甚明白地笑,展开那岁月雕刻出的层层叠叠的皱纹,我就莫名其妙地释然了许多。

知道阿太去世,是在很平常的一个早上。母亲打电话给我,说你阿太走了。然后两边的人抱着电话一起哭。母亲说阿太最后留了一句话给我:“黑狗达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那一刻才明白阿太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才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阿太,我记住了。“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请一定来看望我。

片段二:《母亲的房子》节选

母亲还是决定要把房子修建完成,即使她心里清楚,房子将可能在半年或者一年后被拆迁掉。

这个决定是在从镇政府回家的路上做的。在陈列室里,她看到那条用铅笔绘制的、潦草而别扭的线,像切豆腐一样从这房子中间劈开。

……

旧房子拆的前一周,母亲“慷慨”地买了一串一千响的大鞭炮,每天看到阳光出来,就摆到屋顶上去晒太阳。她说,晒太阳会让声音更大更亮。偏偏夏日常莫名其妙地大雨,那几个下午,每次天滴了几滴水,母亲就撒开腿往家里跑,把鞭炮抢救到楼下,用电吹风轻轻吹暖它,像照顾新生儿一般呵护。【批注1:抢救鞭炮、吹暖鞭炮……这一个个细腻生动的描写,把母親似乎不可理喻的执着,刻画得入木三分:只是为了“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归”。】

终于到拆迁的时刻了,建筑师傅象征性地向墙面锤了一下。动土了。在邻里的注视下,母亲走到路中间,轻缓地展开那长长的鞭炮,然后,点燃。

声音果然很响,鞭炮爆炸产生的青烟和尘土一起扬起来,弥漫了整个巷子。我听到母亲在我身旁深深地、长长地透了口气。

……

平时在报社兼职,寒暑假还接补习班老师的工作,这老家的新房子对我来说,就是偶尔居住的旅社。

一开始父亲对这房子很满意。偏瘫的他,每天拄着拐杖坐到门口,对过往的认识不认识的人说,我们家黄脸婆很厉害。

然而不知道听了谁的话,不到一周,父亲开始说:“就是我家黄脸婆不给我钱医病,爱慕虚荣给儿子建房子,才让我到现在还是走不动。”

母亲每次进进出出,听到父亲那恶毒的指责,一直当作没听见。但小镇上,各种传言因为一个残疾人的控诉而更加激烈。【批注2:人言可畏。母亲因为修房子这件事,不仅与父亲产生了矛盾,还要被小镇上的人讨伐,母亲如今处境的确艰难。】

……

一个晚上,三姨叫我赶紧从大学回老家——母亲突然在下午打电话给她,交代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话:“你交代黑狗达,现在欠人的钱,基本还清了,就木匠蔡那还有三千,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怎么样都一定要还,人家是帮助我们。他父亲每天七点一定要吃帮助心脏搏动的药,记得家里每次都要多准备至少一个月的量,每天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一定要盯着他吃;他姐姐的嫁妆其实我存了一些金子,还有我的首饰,剩下的希望她自己努力了。”【批注3:这母亲默默地、努力地为这个家付出了大半辈子,到头来却没有人能够理解她,支持她,确实令人心寒。请读读母亲留下的遗嘱,一件件教人流泪:要还债,要照顾好丈夫,给女儿的嫁妆……那是一个伟大母亲流血的心!】

我赶到家,看到她面前摆了一碗瘦肉人参汤——这是她最喜欢吃的汤。每次感觉到身体不舒服,她就清炖这么一个汤,出于心理或者实际的药理,第二天就又全恢复了。

知道我进门,她也不问。

“你在干吗?”先开口的是我。

她说:“我在准备喝汤。”

我看那汤,浓稠得和以前很不一样,猜出了大概。走上前把汤端走。

我和她都心照不宣。

我正把汤倒进下水道里,她突然号啕大哭:“我还是不甘心,好不容易都到这一步了,就这么放弃,这么放弃太丢人了,我不甘心。”

那一晚,深藏于母亲和我心里的共同秘密被揭开了——在家里最困难的时候,想一死了之的念头一直像幽灵般缠绕着我们,但我们彼此都没说出过那个字。

我们都怕彼此脆弱。【批注4:每个人都曾有想过一了百了的时候,这个秘密的揭开也算是对母亲和“我”的一种解脱。怕彼此脆弱其实也就是对彼此的爱,这种爱是他们最好的保护甲。】

……

读书感悟

看完了《皮囊》这本书,发现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轻松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都被套在了皮囊里,失去了很多自在,也失去了很多真实。生固然辛苦,因为你总要面对生活,面对那些针对你的问题、舆论和压力。但是死就解脱了吗?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要活着,努力追寻真实的自我、展现真实的自我。

人生本就是跌宕起伏的,但要相信,它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差,所以,请不要丢失在这副皮囊下的真实的你!

(荐书人: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第二外国语学校林琳,指导老师:王炎炎)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舅公皮囊肉体
萌宠们那些“奇奇怪怪”的行为
睡沙发的人
我的诗
珍妮·萨维尔
亵中之晴
吾栖之肤
悬崖勒马
在西湖
被小油灯温暖过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