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德与社会》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研究

2019-09-10周红艳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36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神舟品德

周红艳

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已经走进学生们的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下面就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整合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品德教材中,配了许多图文并茂的、形式多样的插图,但这些插图是静态的,无法把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学中,教师把教材中的插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成动画课件,上课时通过多媒体将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呈现给学生,学生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学生乐学,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内容《四通八达的交通》一课时,课前把教材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成课件,上课时将“古代的交通工具”示意图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思考:“中国古代的交通工具都有哪些?人们是怎样传递消息的?”学生的好奇心被古代的交通状况及其丰富的物产深深吸引,同学们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从而不知不觉地导出了中国古代陆上通道和海上交流的话题,进而引申出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传教等脍炙人口的故事。这样,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模式的发展,实现教学优化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广泛应用,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多媒体走进品德课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历史和现实的限制,运用多媒体技术,变抽象为具体,静态为动态,形象直观的画面增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气氛活跃,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被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所代替,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优化。

三、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很多知識和内容,特别是有些历史方面的内容,距离现在较为久远,跨越的时间和空间比较大,学生感到陌生,难以理解。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学生很难接受,教学重难点很难突破,教学效果欠佳。在教学中,教师若将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声像合一、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学生就感觉在现实生活中一样,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进而更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高了教学效果。如教学六年级《浓缩人类文明的经典工程》中的“巧夺天工的创造”内容时,由于本课内容跨越时间和空间久远,内容也是远离学生生活的,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为此,我改变过去传统的说教方式,把教材上的秦始皇兵马俑插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成课件,并配以战场上战马嘶叫,马蹄飞驰,兵器交错的声音,上课时利用多媒体将各具形态的兵马俑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真实”地感受到了秦始皇这一地下军队的威武英勇,真正使学生体会到当年秦朝军队的所向披靡、统一中国的威武气概。在讲述埃及金字塔时,我播放关于金字塔建造的猜想、金字塔探秘的音视频资料以及古老的埃及文化资料片,形象地展示出金字塔修建的各种可能和神秘,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这种方式,降低了学习难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内外结合,利用信息技术增加课堂容量,拓展延伸,提高学习效率

《品德与社会》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教学内容虽然丰富,但由于教材的编写没与时俱进,所以,仅凭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做适当的补充和更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把课本知识延伸到课外,增加《品德与社会》知识的储备,拓宽《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空间,扩大《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容量,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内容《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之“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内容,刚好神舟11号飞船发射,因此,我在网上搜索神舟11号飞船发射的图片和资料,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此时,给学生布置了课外作业:网上搜集神舟6号、神舟7号、神舟9号、神舟10号飞船的资料。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兴趣,增加了知识储备量,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对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评价、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如教学《从一滴水说起》内容,我播放污水处理的录像资料,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污水处理厂进行水循环利用的整个过程,学生在视觉享受的同时,感受到了污水处理厂的神奇本领,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激起了学生保护水资源的强烈愿望,点亮了学生智慧的火花,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与学生)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把书本的信息通过视听手段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地再现于学生眼前,更能使学生获得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从而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了解世界,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如在教学《换个角度想一想》时,我播放几个同学之间闹矛盾的录像,并请学生现场表演教科书中的事例,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在和同学进行游戏或做其他事情时,有没有发生类似的冲突,如果有的话,请当事人双方说说当时的情况和自己的心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具体形象地将客观现实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自己在事实中归纳和发现真理。这些是在教学中仅凭老师讲述难以达到如此效果的。

总之,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优化整合,给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改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九国.《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多媒体教学资源运用例谈》.

[2]宋金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神舟品德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
贺神舟十三号成功对接空间站
好学者贤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