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口大爆炸为何没带来灾难性后果

2019-09-10

文萃报·周五版 2019年33期
关键词:耕地面积耕种灌溉

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指出:“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源只能按算术级数增长,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导致饥馑、战争和疾病。”15世纪到19世纪中叶,中国人口数量从明初的6500万-8000万增长到4 3亿,在人均耕地面积大幅度缩减(1850年人均耕地面积是1400年的2/3)的情况下,中国为何没有陷入“马尔萨斯陷阱”?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为增长的人口拓展足够的食物来源。当时全国农民几乎都在密集地运用灌溉法、施肥等传统种植技术以追求粮食增产。撒播良种也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早在宋代,原产于占城(位于今越南中南部)的早熟稻就被引进了中国,稻子的成熟季由此從原来的180天左右缩短到了130天左右。而到了19世纪早期,有些品种只需60-80天就成熟了。从美洲引进的农作物,如花生、玉米、红薯、土豆等也为满足中国不断增长的食物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

农民的“自我剥削”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很多人家养不起牛等役畜,人们就自己拉犁耕地和背负重物,用人力脚踩水车来灌溉,保障了农作物的产量。

新增的食物供给量,还有一半来自开荒耕种。明朝时期朝廷就通过强制手段,承诺免税,提供种子、工具和役畜,帮助建造堤坝和灌溉网络等鼓励人们迁徙至人烟荒凉之地开荒耕种。到了清代,人口大幅增长使这种迁徙行动达到了顶峰状态。整个中国人口分布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重新排列组合。19世纪中期,人们迫于经济压力向海外大规模移民,也减轻了压力,并在一定意义上加速了中国与全球的联系。

猜你喜欢

耕地面积耕种灌溉
Life in 2060
对现代农田水利灌溉技术及管理的分析
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耕种者
家畜养殖生产的环境效应研究
浅析农田水利建设中的节水灌溉技术及发展趋势
二爷和酒(外二首)
吴刚学艺
两代人的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