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学习:课堂不再重复昨天的故事
2019-09-10陈俊荣王冬娣
陈俊荣 王冬娣
真实的学习是让孩子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学习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在完成真实世界任务的过程中习得知识、获得技能、丰富交往、形成品格。当“教与学”回到“真实的学习”状态下,课程观是开放的,教学方式自然就是多样综合的。因为,老师们眼里更多的是学生及学生的生活。过去“教材是师生的全部世界”,今天“整个世界都是教材”。教与学成为师生共同合作的一场学习之旅。
现在的学科学习应该是什么样的?是师生一同出发、一同学习、一同发现,而不再是上一代人向下一代人发起,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发起者和信息的接受者。实际教学中,就是通过学科内容的整合以及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保持分科教学的学科深度和系统性,又增加跨学科学习的内容,让学习更加贴近孩子的现实生活,学习用跨学科思维看待一个完整的世界。
中关村第三小学将课程整合为“三层六类”,基础层的部分单元跳出学科单一课时的局限,以问题或项目为线索统整单元学习;在拓展层中以班组群中不同学科教师的协作为基础,以落实学业目标为核心,在一个版块时间内进行跨学科或跨年龄的学习;在开放层当中,每周二下午的一个版块时间内,班组群内不同学科的教师作为导师带领若干学生开展跨学科、跨年龄的“项目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这样的课程形式已成为学生学习的新常态,发生在每一节常态课堂,发生在师生、生生之间,发生在学生的足迹所至。
项目引领的语文单元学习
语文项目学习充分体现自主探究的教与学方式,每一个项目学习至少持续三天。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不直接提供答案,而是为学生搭建解决问题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脚手架”,鼓励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团队协作、寻求帮助等途径解决问题,完成项目学习。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围绕鲁迅共安排了4篇课文,第一篇《少年闰土》是鲁迅的作品,其他三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是其他人从不同角度写鲁迅的文章。《少年闰土》是“初识鲁迅”的第一篇课文,选编目的是让学生感受鲁迅作为一位伟大文学家的成就;《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作者周晔的真情回忆,展现了鲁迅的音容笑貌,读来使人历历在目;阿累《一面》的对话和外貌描写十分传神,字里行间倾注着对鲁迅的爱戴之情;最后是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四篇课文都是引导学生潜心研读、感受人物形象的极好范本。
当文本的教学价值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初步碰撞后,教师们的头脑中慢慢浮现某些零散的项目任务,如:交流自己心目中的鲁迅、研究如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鲁迅先生名言警句的积累与运用、讲述鲁迅某一个时期的典型故事等。
我们设计的“印象·鲁迅”的项目学习,依托了本单元以鲁迅为中心的主题,以“作为鲁迅博物馆的讲解员,如何举办一场‘印象·鲁迅’宣传活动,让更多同伴了解鲁迅、走近鲁迅”为驱动性问题,赋予学生真实的角色和身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初识鲁迅、走进鲁迅、印象鲁迅三个主线任务,衍生出若干支线任务,不仅为学生全面了解鲁迅提供了“脚手架”,同时每个学生以“讲解员”的身份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提高。
评价量规在项目学习过程中,是连接学习与评价之间的一座桥梁,不仅可以提供“看得见”的评价标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引导学习者向既定的学习目标努力。本单元我们设计了这样的评价量规:
整个学习過程,融入了学习者个人体验和探寻事物意义的活动,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调整、顺应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习体验,建构自己新的知识体系和认知能力,达成深度而有意义的学习。
这样的项目学习还在继续,不同年级不断尝试从项目学习的视角推进单元学习的不断深入和创新。如三年级上册有“秋天到了,一起来玩吧”“游壮丽山河、品传统文化”“保护环境,争当环保小卫士”“太阳系中,猜猜我是谁”项目学习;四年级有“小动物嘉年华”“金牌小导游”项目学习;五年级有“我为书代言”“遨游汉字王国”“小脚丫看世界”项目学习;六年级有“印象·鲁迅”“走进动物王国”项目学习等等。这些项目学习将单元教学的课堂延展到真实情境与体验之中,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真实的问题或真实的任务,产生有现实意义的成果,成果发布时有真实的观众,学生乐意去查阅、收集、筛选相关资料,关注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并且把丰富的社会资源引入课堂学习。学生走出了校园,去各种专业场馆或野外开展探究和实地考察,也走近了社区、社会,亲身体验了更多的人、事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关联,实现了语文学习的社会化。
用“学生问题引领学习”的数学学习
新时代的数学学科该如何改变?老师们的答案是要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顺应学生提出的问题,使其成为学习的主要线索,成为引领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要更为真实的思考,而不是沿着教师所设计好的问题去进行指向明确的被动思考。
例如,《密铺》一课的学习,老师设计了基于学生问题为学习线索的学习过程。在初始上课时,学生便针对《密铺》这一课题进行提问。然后老师对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进行预处理,统整教材预设与学生问题之间的关系,形成基于教材与学生真实问题的学习线索,梳理出学习的路径。首先,解决什么是密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探索哪些图形可以密铺,哪些图形不可以密铺;最后探索密铺有什么用、谁发明的问题。在学生动手操作、交流分享、对比推理的过程中,随时发现生成新的研究问题,逐步将学习引向更深刻的场域;在对新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还会继续产生新的问题。这样,问题不断迭代产生,而这些问题又构成了学生学习的线索。
还有教师进行了以学生问题引领学习的单元探索,将学习主要分为问题的产生、问题预处理和单元教学三个主要环节。
“学生问题引领学习”下的单元教学是根据学生提出的真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而进行学习并不断调整的过程,不只包含数学的内容,还会产生与其他学科一起合作的现实需要。这样的教与学的方式,跳出了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局限,开始从学生的整体发展、未来发展的角度入手,形成更利于发展学生五种关键能力的教学方式。
项目引领下的科学单元学习
小学科学学科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门学科,其学科属性很契合项目式学习。首先,项目课题可以在真实情境下产生。比如航模社团的同学经常在台灯下拼插航模,大家发现台灯下的影子会阻挡视线,从而影响航模的拼装,这时大家就思考制作无影灯来消除影子,所以就有了“制作一台无影灯”这个项目。
在真实的问题驱动下,需要解决的问题既是学习的起点,又能用来组织和激发学习活动。在《制作无影灯》的项目中,我们对四年级下册电学单元的教材知识进行了梳理,在项目启动环节,根据学生所设计的项目流程图调整了本单元的学习知识,形成了新的学习体系。
现在,很多学科开始尝试跳出课时的限制,形成单元学习线索或跨学科学习线索;跳出教材的限制,形成以“真实的世界”为背景的学习素材;跳出单一的目标诉求,形成基于核心素养校本化的五种关键能力的目标体系;跳出单一教师讲授的教与学方式,开始小组合作、独立思考、教师讲授、动手操作等多元、立体的教与学方式。
今天的学科学习已经不是昨天的样子。跨学科学习、综合性学习,这些实践探索,很好地滋养着课程的整体发展,撬动了教师对教与学、师与生、学习与生活等多重关系的重新认识与思考,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学习”影响着教与学方式的不断丰富与重构,听到了“大家三小”的育人目标与五种关键能力在学生发展过程中拔节生长的声音,嗅到了未来的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落实在学校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