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孩子心声 做知心父母
2019-09-10黄雅珺
黄雅珺
五一期间,给班上的孩子布置了一个实践活动任务:走近父母,走进幸福。要求孩子回家与父母谈一次话,为父母做一件事,陪父母散一次步,给父母打一通电话……活动完成之后将活动过程与心得感受上交给我。45个孩子上交了45篇感受,我“看见”了8个幸福融融的家庭,18个平平淡淡的家庭,另外还有19个孩子的文字让我揪心,令我落泪,使我的心久久地不能平静下来。有学生这样写出与父母之间的疏远:“父母每年春节才回来一次,因为相聚的时候太少,和他们在一起觉得很别扭,每次都盼着他们快点出去。”有学生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这样写道:“我从小到大就没听到过他们表扬我的话。即使我的学习有了进步,他们也会说我还是比某某差多了。”还有一女孩这样说她回家告诉妈妈她在学校参加五子棋比赛得了第二名的事,可没想到妈妈却冷冷地说:“没见过你学习这么认真,净弄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妈妈的话像一盆冷水,让她从头凉到脚。19个渴望被关爱和理解的孩子,有的从没得到过父母的表扬,有的总在听父母的数落,有的一直活在对比中,有的听得出父母的声音却记不清父母的面容……
印度恒河猴实验是一个关于母爱剥夺的很有名的心理学实验,实验有两个“代理妈妈”,一个是绒布做的母猴,摸上去是温暖的。另一个是铁丝做的母猴,摸上去全身是冰冷的。两批数量相同的小猴子,一批给绒布妈妈,一批给铁丝妈妈。这两批小猴子的喂养方式是一样的,每天给小猴子的食物也都是一样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养育之后,两批猴子的表现却截然不同。由铁丝妈妈养育的小猴子,经常消化不良。如果收到惊吓,这两批猴子都会跑向绒布妈妈。让猴子们和妈妈分别一段时间以后,让两批小猴子回到代理妈妈身边。绒布妈妈照顾的小猴子会回到绒布妈妈怀里,并和绒布妈妈亲热,而铁丝妈妈照顾的小猴子就会比较冷漠、呆滞,自己蜷缩在一个小角落里。这个实验说明,缺少父母关爱和沟通的孩子,可能不会和他人交流、对他人冷漠、缺少安全感、不自信、甚至出现社交障碍等等。
由此可见,父母爱与理解的空缺,在心理上给孩子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那么,怎样才能与孩子进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呢?我从从孩子们平日的抱怨和需求中得到以下几点建议。
一、父母与孩子平等相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内心感受
父母不要高高在上,不要让传统的家长意识占据上风,认为家长,家长,一家之长,什么都自己说了算。颐指气使,孩子根本听不进去。尊重孩子的感受就是对孩子的信念和价值观的提升,平等相处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前提,尊重并不一定等于接受或认同,尊重意味着拓宽自己的内心疆域,容纳更多未知的可能性。
二、给予孩子行为正能量的评价
认可和赞赏会产生无穷的沟通力量。例如,你的孩子做了5道數学题,对3错2。如果父母忽视孩子做对了三道题,而直接批评他做错了两题,甚至说:“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了,不知道你上课都干什么去了?”这样的回应往往是负能量的,不管父母的出发点有多么好,其效果往往非常糟糕。如果父母能这样说:“哇!你做对了三道题,真的不错!以你的能力,我相信你一定能把做错的两道题改正过来。”被父母如此肯定的孩子,一定会认真地改正自己的作业,并且不会失去对数学的兴趣。
三、努力寻找孩子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
有研究表明,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动机。每一个孩子都有长处、优点和闪光点,做父母的要懂得激励,要善于找出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及时地引导孩子。例如孩子向父母隐瞒自己糟糕的成绩,其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是害怕父母伤心和对他失望。再如,一个男孩子听到别人说自己父母的坏话而动手打人,其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是认可自己的父母并维护父母的尊严。如果每次遇到事情,父母能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然后肯定这一动机,由此再改变孩子实现这一动机的行为方式,这样就能达到理想的沟通和教育效果。
四、尽可能地创造与孩子进行顺畅沟通的环境和条件
无论自己有多忙,也一定要找出时间定期或者每天和孩子聊聊天,参与孩子的生活。聊天的内容不能仅限于学习,品德等等,可以和孩子进行朋友式的谈心。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游戏、打球、听音乐、看球赛、做家务等等,让家庭充满轻松和谐的气氛。父母要养成倾听孩子说话的习惯,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也适时和他们说说自己的看法,给他们及时恰当的引导。要学会多用肯定的、鼓励的话语,而不是一开口就是否定、指责、埋怨或者批评与责骂。
五、剔除“这都是为你好”口头禅的潜在因素
心理学表明,在沟通当中,最有杀伤力的并不是那些否定,批评、责骂的语言,因为一些否定,批评、责骂的语言有时候也会起到激将法的作用,也能激发孩子的斗志。而一句“这都是为你好!”却剥夺了孩子反抗的权利,孩子不被理解,孩子被伤害了,还要无奈地对父母说一声:“谢谢”!因而,父母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感受,不要总是以爱的名义压制着孩子。
万事都有其规律性,与孩子的沟通自然也有规律可循。为了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忙碌”的爸爸和“能干”的妈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智慧”的父母,走近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为孩子的成长与成才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