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文化衍生的《卡拉角勒哈》舞蹈
2019-09-10
摘 要:“马背”对于哈萨克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空间,游牧民族的生命进入到这个空间,就可以表达自我与生活。这也让马背成为了见证哈萨克人历史的一部分。马背文化带给哈萨克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又影响着哈萨克人的文化与艺术,因此本文将从“马背”文化背景中探讨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舞蹈。
1、舞蹈《卡拉角勒哈》之意
如果追寻哈萨克族舞蹈《卡拉角勒哈》,汉意为(黑走马)的产生,就作者来说还要从马背文化对哈萨克族舞蹈的影响说起。名字是一种具有代表意义并能够传递某种信息的物质载体。从《卡拉角勒哈》名称中首先我们可以感受到它是指一种动物的名称“马”。其次是“黑色”的马。最后也是极为重要的信息它是“走”马。由此可以判断它是一种表现或模拟“黑色的走马”的舞蹈。而值得关注的是在众多的“马”类模拟舞蹈中有《驯马舞》《骑马舞》《套马舞》《马蹄舞》或者单另的《马舞》等。为什么哈萨克人会起名为《黑走马》而不是《黑奔马》《黑跑马》《白走马》《棕走马》或《黑马》呢。为此我们或许可以从哈萨克人的生活环境与风俗习惯当中寻找答案。
首先哈萨克族作为“马背”民族骑马驰骋在辽阔的草原早已成为了哈萨克人的标志。“马”因自身矫健并且极其适合饲养因此受到了哈萨克人的青睐。作为家养牲畜它不仅可以提供给哈萨克人足够的食粮还相比于牛与羊更适合于代步。在过去可提供食粮与代步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可以通过吃马肉喝马奶来强身健体还可以通过马来进行交通运输与娱乐消遣与竞技。“马背”空间帮助了哈萨克人的生活需求又丰富了哈萨克人的娱乐。据哈萨克族文化学者们研究,哈萨克人生活用语中“马”的语句可多达两千多种。包括不同年龄的,不同肤色的,不同性别的,不同马都有不同的称呼,这些词汇表达了哈萨克人从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与“马”留给哈萨克人的深刻印象。这也促使“马”首先成为了哈萨克人表达情感的艺术载体。
其次《卡拉角勒哈》中的“卡拉”意为“黑”是指颜色“黑色”。“黑色”在哈萨克语中代表着庄严,稳重和沉静。而在“马”群中“黑马”往往是极具强壮彪悍的,且在过去的哈萨克草原中多数的马匹均为“黑”或“棕色”所以这也促使哈萨克人对“黑马”有偏爱与欣赏之心。
最后《卡拉角勒哈》中的“角勒哈”意为“走马”“奔走”“快走”之意。哈萨克族作为马背草原民族除了在生活中运用到“马”以外。“马”更是延展到了哈萨克人的娱乐生活中并且就地取材让“马”成为了哈萨克人运动竞技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如哈萨克谚语:“英雄靠骏马,飞鸟凭翅膀”。在哈萨克人娱乐竞技中有九项运动均为在马上完成的运动。列如:马上叼羊,马上拾银,马上角力,骑马抢布,马上比猎鹰,马上箭射元宝,姑娘追,射箭,赛马等均为在马上完成的项目。由此可以看出“马”带给哈萨克人的价值不仅仅是使用工具,又有带动娱乐的作用。
2、马背中的《卡拉角勒哈》舞蹈
在哈萨克族“赛马”运动中一般分为三项运动项目:一类是“赛奔马”另一类是“赛跃马”还有一类是“赛走马”,参加这项运动的马匹需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训练,包括最初由相马师挑选最好的马再有驯马师进行训练。
“赛奔马”这项比赛赛程往往根据参赛者和赛马主持人(类似裁判)相协商确定。这种賽马严禁任何人在中途设置障碍或从半路插上比赛。
“赛跃马”(即像现在的障碍赛)。赛马在骑手的驾驭下,在规定的赛程内,跳过几道高低不同的木栏杆(也有用草捆堆作障碍物的),以显示骑手和参赛马匹的技能。
“赛走马”。赛程也是根据参赛者和赛马主持人协商而定,一般在3至5公里之间。这种比赛的特点相比于前两者在于参赛的马匹赛步比较好看。走马迈着似跑非跑的步伐,马身平稳自如,且略微左右摇晃惬意又自在。骑手的坐姿也不同寻常身驱不但和着马步的频律轻轻摇晃,而且向后徐徐趔趄,偶尔还会偏坐马鞍以一侧的马镫支撑身体,作出摇摇欲坠的姿态,如同人与马儿一同舞蹈一样,不仅增加了竞技娱乐又增加了美观度。这种“赛走马”形式与《卡拉角勒哈》舞蹈也是存在联系的,哈萨克人正是在《卡拉角勒哈》舞蹈中运用了“赛走马”这种形式,模拟黑色走马动作与神态的舞蹈,不仅耐看又灵巧而且最大的特点在于稳健,在似跑非跑的步伐中考验耐性。如果说在田径项目中“赛奔马”是赛跑,“赛走马”就是竞走,前者讲究的是速度后者讲究的是稳健、快捷、洒脱。“走马”正符合了哈萨克英雄的性格“沉稳又不失勇猛”。因此《卡拉角勒哈》舞蹈无疑是哈萨克马背文化艺术化的延伸,运用舞蹈艺术作载体表达哈萨克人的社会生活。《卡拉角勒哈》舞蹈中不乏体现“马”的动作,舞蹈内容更是“跳马,学马,舞马”而展开,舞蹈模仿的正是哈萨克人驯马,套马与后头的赛马等一系列过程的动作,并以此逐渐发展成今天《卡拉角勒哈》舞蹈语汇。
3、《卡拉角勒哈》舞蹈的现实意义
《卡拉角勒哈》舞蹈从最早产生在草原“马背”文化上,经过岁月的洗礼最终成为了哈萨克族舞蹈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发展到今天的《卡拉角勒哈》舞蹈经过整理,加工不断加入了丰富的舞蹈语汇,包括哈萨克族劳动生活中的动作和大自然的风貌与模仿各类动物的动作。因此今天的《卡拉角勒哈》已经成为哈萨克族舞蹈的总称,包含了哈萨克族的所有舞蹈。如果说过去的《卡拉角勒哈》舞蹈是指“马”为题材的舞蹈,而今天的《卡拉角勒哈》已经成为了哈萨克族各类舞蹈的代表。但就作者来说哈萨克族舞蹈是一个大的范畴,它包括哈萨克族民间传说类舞蹈,生活劳动类舞蹈,动物模拟类舞蹈,习俗类舞蹈等等。从这类分类来看不同的舞蹈因定义为不同的舞蹈风格与舞蹈动作。如果说同为草原民族的蒙古人看到的草原是一望无际的。那么哈萨克人看到的草原是波澜起伏的,犹如一座座山一颗颗树。
结语
现今搬上舞台上的《卡拉角勒哈》舞蹈不再作为传统舞蹈而存在更是升华为哈萨克族舞蹈的代表而存在于发展。发展对于每一门艺术来说无疑是具有推动作用的,在运用现今技术带给人的便利,我们可以更方便更快速的选择艺术的样式,以不同主题,不同题材来创作丰富舞蹈。《卡拉角勒哈》舞蹈现今的发展与将来的发展始终是由哈萨克人来主导选择的,所以取弃糟粕,取其精华仍然是《卡拉角勒哈》艺术发展的最好选择。
作者简介:
玛尔玛尔·赛尔哈孜,女,哈萨克族。就读于新疆艺术学院舞蹈系2017届舞蹈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舞蹈教育。新疆塔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