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问题研究

2019-09-10戴慧锋

关键词:治理污染

戴慧锋

摘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政策的大力支持,乡村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之不匹配的是并未增强的环保意识以及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乡村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环境污染与治理问题必须得到重视。

关键词:乡村环境;污染;治理

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政府部门在协调以上目标冲突时应确保经济发展与农村环境质量齐头并进。农村环境治理不能仅凭政府部门的单一行政权力发挥作用,还需要社会与市场中各种力量的协同作用,加快构建多元主体良性互动的合作治理模式,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整治行动,提高农村环境治理效率。

1乡村环境现状

1.1不合理使用化肥

目前农民增产的主要手段是施用化肥来改善土壤条件,提高土地生产力,但目前乡村化肥利用极不合理,2017年我国化肥使用量高达五千五百多万吨,化肥利用率却低至35.2%,造成农田氮素流失1000多万吨,流失的氮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造成水体富养化,甚至污染地下水影响居民用水

1.2滥用农药

除了使用化肥增产,使用农药也是重要的提产手段。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18年农药利用率仅有38.8%,其中大部分进入到空气、土壤、水源、农产品中,污染水源、土壤和大气。此外,我国农药合格率仅为54.7%,近半数的农药中未检出有效成分或者私自加入了其他有害农药成分,对本就严重的农药污染现状来说,无疑是火上浇油

1.3地膜残留污染

目前环保型薄膜较少,且考虑到成本,农民会选择塑料薄膜,塑料薄膜易破碎、难分解,能在土壤中残留十余年,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地生产力,影响作物发育。在降解过程中会挥发出有毒物质,污染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4)秸秆焚烧污染。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大量秸秆被随意丢弃或被烧毁。不仅浪费资源,焚烧秸秆还使有机物质不能回归到土壤中,土壤越来越贫瘠。燃烧后的灰尘污染局部空气,影响身体健康。

1.4畜禽养殖污染

随着经济建设加快,传统的农户养殖逐渐转变成经济效益更高的工厂养殖。但畜禽粪便也增加了不少,成为污染的重要来源,粪便未经处理便排放,日积月累,污染水源,影响空气质量,滋长细菌传播,破坏生态环境。

2构建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新模式

2.1传统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的弊端

传统农村环境治理属于“政府直控”模式,其特征是过度依赖政府、治理主体较为单一及行政化色彩突出。“政府直控”模式短期内成效明显,但由于行政管理机制依靠自上而下的政策运行,导致地方政府财政负担较大以及农民难以形成参与环境治理的意识等诸多弊端。

2.2构建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新模式

转换以往单一主体的“政府直控”的治理思想,利用更加宏观的视角看待农村环境的治理问题,因此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模式应运而生。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本着平等、主动、自愿的治理原则,其特征主要以强调协商、共识为导向,明确各方主体的行动边界,建立平等的决策过程。因此,构建政府、社会和市场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新型治理模式正是我们研究农村环境治理的现实价值所在。

2.3政府层面

打响构建新型治理模式的“第一枪”。在农村地区,政府被看作是环境治理的唯一合法主体,因此社会及市场的作用被严重低估。新型治理模式下,政府发挥其带头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和市场的环境保护和修复职能,实现农村环境治理的良好绩效。(1)政府职能的转变。实现发展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政府部门在农村环境治理的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发展的目标而忽视环境治理等公共服务的发展。政府只有在理念上确立环境治理的重要地位,加之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及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以此激发社会活力,实现农村环境治理的飞速发展。(2)健全农村环境治理的法律制度。健全的法律制度保证政府部门在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3)完善农村环境治理的监管体系。首先,理顺中央与地方的监管权限。其次,利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将政府无力管理的有关环境治理的问题交付给市场。(4)培养专业的农村环境监督管理人员。政府应加大力度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农村环境监督管理人员,并对其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讲授和实践训练,使其适应这项技术性的工作岗位,进而为农村环境治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加强公德教育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主动性。微观上说,培训基层干部,由基层干部带头,宣传环保知识,比如村委会定时播报村内环境问题以及危害,定期讲授环保知识,定点张贴环保标语,将环境保护意识渗透到生活中,增强居民责任感。宏观上说,政府可通过电视、广播、宣传环保政策,在乡村中小学开展环保相关活动,提高居民素质。

2.5规范畜禽养殖

目前已有饲料除臭剂,能够有效减少猪排泄物中氨、氮、硫化物的含量,除臭效果显著,能够完全代谢,不会影响食用者身体健康。粪便既可以通过乙醇化、沼气化进行二次利用,又可作为天然肥料,减少化肥用量。如此,在管控农产品与畜禽养殖的同时,又可實现资源化互补,减少污染,降低生产成本。

2.6加强环保投入

政府要加强环保投入,增强资金利用率,精确到具体项目。例如村内建造定点垃圾池,建造小型污水处理池,设立清洁工岗位,要让环保资金看得着、摸得到,真正被投入到环保中。乡村不能再走原来以一换一的老路,而是要联结环境和经济,探索二位一体、齐头并进的新道路。如果环境问题得不到重视,必将愈演愈烈,妨碍农村转型,影响农业发展,危害农民健康,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2.7公民有序参与乡村环境治理的培养路径

拓宽公民参与乡村环境治理的渠道是关键。一是科学化、制度化的参与方式,如民意测试。强调公民有序参与乡村环境治理,有利于村民明确理性、依法行使环境权。二是信息化的参与方式,诸如政务平台等。公民参与乡村环境治理的渠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变得多样化。当然,存在个体利益维权意识过度支付的情况。故涉及公民环境权利的报道时,明确媒体所主张公民环境权利不仅是个人的权利,而是环境权利的本身。着手转变公民理念。化解转型社会中的公民环境权利意识面对的困境冲突,发挥司法救济功能使之走向理性的维权道路。环境司法救济是保障公民环境权利最有力的途径,但要唤醒并提升公民环境权利意识,关键是鼓动公众积极主动参与到环境司法救济过程中来,使之了解环境权利的内容,知晓环境权利的救济途径,增强参与乡村环境治理的信心,树立乡村环境治理责任感。

结语

市场既是资本运作的培养基也是社会责任传递的中转站。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否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是实现政府、社会、市场利益共荣的前提。由于构建农村环境治理的新模式依靠的是政府、社会、市场的良性互动,因此,企业能否承担社会责任以及“政府-社会-市场”能否实现利益和目标的共荣在多元主体合作治理链条中占据战略性的地位。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模式的产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高了农村环境的治理效率,创造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比肩前行的神话,同时也拉开了我国大踏步迈进建设美丽中国新征程的序幕。

参考文献

[1]林玉锁.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J].科技与经济,2004,17(4):40-44.

[2]民建中央专题调研组.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J].经济界,2008(2):74-80.

猜你喜欢

治理污染
液压系统常见污染及控制措施的探讨
SOUNDS OF THE CITY
哪个罐子里的药被污染了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关于治理潮州市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的思考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你是污染链的第一环吗
洗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