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阅读促写作
2019-09-10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缺少积累,就是没有灵性的写作,如同“匍匐而行”。阅读能使写作插上翅膀,翱翔九霄。所以,同学们要舍得花时间和精力,认认真真地“啃”几十本书。几十本书读下来,良好的语感有了,写作的素材有了,深入的思考也有了,自能“下笔千言,倚马可待”,自能“涉笔成趣,左右逢源”。
读书要“啃”出营养来,最好选一些能磨脑子的书,譬如经典小说(课标推荐阅读的《汤姆·索业历险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列佛游记》等),名家散文(如《朱自清散文》《巴金散文》《冰心散文》《冯骥才散文》《史铁生散文》《王开岭散文》等) ,这些书往往是前人和名人思想的精华、阅历的浓缩,具有更加密集的信息量和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阅读这些书,不能一目十行,半天一本。要静下心来,慢慢读,细细品。不仅要琢磨作者写了什么,还要思考为什么撷取这些素材,采用这种结构,运用这种手法,立意、语言上有哪些可以借鑒学习之处。
为了尽可能多地“啃”出营养,“榨”出油水,我推荐同学们采用“以读促写五步法”。
第一步,漫读。不带任何目的,不抱任何成见,把自己放空,完全浸泡到书里去,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一行一行,一段一段,慢慢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勾画。拿起笔,运用自己设计的圈画符号,将文中值得学习借鉴之处,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整个语段、整篇结构,不分巨细地勾画下来。
第三步,摘录。如果说第二步“勾画”是粗选,那么第三步“摘录”就是去粗取精。为了更有针对性,我建议同学们设计相应的读书摘录卡。
同学们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量体裁衣”,设计更切合己用的摘录表格。一个主要原则是“缺什么补什么”,譬如,你语言不够靓丽,那你摘录的重点,就放在“雅词”“靓句”上;如果你的文章缺少深入的感悟,那你的重点就放在“隽语”“立意”上;如果你描述功夫不足,那就重点做“细描”的摘录。
第四步,记诵。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果阅读止于前三步,记忆较浅,那么运用效果必弱。为了促进读向写的转化,我们需要抽一点时间,反复诵读摘录的内容,达到朱熹所说的“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第五步,运用。某种意义上,前四步都是第五步的铺垫,缺少了“运用”,读的内容不过是一潭死水,有了第五步,才能变成一泓活水。运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描红”,也可以“临写”;可以借句,也可以借意。
同学们如果认真实践上述“以读促写五步法”,我相信,读个两三本书,你的写作面貌就会发生很大变化。旧时师友看到你,必定感觉“非复吴下阿蒙”,当“刮目相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