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与当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2019-09-10任文刚段颖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青年学生红色文化理想信念

任文刚 段颖

【摘 要】 改革开放之后,商品经济大潮不断解构着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尤其是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出现了缺失现象。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及其出现的各种问题和不足,提出运用红色文化增强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现实途径。

【关键词】 红色文化;青年学生;理想信念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19)04-0056-0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一、问题的提出:当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重要性及其现状分析

列宁强调,“不能认为人们的思想和感情似乎是偶然出现的,而不是从一定社会环境中必然产生的。”在社会经济大环境发生重大而深远变化的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同时表现出多元性、多变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但应当明确的是,意识形态不能搞多元化,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才能为人们在实践领域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西方思想家鼓吹“意识形态终结论”,弗朗西斯·福山甚至妄言:“西方‘自由主义’已经没有任何其他对手”。然而历史的发展却无情推翻了这些理论,美国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民粹主义在欧洲的盛行,在本质上都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在当代的现实展示。坚持实现意识形态的一元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保障国家团结统一、长治久安和谐公正的前提和基础,这样形成的主流意识形态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它立足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集中体现,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当代青年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

加强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要重视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但在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方面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互联网对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影响巨大

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大为拓展。新媒体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同时西方国家试图凭借其技术优势,大肆传播资本主义的思想理念与行为方式,与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和舆论导向完全背道而驰,这对尚未形成成熟思想观念的青年学生影响很大。在网络传播的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和价值观面前,表现出淡化理想信念,重视物质利益,忽视社会责任等问题。与此相比较,积极正面的理想信念教育在新媒体传播中,不管是内容上和形式上都还需强化和创新。

(二)高校思政课针对性和时效性仍有待提高

作为培养青年学生理想信念主阵地,思政课的教学功能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之下有所提高,但育人功能还略顯不足。思政课教育教学未能及时把握青年学生思想的层次性,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内容略显空洞,组织实施主要停留在课堂上,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

(三)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方式创新不足

在政治思想领域,不是无产阶级思想去占领,就是资产阶级思想去占领,绝对不会有真空的地带。要想深入持久把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必须因时而进,因形而新。现阶段的教育模式依然沿袭传统,育人形式和载体创新不够。

面对当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如何结合时代特点,依托于青年学生思想和生活的实际状况,提高他们的思想和理论觉悟,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齐心协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对于坚定不移地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红色文化是建构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基础

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归宿,更是赓续未来的动力源泉。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蕴藏着革命先辈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坚定信念和爱国热情,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与自由,在长期的革命实践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资源,其革命精神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肥沃土壤,至今依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一)红色文化能够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维护执政安全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争取国家独立、实现民族自强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生动地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红色文化的产生与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一个有机统一的历史过程。一件件感人的英雄事迹、一处处生动的历史遗迹,讲述着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抵御外侮、争取独立的光辉历史。革命战争时期,红色文化是人民投身革命事业、拥护共产党领导的精神向导,与腐朽反动的帝国主义文化、封建文化和官僚资本主义文化形成强烈对比,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激励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克服困难、争取民族独立。在当前阶段,是人民开拓创新、砥砺前行的实践坐标,能够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做到“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红色文化是党在思想和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挖掘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保护和开发红色文化资源,让青年学生深入了解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奋斗历史,教育和激励他们在新时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目标和信念。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学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与民族休戚与共,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运用红色文化这个“精神武器”来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能够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切实实现执政安全,最终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红色文化能够坚定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马克思主义“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作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其地位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依据与时代逻辑。红色文化既有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核,又与中国国情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具有重要作用。进入20世纪下半叶,在解构主义的影响之下,“重读历史”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红色文化所倡导的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等内容遭到质疑,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真理”等概念逐渐模糊。某些历史虚无主义者试图通过主观臆想改写历史,割裂中国革命和建设之间的关系,达到混淆视听、扰乱人们思想的目的。由于青年学生生活阅历浅,接触社会现实的机会有限,面对价值判断和理想选择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思想观念的矛盾性特征。因此,在青年学生中开展红色文化思想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革命性来武装自身,才能够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红色文化能够促进青年学生个体道德素质的提升

红色文化传播旨在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培养青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一方面,人是环境的产物,每个人都会受到总体文化环境的影响,行为习惯、思想方式、知识结构都是在一定客观环境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文化环境作为人生产和生活的空间载体,是人类由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直接动力,由此便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在红色文化的引领下,青年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自觉抵制西方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观念的侵蚀。通过宣传革命先烈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的奋斗和牺牲精神,重温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历史事迹,将社会主义所倡导的道德标准和价值理念个体化、形象化,唤醒青年学生的情感意识,启发其道德自觉,将红色文化内化为稳定的道德意识,进而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英雄模范身上所具有的崇高风范,能够使青年学生自发效仿,提高道德修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

三、教育实践方式创新与红色文化的历史延续

青年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应当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吸纳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报效祖国的信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全面部署和安排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确要求大力拓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教育途径。就当前青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状况来看,理想信念仍是一个薄弱环节,部分教育工作者对红色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政治意识淡薄,思想觉悟不高。因此,利用红色文化这一重要资源,创新教育实践方式,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适应学生思想特点的理想信念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打造“互联网+红色文化”新模式,搭建理想信念教育新平台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为红色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前“互联网+红色文化”模式的探索摆脱了之前传播的瓶颈和困境,各类红色文化资源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红色网络资源为每一位受众提供了多层次、多视角的选择素材。同时,社会各界均十分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播,主动加强了相互之间的合作联系,发挥出了“集群效应”,达到了网络价值观教育“集聚”影响的效果。理想信念教育的对象是一群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年学生,互联网已经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重新呈现红色文化、拓展传播空间,坚持與时俱进,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兴趣爱好。通过运营多种网络传播媒体,与青年学生建立起友好互动的良性关系,广泛应用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呈现形式,吸引大学生目光,充分展示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学生的价值观。

(二)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索理想信念教育新途径

高校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应使命,将红色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能够培养青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方面,高校教师作为课程的主要讲述者,应当主动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兼顾学生的不同层次和情况,有针对性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案,合理选择红色文化相关内容与思政课教学安排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达到深入理解、领会红色文化内涵和精髓的目的。如,教师可通过组织红色文化主题班会、研讨会等形式,以学生为中心,自主表达对历史和现实的看法,实现知识的外化,以增强教育效果。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坚持用红色文化来引领和充实高校文化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学术、艺术和娱乐活动,让“红色元素”装点校园,促使其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精神,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教育舆论氛围。

(三)深挖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拓展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方式

相较于单纯的课堂教学而言,以红色教育资源为依托的社会实践活动,更能生动形象地向青年学生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感受、理解红色文化的深层内涵,深刻体会共产党人身上所具备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自我牺牲的革命精神。在革命和建设期间,全国各地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高校可定期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红色文化之旅,利用红色文化纪念馆与红色基地,让学生在现场耳闻目睹,潜移默化中实现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沟通,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认同感。此外,以红色文化为指导的“大学生社会考察团”“大学生调研小组”“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策划,有利于激发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强烈兴趣和参与意识,增强他们的对党和国家的感情和信心。在活动中,通过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交流和沟通,重现艰苦的革命历史过程,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内化为其自身牢固而持久的理想信念。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牺牲奉献等革命精神对于与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维系国家命运与前途的历史重任和使命。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有利于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共同的理想信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继续秉承着红色文化所内涵的崇高理想信念,牢牢铭记党的光辉历史,对于青年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信念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383.

[2]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M].内蒙古:远方出版社,1998:388.

[3]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9.

[4]马克思,恩格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

[5]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北京,2016:12.

猜你喜欢

青年学生红色文化理想信念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用对党忠诚诠释理想信念坚定
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红色家庭(二)
论社会实践对农业类院校青年学生的素质提升的作用
长征精神对于构建当代青年学生精神家园的启示
以“四进四信”教育引领校园文化研究
论五四时期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历程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