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水功能持续发挥的思考
2019-09-10包凤玲李慧卓
包凤玲 李慧卓
摘要:在分析渭源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从设施建设夯基础、要素组合保安全;合理调配水资源、突出重点保供给;优化供水调结构、节水降耗提效率;创新驱动促转变、持续发挥水功能等4个方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水功能持续发挥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水功能;渭源县
中图分类号:S2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463(2019)04-0076-05
Abstract: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technology of fermentation of apple wine in the fields of screening of strain, fermentation process, clarification process, composition analysis and product standard system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al prospect was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Apple wine;Process technology;Component analysis;Research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考察工作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1 ]。2015年5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 ]。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的重要举措。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充分发挥水资源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4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推进水功能持续发挥、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渭源县地处陇西台地黄土高原西部及西秦岭地槽西端交汇地带,属多回旋构造运动山地,具有明显的大陆季风气候特征。渭源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56.6 mm, 水资源总量为39 6711万m3,自产水资源总量为23 835万m3,入境水资源量37.29亿m3(其中洮河干流入境37.25万m3),全县人均水资源量达到11 298 m3,属水资源总量相对丰沛地区[5 ]。同时渭源县也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之一。
1 渭源县水资源利用现状
1.1 分布极不均衡, 缺水问题相对突出
渭源南北气候差异大,北部属温凉半干旱气候,中部为温凉半湿润气候,南部属寒冷湿润气候。水资源地域分布极不均衡,降水量的南多北少决定了径流的空间分布,北部干旱黄土梁峁沟壑区河流集水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39.9%,而产流量仅占全县自产水源量的13.9%;南部半濕润、湿润土石山区河流集水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60.1%,产流量却占全县自产水源量的86.1%。降雨季节匹配不均,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冬季最少,夏秋季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75%左右。结构性缺水,农业灌溉均用水量为187.5 m3/hm2,农业用水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42%。工程性缺水明显,全境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山多川少;渭北秦祁河、唐家河、东峪沟纯属暴雨洪水型河流,水资源利用难度大;由于水资源缺乏引发的部分区域植被减少、沟塘水系萎缩、河道断流等生态问题尚未得到明显改观。
1.2 蓄调防能力显著提升, 利水局面初步形成
已建成2个水库,总库容达到1 275万m3,发展耕地灌溉面积0.67万hm2,2个小流域坝系工程拦蓄能力达到16 003.85 m3,引洮工程年可调水432万m3,河道治理建设河岸99.6 km。建成污水处理厂1处,林草地覆盖面积达到总面积的55%。水生态建设加快推进,水资源储蓄、调配和污染防治能力稳步提升,人水和谐局面初步构建。但工程建设对河道沿岸生态,尤其洮河流域梯级电站建设导致下泄生态基流减少和河流水生生境片段化,对下游生态和水生物生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待解决[6 ]。
1.3 供水数量质量稳步提高, 提升水保障压力较大
现有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达到5 500万m3,城乡集中式供水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 1 315.92 m3,生活供水和工农业供水的数量质量稳步提升。但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增涨势头迅猛,农业依然是用水大户,加之近年干旱频发,安全供水面临较大压力。
1.4 发挥水功能前景可期
水利事业的稳步发展为渭源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马铃薯种薯、中医药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县内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洮河渭源段养殖发电效益显著,同时开发出渭河源(国家AAAA级景区)、首阳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地质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AAA级景区)等生态文化旅游景点30多处。合理开发区域水资源,保障和促进了渭河生态文化旅游与马铃薯、中医药、养殖等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支撑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潜力巨大。水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改善渭河源头水生态、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2.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实用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7 ]。
针对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导致季节性、工程性、结构性缺水影响水功能发挥的实际,要将有限水资源放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大格局下,以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刚性约束,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支撑和纽带作用,通过水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行总量控制、用途管制、强度管控、开源节流、防治并举、提高效益,用倒逼机制构建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发挥水工能的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合理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结模式,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水生态有效改善,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由水利向利水转变[8 ]。建立节水型、适水型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构建利水型社会[9 ]、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生态持续发展。
2.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
2.2.1 总量控制 指按照区域水资源和环境承载力,量水而行,确定合理的、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并严格按照确定的总量开发利用。
2.2.2 用途管制 指按照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现状和发展需要,对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资源用途进行合理划分,科学制定水资源调配预案,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引导和支撑区域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结构优化。
2.2.3 强度管控 指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水资源开发强度进行管控,实现水资源的均衡利用、持续利用。
2.2.4 开源节流 指在可能的条件下,扩大水资源的管理范围,综合利用各种可应用的水资源,通过水利水保措施蓄积雨洪和土壤耕作蓄积雨水尽可能实现雨洪资源化利用。跨流域引调水增加区域可用水资源总量,科学配水用水、推广节水技术器材、加大中水回用力度,多途径提高现有水资源利用效益、增加可用水资源总量。
2.2.5 防治并举 指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思路,综合应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管理措施,通过源头控制、过程防治、终点处理的办法,有效防控水旱灾害和面源污染、点源污染,逐步改善水环境、保护水生态,实现绿色发展。
2.2.6 提高效益 指通过管理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综合应用,提高水资源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3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
围绕水功能发挥,采取综合措施,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和供水用水结构,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水资源要素与经济社会生态要素配置的契合程度和适配性。加快转变用水方式,实现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生态动态平衡良性发展、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使水资源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
3.1 设施建设夯基础, 要素组合保安全
对水利水保工程加大除险加固、改造维修、建设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确保工程有效发挥其蓄保、调节、供给水资源和防汛抗旱、防灾减灾作用。积极利用外引水(调水)、努力蓄住天上水(降水)、有序用好地表水(河流)、控制保护地下水、高度重视土壤水(表层土壤持水)、大力回用再生水(中水),将各类水源纳入区域水资源统一配置。将水资源与区域生态、产业、人口等要素综合考虑,提高各要素的适配性。通过多种措施综合应用,补齐短板,提高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保障水平。
3.2 合理调配水资源, 突出重点保供给
科学测算区域水资源总量和可开发利用水资源总量,根据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發展需要与水资源供给可能,合理确定生活、生态、生产用水比例,科学编制供水方案。具体要突出重点区域(行业)、水生态、贫困群体、绿色产业、特色产业,制定的供水方案要经过严格的论证,使其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严格落实经论证批复的供水方案,发挥已建水利工程的作用,从供给源头调配水资源,提高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确保生活、生态、生产用水安全。
3.3 优化供水调结构, 节水降耗提效率
对水资源实现总量控制、用途管制、强度限制和定额管理,优化供水结构,满足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和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加快淘汰超出定额的高耗水落后产能,退减不合理用水量,减少水资源的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将暴洪、污水资源化利用,尤其要推行污水无害化排放、中水资源化利用。将不同水质的水资源调配到适宜的区域和方向(饮用、绿化、灌溉、加工、生活),做到合理调配、物尽其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强化水利水保设施的建设与改造,有效减少水资源输送使用过程中的跑冒滴漏,降低水资源的无效损耗。以农业节水为重、工业节水为要,构建适水型产业结构、推广节水生产技术,提倡节水生活方式,通过管理、工程、技术、生物等措施,实现节水、减排、降耗、增效。
3.4 创新驱动促转变, 持续发挥水功能
创新水资源管理理念,实现水资源管理由水利向利水转变,由单一的水管理向生态社会经济各要素综合管理转变,由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精准化管理转变。创新水资源的管理方式,推动水利发展由过度消耗资源、满足“量”的需求为主,向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满足“质”的需求和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转变。水资源调配由单一的注重经济发展向生活、生态、生产综合考虑,由片段管理向流域管理、区域管理转变,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发展利用。创新水资源管理机制,聚焦水价、水权和投融资机制改革[10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提高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因地制宜采取专业化、社会化管理和群众自建自管相结合的多种管护方式,确保工程长久持续发挥效益[9 ]。创新经济发展方式,按照区域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灵活构建与水资源相适应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通过改善水生态,优化水环境,丰富水资源,保障水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挖掘和宣传水资源现状、节水技术、节水文化,增强公众水忧患、水危机和水安全意识,激发全社会高效利用水资源的内生动力[11 ]。通过拓宽发展思路,谋全局(空间均衡、生态生活生产均衡)、强管制(用途、总量、强度)、促改革(水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机制(政府、市场两手发力)、搞创新(理念、管理、技术、产品)、增动力(内生动力),提高水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力和使用效益,支撑生态社会经济绿色发展、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平 萍,张建新. 努力建设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N]. 人民日报,2014-05-11(1).
[2]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N]. 人民日报,2017-10-16(1).
[3]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农民日报,2017-10-28(1).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EB/OL]. (2011-01-29)[2018-11-26]. http://www.gov.cn/jrzg/2011-01/29/content_179 5245.htm.
[5] 施作林. 渭源县水资源极其开发利用状况分析[J]. 水利规划与设计,2013(8):24-25;70.
[6] 陳明霞. 洮河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存在的问题及环境保护对策[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1,22(3):174-176.
[7] 熊 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EB/OL]. (2016-12-16)[2018-11-25]. http://www.gov.cn/xinwen/2016-12/16/content_5148704.htm.
[8] 董文虎. “利水水利”——水利发展高级阶段的理性思维模式[J]. 水利发展研究,2007(1):10-17.
[9] 姜文来. 试论利水型社会[C]//戴长雷. 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12.
[10] 范恒山. 推进水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中国水利,2017(18):4-6;3.
[11] 李慧卓,李永成. 渭河源头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 中国水利,2015(15):21-22.
(本文责编:陈 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