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龙泉特色文化的新闻采写
2019-09-10季丹
季丹
摘要: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作为一名龙泉人,如何将本地的特色文化尤其是剑瓷文化通过一支笔传播到世界各地,笔者认为新闻采写过程至关重要。
关键词:龙泉特色文化;新闻采写;话瓷说剑
一、片言居要,画龙点晴,凸显剑瓷文化深度内涵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报业形势,行业报记者不仅要深入基层抓“活鱼”,而且要在海量的新闻素材中精挑细选,还要用浅显而清新的语言呈现给读者。其中,如何拟一个吸人眼球的标题最为重要。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一个好标题,常常能使一篇新闻增辉添色,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样适用于采写剑瓷文化新闻。在《陶怡:素心归隐陶性怡情》稿件中,记者以青瓷艺人的名字为延伸,选取题目,既再次强调了艺人名字的含义,又体现了艺人制瓷的特点,意义非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除此之外,笔者在内容上也有些心得。心得一:求深。顾名思义,深度报道重在“深”字上下功夫,切忌浅尝辄止、就事论事。心得二:求新。既要避免“炒陈饭”,不能人云亦云,而应独树一帜,以新取胜。心得三:求活。即文章既要结构别致、新颖,匠心独具,而又不故作莫测高深,文风既要清新、活泼,而又不哗众取宠或堆砌词汇。
二、心有大众,通俗易懂,力求语言朴素
稿件语言的朴素美、大众化,是笔者多年追求的目标。一篇稿件是用一句句话组成的,因此,一篇稿件的语言如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决定着这篇文章的风格。多年的新闻实践,使我认识到,在读者面前“故作高深”,惯用些艰涩的句子和词语,是会远离读者的。前不久,我写过一篇《浙西南革命精神赋予青瓷创作新的灵魂》的稿子,其中第二、第三自然段是这样写的:“在浙西南革命精神的语境中,我们可以提炼出诸如信念坚定、不畏艰险、艰苦创业等许多激荡人心的词语。”许桂有说,虽然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含义很多,但通过这件作品,他想向大家传递出革命先辈们披荆斩棘的开拓精神。
据许桂有介绍,《忠诚使命》呈现的是上田战役胜利后的场景:炸毁的碉堡残垣前,插着一面鲜艳的党旗,粟裕等人穿着淡蓝色的军装,或背大刀,或戴草帽,或赤脚,其中两名战友紧握的双手表达了双方获胜后的激动心情。
这两段文字,我用平实易懂的语言,简明地介绍了许桂有作品制作的目的及大致描述。
我认为,语言的朴素,不等于平淡、干巴,我们追求的是朴素的美感。要达到这一点,一要树立大众观点,二要注意锤炼文字的功夫。这样就必须多读书,多实践,多琢磨,甚至要苦心孤诣。
三、大處着眼,小处入手,做深做细剑瓷主题的新闻采写
新闻采写的主题可谓十分广泛,可文化新闻一直与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等一样,是党报上必不可少的内容。剑瓷文化一直是龙泉的“金名片”,本地纸媒报道不在少数。但如何将文章写出彩、写出特色,很多记者却不得其法。剑瓷主题的新闻作为新闻,有着同文化新闻的共同点。但也有着自己的一些特点。既然沾了“文化”的边,便要在笔下多强调一些特性,让广大读者爱读、耐读,读之有味,特别可以重点叙述下青瓷的烧制技艺及宝剑锻造技艺上的特殊处。在内容上如此,在形式上也要讲究,从标题到语言、细节等,都应突出文化特}生。我写过一篇《倾心青瓷最爱龙泉一一记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董炳华》的稿件,其中一段这样写到:“那时候,上垟镇是山区里的山区,坐车要花两个多小时,路还非常颠簸,坐在车上感觉随时都能被震出去。董炳华打趣说,晕车难受得实在厉害,到达瓷厂时,眼泪还不停地流。路况差,生活学习条件也非常艰苦,但董炳华硬是坚持了下来。”
用小细节去反映大主题。上述坐车的一些小细节,侧面烘托主人公对青瓷的热爱程度,这种热爱让他有力量战胜身体上的痛苦。
新闻工作者能否运用好采访中的细节,不仅关系到采访工作能否成功完成,甚至是直接影响稿件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一件新闻作品来说,细节能起到塑造典型、强化和提升主题、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作用。善于抓住和运用好细节,既是对记者采访能力的考验,也是对记者撰写稿件能否提升稿件质量的重要标志,学会用小细节去反映大主题,用细节去表现主题、主体,就会使稿件质量有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