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做足水文章 答好生态卷
2019-09-10张涛
张涛
阳春三月,信步焦作,天蓝水碧,绿意盎然,处处律动着灵动的气息。对一座城市来说,有了水,就有了灵气。水生态建设无疑是生态环境建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来,焦作市以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为契机,着力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全市呈现出“河湖相连泛轻舟,奇山秀水融怀川”的优美景象。
高位谋篇布局
焦作北依太行,南临黄河,黄河、沁河、丹河、大沙河穿境而过,普济河、群英河、瓮涧河、新河纵横城区,水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因过去粗放利用,加上经济社会发展提速用水量扩大,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恶化问题日益突出。
多年来,该市以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为契机,把创建与生态文明、全域旅游等结合,确立“一核、两脉、三区、四带、多点”的高位布局。“一核”即打造宜居市区。通过开挖河道实现城区水系相互贯通,完善引水、调水、蓄水设施,形成“碧水泛轻舟,湿地生态美”的格局;“两脉”即黄河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过完善引黄工程、建设南水北调配套水厂,形成“多源联调保供给”格局;“三区”即重点打造北部太行山生态区、中部平原水网区和南部黄河水源涵养区,形成北部生态屏障,构建中部平原水网和南部生态屏障;“四带”即建设大沙河、丹河、沁河和蟒河4条生态文化景观带;“多点”即分布在全市的涉水工程节点。以现有和规划的水库、调蓄等工程涉水节点为依托,形成青山相拥、绿水环绕、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格局。
全域抓好实施
工作实施以来,该市坚持全市动员、全域覆盖、全面参与战略,形成从山上到山下、城内到城外,市区到县(市)的多点发力、全面展开的创建格局。
为加强领导,成立以市委书记为政委、市长为指挥长的指挥部,统筹发改、自然资源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构建党委领导与政府主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政府主导、分工负责、强化考核、协调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建立“一月一汇报一考核、一季一观摩一讲评、一年一总结一奖惩”督导机制,强力推进工作;完成引黄、引沁、引丹入焦工程以及大沙河生态治理,河长制实现全覆盖;投入6.8亿元治理黑臭水体、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城区南水北调供水厂;实施瓮涧河太极体育中心段改造、引黄入焦城区段绿化。
生态效益显著
经过努力,该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现了以点带面,一举多赢的效果。
在生态效益方面,形成以地表水、引黄水、引沁水、引丹水、南水北调水和地下水“多源共济”的供水方式,平原區地下水超采面积比例由56.5%缩减至36%,地下水位明显回升。地表水1~3类水质断面增加46.2%;大沙河、南水北调城区河段等河道变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生态景观长廊;北部太行山生态区、中部平原水生态廊道和南部黄河滩湿地生态得到保护和恢复,矿山公园、绿色廊道等形成立体式、多样性的河网生态体系,水土流失治理达83%。
在社会效益方面。建立健全防洪排涝安全保障体系,主要河道防洪标准达50年一遇;建成的蓄水以及引黄、引丹等工程形成互连互通、集中统一、安全可靠的水源地布局,有效缓解用水压力;建成遥测雨量站113个、地表水自动墒情站6个、地下水监测井60眼,实现监测、监控、预警、指挥的数字化、共享化、智慧化。
在经济效益方面。将最严格渗透到工业取水、用水、排水全过程,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田间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受益面积44万亩;推动沼气工程,实现能源环境建设和资源循环利用有机结合;形成山上防护林、山下经济林、农田防护网、滩区用材林的生态经济型林业新格局。40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22余万亩经济林基地培育大批龙头企业,催生林药、林牧等林下经济,带动包装、运输等行业发展,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依河而建的生态公园形成潜力巨大的滨水产业高地,塑造出太行山下滨水宜居的城市形象,带动民俗风情、文化旅游。
从缺水城市到水生态文明城市,一个“青山相拥、绿水环绕、人水和谐”的美丽焦作正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