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 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

2019-09-10王星

资源导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城乡土地农民

王星

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要聚焦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农民和集体的关系、农民和市民的关系,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这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根本实践遵循,也为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指明了工作重点和方法途径。

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的重要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在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趋势和城乡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加快补齐“三农”发展短板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顺利实现党中央重大部署的需要。黨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深化改革工作,农村改革事业呈现全面发力、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新局面。如今,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到了啃“硬骨头”的紧要关头,尤其是当前还有很多制约乡村发展的“短板”、困惑乡村治理的疑虑等问题,这些都需要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来补齐、打消和破解。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强调要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就是希望各地把改革中的鲜活经验、经典做法,聚焦到农民与土地、集体、市民的关系处理上,加快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的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

圆满完成新时代面临任务的需要。党中央为我们擘画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伟大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新的全面提升,这涉及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转变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创新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等;同时,还要解决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等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因此,只有用好这个法宝,才能圆满完成这些任务,使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新时代新要求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这需要以更大政治勇气、更强政治信心、更多政治智慧,冲破思想观念束缚、攻破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一步一个脚印把改革推向深入,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旺盛活力,为排除困难、消除障碍、克敌制胜提供必胜的决心和勇气。

正确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2016年4月25日,习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这是对农村改革成功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对土地基本国情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的深刻把握,是对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规律性认识的理论升华,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做到三个“更加注重”。

更加注重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从农民普遍关注、反映强烈、亟待解决的问题出发,找到体制机制弊端,把准改革重点,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农民,使改革成为农民广泛参与、普遍受益的过程;坚持正确对待农民、始终相信农民、依靠农民,把农民的实践作为探索规律、发现真理、获取真知的源泉,尊重农民改革愿望、发挥农民改革能力、肯定农民改革成果,进一步调动他们投身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更加注重维护农民权益。深化改革尤其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质是对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重新调整和深刻变革,有利于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有利于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有利于加快特色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要把保障农民权益放在首位,本着依法依规、自愿有偿原则,维护好政策和法律赋予农民的土地权益,最大限度地增加其财产性收入,让农民从改革中体验到更多获得感,这是深化改革的核心。

更加注重守住四条底线。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习总书记强调:“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这四条底线事关农村改革成败、农民权益保护、新型城乡关系构建、社会和谐稳定,既是不可触碰的政治红线,也是避免错误的生命线,必须始终坚持。

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

激活内生活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城乡统筹发展,是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

积极塑造新型的城乡关系和发展模式。改变以前“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乡村从属城市被动发展的旧模式,构建“城乡互动”“工农互促”乡村内生驱动融合发展新模式,把城市对农村的扶持、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落到实处,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能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业人口进城落户;加快完善产权制度,加强要素市场化配置,建立要素主体之间共享机制,改变人才、土地等要素单向流动格局,建立城乡双向流动的良性循环,让农村拴得住人才、留得住土地、引得进资本。

持续强化农民主体作用和参与意识。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和农民主体地位。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把党的领导、政府支持、市场推动、社会关心和农民参与结合起来。实现农民受益、建设、治理等主体地位,让农民意识到并自觉承担责任;要使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不偏离乡村振兴的初衷目标,加快形成新型城乡关系,促进更多要素资源流向农村。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设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培养对土地有感情、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传统农民向现代职业农民转变。出台政策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和青年自主创业资金和渠道支持,加快培育和建立掌握各类实用技术的人才队伍;完善人才结构,均衡分布人才产业和行业;加大人才及知识更新和流动,解决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等问题。三是强化农民的主动参与和责任意识。注重提升农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与认知水平,构建外来力量平衡机制和内生力量协同机制,为共同组织生产、商讨发展规划等行为奠定自治的社会基础。

充分发挥土地的政策支撑和资源潜力。一是要用活农村国土综合整治政策,助力生产方式转变。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立体式耕地保护机制;坚守绿色发展底线,严格控制自然与生态资源开发,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修复实施有效监督。二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助力经营方式转变。推进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发挥市场配置作用,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推進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建设,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显化农村土地价值;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具体实现形式,通过农房抵押、出租等途径,探索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农房和宅基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促进乡村振兴的经验;制定负面清单,推进建设用地减量化管理。三是推进适度集中居住,助力生活方式转变。制定统筹全域的空间规划,实现城乡建设、基础设施等的合理流动和有效整合;明确集中居住目标、类型和分区,科学编制和强化村庄规划引导;探寻不同村庄的发展方向及功能定位,高水平、个性化编制村庄规划,引导农村形成与传统特色相适应,与人口城镇化和村庄定位相匹配,生态优美、农田集中、产业集聚、农居紧凑的空间格局。四是加快确权登记,推进产权制度建设。摸清存量土地资源底数,推进农村宅基地、农房统一调查登记发证,建立归属清晰、权属明确的产权制度。

充分撬动资本的激励机制和支农动力。一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增强乡村主体内生活力。通过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利益;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构建集体经济治理体系,形成既体现集体优越性又调动个人积极性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鼓励村民将个人的资源、资产等入股企业、合作社等成为股东,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农民财产性收入。二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改革。加快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解决部分改革滞后于需求、亟待转型升级问题。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创新,加强相关产权和要素流转平台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加强对进入乡村的城市资本监管。三是以农村建设用地减量化为目标,将保护农民利益作为核心,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和转移支付机制,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注重“减量与增效相结合”,创新减量化实施路径和模式。改变过去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政策,确保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不断增加。重点加大对种粮农民、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支持力度,使种粮务农不吃亏、有钱赚。改革完善财政支农体系,引导支持农村“双创”,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力量支农动力。

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充分表明了党中央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坚强意志和决心,释放出党中央不断强农惠农富农安农的鲜明政策信号,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稳定,紧紧围绕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长远融合发展,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城乡土地农民
耕牛和农民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农民
城乡一体化需要公平正义的制度变革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分析
分土地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
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