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部分省市军民结合产业政策对比评析
2019-09-10熊薇
本文从发展现状与态势、重点领域与方向、区域特色与创新、保障政策与措施四个方面入手,对部分省市军民结合产业政策展开对比评析。总的来说,各地区当前军民结合发展势头正好,东部和西部地区结合优势尤为明显,其他地区也在全力追赶、稳步推进。同时应注意到,部分地区开展军民结合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现阶段军民结合深度发展阻力很大、任务很重。
近几年,新兴科技乃至颠覆性技术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一场世界范围内的科技较量已拉开序幕。军民结合作为这场较量中的关键“武器”,是各国的共同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省市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以国家政策指示为纲,出炉了一系列军民结合产业政策。
军民结合不是理论堆砌的空中楼阁,想要了解我国军民结合发展的真实情况,就要从各地区产业政策入手,汇总、整理、分析、比较,挖掘数据背后的内涵和规律。出于这样的目的,本文搜集整理了20个省、4个直辖市、22个市2010-2018年主要的产业政策,以此为代表,从发展现状与态势、重点领域与方向、区域特色与创新、保障政策与措施四个方面进行对比评析。
一、发展现状与态势
谈发展、谋未来、促融合,首先要认清现实。分析军民结合发展现状能够发现,无论从产业产值、规模,还是增速、贡献度来看,东部地区都处于领先地位,尤其以京津冀、上海、江苏、山东等地为代表。西部地区也是推动军民结合发展的主力,以重庆、四川、陕西等地为代表,着力打造军民结合发展样板,拉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也渐入佳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军民结合发展路径,但和其他地区相比仍有差距,融合范围不够广、层次不够高、程度不够深。
相比而言,现阶段军民结合发展的优势地区集中在京津冀、巴蜀秦及东南沿海一带。这一态势并未偶然,是诸多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北京是我国首都,是国防科技工业最为集中的区域,此外京津冀处在环渤海沿岸,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以北京为中心向外辐射,容易形成整体聚合力。重庆、四川和陕西是我国的军工大省,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人才优势和完备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推进军民结合起步早、平台高、转换快。东南沿海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主体多元、资源充沛、经济活跃、灵活性强,是促进军民结合发展的重要推手。
放眼全国,很多地区尚处于军民结合的摸索期,发展潜力没有完全释放,应利用和发挥好这些优势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助推军民结合跨越式发展。
二、重点领域与方向
邓小平曾指出,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新时代,我们要推进军民结合深度发展,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只有遵循和顺应实际,才能确保可持续发展。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西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较为发达,机械制造业主要集中于东北、山西、湖南、湖北等地,船舶制造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航空航天制造产业集群分布集中在沈阳、成都、西安等地……以上是我国主要的产业布局情况,对照统计地区军民结合重点领域与方向能够发现,其二者是基本一致的。依托现有产业集群发展军民结合,有利于发挥存量资源的最大效益,有利于实现集聚共享和优化配置,有利于民口企业与军工产业链整合,从而加速军民结合的产业化、规模化。
此外,军民结合重点产业的选定也是有据可循的。江西省是我国直升飞机、无人机的生产基地,飞机制造工业资历老、经验多,所以其军民结合重点领域之一就是航空产业;天津市是国家首批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通过吸引外资和引进技术,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产品,而推进网络空间建设是其军民结合重点方向;山东省海岸线全长3024.4公里,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为其海上运输和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便利,因此船舶工业不仅是山东省“海洋强省”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其大力推进的军民结合产业……可见,各地区军民结合发展首先应基于自身实际和客观规律的考虑,发挥各自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构建特色产业支撑体系,以局部突破带动整体跃升。
重点领域与方向在各地区产业政策中都有所表述,只是有的省市比较明确,突出核心产业的主导地位;有的则相对笼统,涵盖产业面过宽,政策执行时可能会出现偏离主业、难以聚焦等问题。例如,当前诸多省市纷纷与军工集團建立合作,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但不少地区由于先天差距和定位不准导致后劲不足,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这些体现了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性,各地区应在做优、做强、做大重点产业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着力点,不固步自封,也不盲目冒进,打造“拳头产品”和精品工程,充分释放地区发展和创新潜力。
当然,国家的现实需求也在一定程度影响着各地区的战略选择,是必须考虑的因素。智能制造、太空领域、新材料、新能源等,既是新一轮军事革命的主攻方向,也是军民结合发展重要的新兴领域。
三、区域特色与创新
军民结合没有标准答案,要敢于推陈出新、先行先试,敢于去芜存菁、拨乱反正,在实践中得到答案,从创新中寻找机会。在国家主导、政府引导下,各地区积极摸索军民结合发展模式,军民结合产业政策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例如,陕西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军队科研院所与地方高等院校采取“双导师制”方式,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建专业孵化器;安徽省创新军地供需对接机制,提出把优势民用单位的先进技术和产品推荐到相关部队试用;四川省探索推进产业联盟实体注册,以独立法人身份举办专业展会、管理资源共享平台、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等;无锡市创新服务保障体系,提出构建军工领域公益性科研成果政府征用机制;青岛市古镇口军民结合创新示范区创新建设全国首家“军地人才培养中心”,开展军地通用专业培训……
军民融合国家战略要落地,需要穿合脚的“鞋子”。别人的“鞋子”,多大尺码,合不合适,要根据脚的大小和脚下的土地审慎判断。突破性创新本身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能否契合区域发展建设,能否实现政策预期效果,能否给军民结合发展带来正效应。有的创新点应用性强,但并非包治百病,还是要因地适宜,从自身实际出发;有的创新点投入多收益少、声势大成果小,应该尽早摒弃这种错误导向,及时调整路线和方向。地方政府要实时跟踪、定期评估,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方案,确保军民结合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四、保障政策与措施
政策措施和法规文件是军民结合平稳推进的有力保障,是引导和规范行为的依据与准绳。通过整理发现,各地区保障政策与措施主要着眼于组织沟通协调、财政金融扶持、相关政策配套、人才引进培养、宣传监督考核等方面。
(一)对比组织领导和机制设置情况
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的领导下,大部分省市都建立了军民融合领导机构。但通过查阅产业政策发现,目前只有少数地区横向和纵向机制比较完备,多数地区仍处于保障体系的建设期或完善期,远未实现部门间的联动运转,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区军民结合发展的速度和效益。
江苏省机制设置较完善、部门间协同联动较强,其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推出34家省级部门参加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省军民结合发展工作;省发展改革委和省军区组建省军民融合发展办公室,实行军地合署办公,下设5个专项工作小组牵头重点任务的推进;成立省内军民融合企业商会推动民企转型发展;各市成立常设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负责全市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日常联络、协调和督导……
组织体系严密,机构衔接顺畅,才能确保上下联动、高效运转,才能实现跨军地、跨部门、跨区域的交流对接。保障军民结合高效运行的体制机制类似于“传感器”,将军民结合各环节串联起来。关键不在于“传感器”的多少,而在于其设置是否科学,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将信息传递到每个节点。传导速度越快,感应就越灵敏,军民结合组织保障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这不仅有利于形成合力,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利于释放潜力,科学部署各项工作。
(二)对比财政金融扶持情况
各地区金融扶持力度都很大,从专项资金及引导资金的申报拨付、投融资基金及产业发展基金的设立、融资服务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到税收、折旧、保险、创业、上市、生产要素保障等优惠政策都有明确的量化规定。例如,福建省政府对新取得军品科研生产许可或军品承制资格的企业单位,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国家重点军工项目在本省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的军民结合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300万元;对获得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的城市,省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1000万元……
如此数额庞大、涵盖面广、达标基准低的资金扶持政策確实为广大企业提供了福利与便利,军品市场的巨大红利在吸引民口企业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例如,军民结合生态环境鱼龙混杂,企业信誉很难得到保证;民企可能会利用信息优势,采取不正当行为骗取奖励;资金支持力度过大,资源投放严重倾斜,容易导致区域发展失衡、政府财政不堪重负……我国军民结合发展范围有限、层次不高,大量企业和资源同时涌入反而会造成运转不畅,出现类似上述这些问题。因此政府应秉持适时、适度、适量的原则,循序渐进、科学施策,既达到激励民企参军的目的,又不至于影响地区经济均衡发展。
(三)对比政策制度体系完善情况
相比而言,东北地区政策法规指导性稍显不足,东部、西部及中部地区指导规划及配套政策相对完善。但总体来看,都不能满足军民结合发展的现实需要,无法覆盖所有领域和全部环节,政策制度体系存在较大“盲区”,参与主体经常陷入无法可依、无规可循的被动局面。截止目前,军民结合发展与国家法治环境脱节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善,还没有一部指导军民结合发展的正式法规。下一阶段,国家应尽快出台军民结合综合性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对军民结合主体行为加以规范,例如制定《军民结合促进法》《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发展法》等。各地区也要抓紧修补政策“漏洞”,加速推进立法工作开展,提升军民结合整体法治化水平。
随着军民结合战略不断推进,各地区投身军民结合事业的热情空前高涨,政策措施相继出炉,融合程度日益加深,这种态势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会一直持续。通过对比产业政策能够发现,各地区现阶段军民结合发展势头正好,东部和西部地区融合优势比较明显,尤其以粤京苏沪、川陕渝等地为代表,其他地区也在全力追赶、稳步推进。同时应注意到,部分地区开展军民结合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军民结合深度发展阻力很大、任务很重,切忌盲目乐观、操之过急。要始终坚持国家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政策体系,完善法治保障,让“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军民结合跨越式发展。
注释:参考文献略,随着时代的发展,文中军民结合如今已被军民融合替代。
(作者简介:熊薇,女,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