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上帝视角”,叫处境优越嘲笑他人
2019-09-10牛皮明明
牛皮明明
这两年,一直在聊阶层,一个普通人想往上走一级,哪怕只是短短的一厘米,或许都要用尽一生。
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差异,有些人富贵逼人,有些人穷困潦倒。人的选择也一样,有些人可以轻易做出一个决定,有些人则要思前顾后,需要承担选择的成本。
但富足和贫困之间,还有一个词叫悲悯心。当你对别人的生活评头论足时,请不要忘记别人的出生条件与你不同。
一
专栏作者张兆杰讲过一个自己的故事。
他说:他一生送出的最珍贵的礼物,是一张揉皱了的邮票。
小学四年级时,他报名参加了一个全国作文大赛,大赛要求,每个人的作品都需要寄到市里。
当时这种市级比赛,学校相当重视。提前一个月,学校就开始大肆宣传,不管每个人写得好不好,都会被老师逼着写千百字文章,拿去充数。唯独班里作文最棒的姑娘,却一直没有寄作品。
这个女孩儿因为成绩好,常被全班女生孤立。同桌笑话她:“切,看她平时爱写作,关键时候寄都不敢寄,还不如我呢。”班里很多学生开始起哄,女孩儿的脸瞬间涨红,低着头,不说话,一直咬着自己手指,恨不得把手指咬断了。
晚上放学,张兆杰路过这个女孩儿的家,看到女孩儿正在整理一堆捡回来的瓶子换钱。张兆杰恍然大悟,明白了姑娘不是不敢寄作品,是她舍不得花5毛钱买邮票。
回想刚刚在教室里,自己还跟同学起哄,瞬间张兆杰觉得自己真的很丑陋……
后来张兆杰买了一张邮票,故意揉皱了,骗女孩儿说自己捡到的。女孩儿寄了作品,获得了全国作文大赛优秀奖。
20年过去了,当年那个女孩儿已成为畅销书作家。前几天,他收到了这个女孩儿即将出版的样书。书里女孩儿讲了当年的故事,省略了同学对她的嘲笑,可张兆杰终生难忘。
这样的故事,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里,或许有些对他人的嘲笑,我们已经忘记。
但被嘲笑的那个人,却会一直带着自卑和难堪,面对她的人生,那句嫉妒的嘲笑也许是无意的,而带给别人的伤害,却是永久的。
二
作家余华出版《许三观卖血记》使他在1998年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他被邀请到欧洲知名大学演讲。
余华在讲座上,讲他小时候的故事,说以前住在他家隔壁的一家四口。过年买不起肉吃,妻子又刚生下儿子,没有奶水,营养不良,眼看再这样下去,婴儿就饿死了。
后来,村里一对没有孩子的夫妻,想用三斤肉和两只鸡,认下他的二女儿。父亲犹豫了很久没有答应。但因为生活,最终父亲低头了,将二女儿送去了那对夫妻家里。
故事还没讲完,台下的一位留学生,站起来大喊:“为了吃肉都能把自己孩子送人,这种父母就不配当父母”。余华停顿了一下,问留学生:“请问你在这里读书,每月的生活费是多少?”
留学生回答说:“大约90欧元(折合人民币700元)。”
余华又问:“那你,大概多久吃一次肉?”
留学生回答:“如果愿意,顿顿都可以吃。”
余华问:“那你的钱是自己挣的吗?”
留学生回答:“父母给的!”
余华立马沉下脸,对那个留学生说:“如果你是靠自己挣钱来国外读书,我会尊重你,可你靠着父母给钱读书,却去指责那些比你穷苦的人,你口中的指责真是令人发指,你有没有想过,他们并没有你这么优越的家庭条件。”
试想,那位中国的留学生,如果食不果腹,衣不御寒,那么还会不会轻易去指责别人的人生选择。如果无书可读,无学可上,那么是否还能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别人的生活?
三
柴静有一次去四川大山里采访,村子里做了一大桌子菜招待她。她坐在一个留守的小男孩儿身边,小男孩儿大约五六岁的样子。吃饭时,男孩儿刚夹起一块排骨,筷子歪了一下,没送到嘴里,掉在了柴静脚边。
柴静弯腰捡起来,顺手扔在了门边的垃圾堆旁,接着采访。接下来的整个采访过程中,小男孩儿一直走神,眼睛老盯着外面看。爷爷在旁边提醒他看镜头,男孩儿害羞地对着镜头回答了两个问题后,又盯着外面看。
柴静引导男孩儿说:“你总看向那边,是在等谁回来吗?”
男孩兒咬着嘴唇,说了一句话,柴静没听清楚。她凑近小男孩儿的脸,这下听清了,小男孩儿说:“我……我……我能捡回那个吗?洗洗还能吃。”
柴静震惊了!
她感慨,只是一块掉在地上的肉,却是那些山区孩子生活里全部的幸福。
歌手华子曾立誓,这辈子只为底层人民唱歌。
从他出道以来,无论是抱着吉他在天桥上唱,还是签约了公司,到有镁光灯的舞台上去唱,他一直初心未改。而这个初心,仅仅只是因为一瓶可乐。
有一年,朋友来华子家玩,华子像往常一样到楼下的便利店买啤酒,他很随意地说:“老板,来一箱啤酒。”可是这时,他却听到货架旁站着的一个人说了一句:“好久没有喝过可乐了,今天要奖励一下自己。”那个人是个农民工。
每个人的人生不同,生活的境遇也不同。那是华子的人生里,第一次听到有人把一瓶司空见惯的可乐当成奢侈品来对待。
回到家里,华子开始写歌,这首歌叫《听说》,感动了很多人。
听个工人说,好久没有喝过可乐/听个商人说,今天该吃点儿啥呢/听个保安说,他一月能赚八百多呢/听个大姑娘说,谁耐克阿迪有我多/又听个孩子说,我好想有一张课桌……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好多事都是理所当然的。
能买得起邮票,是理所当然;能随时喝可乐,是理所当然;能想吃肉就吃肉,是理所当然;能用得起iPhone,是理所当然;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理所当然。
但对一些人来说,你认为的理所当然,却是他们生活的天方夜谭。
四
有人刚刚大学毕业,就可以拿到父母给的几百万启动资金创业,而有人则需要租住在地下室,把微薄的工资分成若干份,精打细算,才能勉强支撑生活。
物质条件优越的人,又何必出声指责别人的困苦。
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去说话,不轻易指责别人的穷苦是一种修养,不在别人的穷苦上寻找优越感,拥有真正体谅别人的悲悯心,更是一种高级修养。
我的朋友陆先生,是上海著名的投资人,在投资市场,因为工作的需要,每次他都会穿高档西装,领带和袖扣都是精心搭配的,而每次和同学聚会,他都会换上普通的T恤,把好车放在车库里,打车去参加聚会。
许多人问陆先生为什么每次参加同学会都这样穿戴,他说:大部分老同学物质条件没有自己好,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运气差,而是因为自己出生在上海,父母是上海第一批成功的商人,自己的起点比许多同学高。
选择换下昂贵的西装,打车去跟同学聚会,让他们不会有距离感,心理也不会有落差,不妄自菲薄,轻易否定自己的人生。
比起那些动不动就在朋友圈里炫富的同学,我这个朋友不知要高出多少,我发自内心地敬佩陆先生的修养。
五
主持人孟非曾说过一句话:所有的优越感不是来自容貌、身份、家庭、财富、成就和权利,而是来自见识和悲悯心。有见识和悲悯心的人,不会把自己拥有的东西认为是每个人理所当然拥有的。
作家梁晓声在书里也讲过一个故事,他在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任教时,大一刚开学,他让每个学生朗诵课文。
他提问第一个女孩儿,第一个女孩儿站起来朗诵,朗诵得磕磕绊绊,梁晓声并不满意。又叫第二个女孩儿朗诵,朗诵得很顺畅,却没有感情。然后他又让第三个女孩儿朗诵,第三个女孩儿朗诵得声音洪亮,又富有感情,接近专业播音员的水平,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梁晓声也跟着夸奖这位女生的朗诵。可这位女生说:“梁老师,这样比是不公平的,我小时候接受过专业训练,如果我的同学们从小也接受过专业的训练,一定比我的水平更高。”
梁晓声突然被这个说话的女孩儿感动了。
一个国家的文明不在于拥有多少金钱,修了多少路,火车跑得有多快,上市了多少家企业,真正的文明取决于这个国家青年人骨子深处的谦卑。
小茹荐自《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