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一件战国时期青铜三翼镞谈镞的发展

2019-09-10周巧燕吴歌

理财·收藏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战国时期杀伤力弓箭

周巧燕 吴歌

河南博物院现藏一件出土于辉县琉璃阁甲乙墓甲墓东北隅战国时期的青铜三翼镞。镞是由弓箭发展而来,随着技术和设计的不断改进,除了礼仪用之外,箭镞的形制趋于简约,那些不利飞行的设计得到改进,那些不合理的因素被取消。从体形较大、两翼较宽,并有长而锋利的倒刺,到最后形体变细长,不再过多地注重宽翼和倒刺,而更注重射程及穿透力。这些设计也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青铜箭镞的制造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青铜镞(Zu)作为古代的一种常见兵器,不论是在中原地区,还是在其他地域,甚至在整个青铜时代,青铜镞都是其发展历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兵器。

镞,俗称“箭头”,是箭铤(ting)前端最具杀伤力的部分。由尖锐的锋和张开的两翼以及脊和铤组成。由于矢镞器形的特殊,所以它全身的各部分都有专名:前湍的尖头称为“前锋”,而两边则称为“翼”,翼上的锐利部分称为“刃”,翼下垂的刺称为“后锋”,后锋与脊相连处称为“本”,中间为“脊”,脊后端与铤连接处叫“关”,关后端的圆棍为“挺”。

河南博物院现藏一件1936年出土于辉县琉璃阁甲乙墓甲墓东北隅战国时期的青铜三翼镞,其残长5.1厘米,前锋尖锐,截面呈三角形,有后锋,有三翼,且分别外张翼后三分之二为镂空状,翼尾有波浪形细支撑与关相连。这种箭镞的设计形式,不仅增强了箭的整体稳定性,也使箭在飞行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变得更为均匀;而三翼之间形成的夹角则与血槽有着同样的功能,使三翼镞的杀伤力、穿透力大大增强,作为武器的物质更加明显。众所周知,我国战国时期,随着战争逐渐增多,士兵在战斗中的防护措施不断加强,牛皮甲在经过油浸等多道工序制作后,变得十分坚韧,一般的双翼镞已经很难将其穿透。于是,三棱镞便顺时而生,其镞身呈三角形,但无外伸之翼。增加三翼之后,三棱变为三翼,三棱镞脊上三条棱变成刃,镞体形状近似流线型,边棱的益线不仅使箭在飞行时阻力更小,方向性更好,而且也具有更强的杀伤性能。另一方面,青铜镞必须附在箭杆上才能远射,杆的基部扣弦处被称作“括”,括上占全杆五分之一处设有“羽”,羽则是用来防止箭在飞行时的摆动,镟、杆、羽齐合后,就形成了一支完全意义上的“箭”。

要想了解箭簇的发展,就得先认识弓箭的历史。弓和箭作为出现最早的冷兵器之一,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已经开始使用它进行捕猎。1963年在山西朔县峙( zhi)峪村发掘出土的一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打制石镞,加工精细,前锋锐利。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这枚长约2.8厘米的薄片石箭镞的产生年代距今逾2800年,发明并使用弓箭的年代可以追溯至更远的年代。现时,我们在《易经·系辞》中可以查阅到其明确记载:“弦木为弧,剡(yan)木为矢。”在这里,弧就是木制之弓,矢就是箭的古称。

但是在现代的考古发掘中,我们难以见到石器时代的弓和箭杆,由于材质的原因,它们大多都没有保存下来,但在这一时期出土的箭镞却十分丰富,不仅有石质、骨质的箭镞,还有蚌壳、陶质等不同材料的箭镞,且它们大都经过磨制,形状多样。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箭镞已经被人们磨制得规则对称,十分光滑,与后来的金属箭头十分相似。

而青铜矢镞则是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开始出现,其后才大量出土的。这一时期的矢镞形体较小,翼的末端呈后掠式,铤短,也有锥形头和阔翼无后锋的。商代早期矢镞已大量使用,它的形制除一部分和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相同以外,另外还有短脊实铤式的矢镞。到了春秋中期,矢镞两翼张开,出现了镂空镞和三角形鏃。到了战国时期,镂空镞已大量使用,这件战国时期的三翼镞典型地反映了这一情况。同时,在古代,装箭的袋子一般被称作箙(fu),由皮革或木制作而成。

和镞的发展一样,进入青铜时代以后,弓的形制也在不断地得到改进和发展,使其变得更加富有弹力,箭的射程也变得更远。到了商代,出现了用两层以上材料粘成的合体弓,这样一来,弓就变得更为强韧,大大延伸了箭的射程。而在商周时期,车战中弓箭则是双方主将执掌的主要兵器,从出土的实物来看,除了弓箭用木、竹制作的长弓、短弓、单弓和双弓等,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更高级一些的复合弓开始面世。进入汉代后,为了适应步兵、水军以及骑兵作战的需要,人们制作了更加利于窦战的弓箭,形成了虎贲(ben)弓、角端弓、雕弓、路弓和强弓等名称形制不同的品种。

弓箭在古代被人们列为兵器之首,它不仅可以近射,还可以制作为远程攻击的武器。当时的王侯贵族们将其作为一门技艺,从小教习射箭,“射”也成为公卿大夫们必须通晓的“六艺”之一。射无论是在国君之间的会盟中,还是在贵族们的宴会上,都被视为一种尊贵的礼仪。而在民间,人们也将其作为一种礼节。比如家里生了男孩就在门口挂一张弓,期待男孩长大后勇武有力,能挽善射。

有了弓和箭,至关重要的就是持弓者的力量。在古代,人们拉弓的挽力,最终将决定箭的射程、穿透力以及其命中的精确度,一般弓箭的拉力都在120斤左右,力气大的勇士则能拉开300斤的强弓。同时,由于射击的对象不同,每支箭的杆、镞的尺寸,以及形状和重量都会有所调整和变化。在考古实例中,山西晋城长平之战古战场遗址,在一块粗大的胯骨上还嵌进一个脊形“铁头铜尾镞”箭头,显然是当年恶战中射入的,可想而知,射出这样的箭需要多大的力量。关于矢镞,还有一段老少皆知的故事,这就是三国时“关云长刮骨疗伤”。《三国志·蜀书六·关羽》中载: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身穿透其左臂。后伤口虽然愈合,但一到阴雨天气,骨头就常常疼痛。医生说:“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关羽便伸臂让医生切开伤口,而当时关羽正在宴请诸将,一边喝酒吃肉,一边疗伤,“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作为古代一种重要的武器,为了使弓箭的杀伤力得到提高,人们不断地扩展箭的使用功能,把小小的箭镞也设计得五花八门,从双翼镞到三翼式,从扁叶镞、柳叶式再到血槽镞、圆锥镞,可以说其品种繁多,而河南辉县甲乙墓的这件三翼镞便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古时候打仗,军队常常以军阵对垒的形式而展开,因此,想要先发制人,远距离制胜,弓箭在其中的作用和地位就显得十分重要。据唐代的《太白阴经·器械》中记载,唐一支军队编制一万二千五百人时,装备“弓一万二千五百张,弦三万七千五百条,箭三十七万五千支”。弓箭手们如果在战阵前以一字排开,拉弓射箭。千弓同射,万箭齐发,那一定是矢如雨落,箭若飞蝗,一场残酷充满血腥的战争就此开始了。

实战中的矢镞,常常被加以特殊设计,如在铸造镞时带上血槽、倒刺。血槽可以让中箭人的血迅速流失,失去战斗的能力,而倒刺能够令中箭者痛苦万分,无心再战。为了进一步提高弓箭的杀伤力,古人还在矢镞上涂上砒霜和其他毒药,被射中的人、马立刻呼吸困难、全身瘫软,可谓是“见血封喉”。

早在商代二里岗时期,三翼镞和三棱镞就已经并存,到战国时期成为广泛流行的武器之一,也是战争中最主要的武器之一,具有很强的杀伤力。从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此类镞大部分都是尖锋利刃的形式。相比之下,三翼镞更突出附翼,三翼所形成的夹角使其在飞行中能够均匀地受到空气的阻力,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并且远程攻击力更强,穿透目标的力度更强,因此在中国古代战争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总体来看,青铜镞在经过战争中的实际应用和不断的技术改良后,除了礼仪用镞之外,箭镞的形制趋于简约。经过长期的实战应用后,箭镞得到不断的改良和发展,那些不利于飞行的设计得到改进,那些不合理的因素被取消。从体形较大、两翼较宽,并有长而锋利的倒剌,到最后形体变细长,不再过多地注重宽翼和倒刺,而更注重射程及穿透力。这些设计,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青铜箭镞的制造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它的攻击力和杀伤力也被发挥到极致,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已经充分掌握了机械设计、空气动力等现代科学原理,并将它们应用到武器制造的实践中,同时,青铜镞的不断发展也体现了我国当时先进的青钢铸造技术。

猜你喜欢

战国时期杀伤力弓箭
语言也具杀伤力
大话三国志
谁的表情包最有杀伤力
中山君有感于礼
最后一家弓箭铺
你听过哪些简单却杀伤力极大的话?
印第安小分队
孟子说仁德
诈与妄 奚可焉 凡出言 信为先
玩具枪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