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中译外研究的新天地

2019-09-10李兴福

关键词:毛笔书法艺术翻译

李兴福

摘要:探索中国书法艺术走向世界的途径,深入研究开发中译外的新领域,指出中国书法艺术可以融入世界各国文字尤其是西方文字,达到中为洋用,从而永葆青春,继续得以发扬光大。通过分析中西文字的结构特点及其书写工具,讨论中西方诗歌、名言等精彩文化载体之间的完美转换,论证了用毛笔书写欧美文字,将中国书法作品外译,形成一种崭新的艺术作品,实现书法艺术全球化的创意确有可行性。

关键词:书法艺术;中为洋用;毛笔;翻译;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H 05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95X(2019)04-0315-06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019.04.003

Abstract:By exploring the way for Chinese calligraphy to go abroad,this paper makes an intensive study to develop the new area for rendering Chinese calligraphy into foreign languages.It implies that only if Chinese calligraphy is adapted for foreign use,can the art be carried forward.It is indeed feasible to write Western words with ink brush and translate Chinese calligraphy works into other languages to form a new artistic work and realize the globalization of calligraphy.By analyzing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writing tool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s,we have found a way to transform wonderful Chinese cultural carriers such as poems and famous sayings into foreign languages.

Keywords:calligraphy;Chinese arts for foreign use;ink brush;translation;globalization

语言和文字不仅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重要工具,而且还是表现力极其丰富的艺术。前者常以演讲、朗诵、歌曲、戏剧等形式来提升其表现效果,后者则用书法、美术、雕刻等手法充分发挥其内在的潜能。中外语言各种艺术形式的互译非常广泛、普遍,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影视、声乐、曲艺等。然而,中外文字艺术形式的互译就甚为鲜见。这在翻译领域实在是件憾事。中国书法源远流长,精妙无比,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在世界书坛具有很高的声誉和深远的影响,理应让全人类共享。但是,文字形体和排列格式之间的较大差异及其书写工具的不同,给中国书法的传播造成了颇大的障碍。似乎唯有新加坡、日本等少数几个使用汉语或汉字的国家的人们能充分感受和欣赏中国书法的精妙,领略其丰富的意境,而大多数国际朋友对中国书法都不甚了解。国外也有书法,也把书法作为专门的文化艺术来实践、研究。世界书法家协会于1987年成立于加拿大温哥华,其宗旨是联络世界各地爱好书法艺术的各界人士,不论国籍和种族,也不分年龄和性别,大家群策群力为普及书法教育、繁荣书法艺术创作、提高书法艺术的地位、改善书法艺术界的环境而作贡献[1]。 然而,迄今世界书法艺术交流还是停留在教外国人学写中国书法等娱乐性活动上面,中西书法艺术之间的壁垒依旧。要使中国书法真正走向世界,必须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翻译程序使中国书法艺术融入西方文字。

一、实现书法艺术全球化

中国自古就有“书为心画”之说,西方也早在17世纪创立了笔迹学(graphology),又称“笔相学”,认定“心手相通”,“笔迹就是脑迹”[2]。 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正是书法艺术达到全球化的必要条件。

(一)书法是世界各国共有的文化艺术

国人常爱说毛笔是专门用于中国书法的,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象征,不适合于拉丁字母等书法艺术之类的话。更有甚者断言只有中国才有书法,由此导致国际上有人不承认中国书法为艺术,使中国书法作品的价值远不如绘画作品。对待民族文化,必须排除狭隘性,抛开妄自尊大的偏见。君不见由于中国乒乓球队多年来在世界各类大赛中独占鳌头,国际上竟有人扬言要取消奥运会的乒乓球项目,尽管乒乓球系英国人所发明,并非真的是我们的“国球”。

“书法”一词的读音在不同语言中非常相似,字母组合也极为相近。如在英语中为“calligraphy”,法语中为“calligraphie”,德语中为“Kalligraphie”,波兰语中为“Kaligraphia”,西班牙语中为“caligrafia”,意大利语中为“calligrafia”,希腊语中为“καλλιγρφíα”,葡萄牙语中为“caligrafia”,俄语中为“калигрáфия”,日语中为 “書道”,韩语中为“(書藝)”……这就有力地证实了书法确实是世界各国共有的文化艺术。拉丁文字及其他外文与汉字在本质上都是由线条组成的符号,书写方法是基本一致的。现代中国从西方引进了铅笔、钢笔、圆珠笔等书写工具,有效提高了学习和工作的效率,还创立了汉字硬笔书法,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已享有书坛的半壁江山。

(二)世界書法艺术交流时的中为洋用

书写工具的功能足以影响甚至决定书法艺术的效果。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3]尽管世界各国都重视书法,但是,由于大多数文字几乎历来都是仅用硬笔书写,而硬笔远远不如中国的毛笔那样富有弹性和极大的伸缩幅度,虽然鹅毛笔和某些金属笔尖能产生不同的笔触和韧性,却难以表现出毛笔书法那种“飘如游云,矫若惊龙”的艺术魅力。如果将中国的毛笔导入外文书法,可能会发生创新性的突破,凸显出意想不到的奇异风采。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西方世界得到发扬光大,为现代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如果将中国古代的“文房四宝”运用于西方文字,就能有效提高其艺术含量,使其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艺术青春。

实践已经证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文艺方针的正确性。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重视祖国传统文化,他们作诗赋词、挥毫题词、引经据典等举措都是古为今用的楷模;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和徐悲鸿等画家将西洋画法的精髓融入中国画则是洋为中用的典范。通过换位思考,我们可以大胆地尝试“今为古用,中为洋用”的设想。柏杨的《皇后之死》之类著作和易中天的《品三国》堪称今为古用的成功演示;而将中国毛笔技法融入西方书法则是中为洋用的梦想。事实上中为洋用的先行者已早有其人,美国迪士尼于1998年6月和2005年初二度创作了动画片《花木兰》(Mulan)系列片,东西方价值观的兼容并蓄使 《花木兰》“中为洋用”,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世界人民共享中国文化。

乘着文化全球化的强劲东风,借助文化翻译的有力工具,我们定能将中国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书法艺术融入各国文字,使其永葆青春,继续发扬光大,促进世界书法艺术交流,努力实现书法艺术全球化。

二、书法翻译可行性研究

汉字具有象形化和表意的特点,能产生较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拉丁字母具有活泼多姿的笔调,也能显示出强烈的个性[4]。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文字采用拉丁字母,包括我国的汉语拼音和部分少数民族的文字,故拉丁字母已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字母 [5]。 这两种语系的文字书法都是与人的心智密切联系的线条艺术,除了组合结构有所差异以外,书写方式并无二致,通过合适的途径可以互相转换。

(一)书法翻译作品的类型

书法翻译作品的类型所涉及的面可以很广,但总体上可分为以下两种。

1.名家作品翻译

对历代名人名家的书法作品真迹译制出对应的另一种文字的书法作品,如图1、图2所示。

2.基于翻译的书法作品开发

中外(外中)对照的名言、铭牌、广告、商标、书名、影视名称等。有的有原作,须对应设置,大多并无原作,可以用毛笔书写合适的汉英/英汉互译的书法作品,如图3、图4所示。

(二)书法作品内容和意境的翻译

书法作品的内容大多为诗句、名言和高雅或简练的词句等,文字翻译的精髓是传神,而借助书法的翻译更是锦上添花,既传递外在的形式,又抒发内在的意蕴,包括意象、节奏、气势、情怀等。人类的思想感情都是可以互通的,民族的文化遗产都具有世界性,而优秀的书法艺术结晶当为经典性的瑰宝,具有永恒性。如果始终处于原状而不予“译出”,就没有世界性可言。如今,人们更从科学的角度论证了书写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巧妙结合的产物,在一定的条件下,书法自然会使人类在美的享受中得到启迪,在情感的共鸣中获得思想的沟通。

1.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全面翻译

我们先着重探讨并列举中外诗歌的翻译,然后再逐条追述。

诗歌是通过有节奏的文字去塑造优美的旋律和铿锵的音调,诗歌的音乐性由其乐感来体现,而其乐感是由悦耳的音律和格律所产生[6]。著名学者、卓越的外语教育家卢思源教授在《中国诗歌翻译评述》(Observations on the Rendition of Chinese Poems)中指出:“一首好詩是一个诗人灵魂的纯粹缩影,以其各方面的阅历、寓意、悟性唤起对美的感受。一些诗歌描绘高尚的情操,或传扬深刻的信仰和道德哲学,使人较难领会,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略显艰深。这就说明了为何把一首汉诗译成英诗,或者把一首英诗译成汉诗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A good poem is a neat epitome of the soul of a poet,evoking the experience of beauty mixed with other experiences,moral or intellectual.Some poems,depicting noblemindedness or preaching profound doctrines and moral philosophy,are hard to learn.They are a bit beyond ordinary readers.That is why rendering a piece of verse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or vice versa is a challenging job.)”[7] 下面以“江泽民同志2001年访问古巴时诗赠卡斯特罗同志”的英译为例。

原诗

朝辞华夏彩云间,

万里南美十日还。

隔岸风声狂带雨,

青松傲骨定如山。

译文

Leaving at dawn my motherland crowned with rosy cloud,

I have sailed thousands of miles through South America in ten days.

With raging storms from the other bank are loud,

Evergreen rocksolid towering pines stand in a proud way.

在严格按照中英诗歌的音韵和格律完成文字翻译之后,就会感到诗歌只有通过有激情的朗诵表演才能充分体现真正的含义,而其文字若通过同样有激情的书法艺术则可展示更丰富的内涵。书法与诗歌紧密结合在一起,书法与诗歌同样具有节奏感,能使本来就引人入胜的诗景更具魅力。

巧妙地将二者融合在一起,优美的诗能激发书法家的创作热情,其交合点就是动感或节奏性,这是二者之间的纽带。节奏是诗的生命,也是书法的灵魂。

上诗的书法翻译如图5所示。

诗歌的书法翻译,实质上就是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完美融合,使两种文化的诗歌意境和表现效果等诸方面完全转换。具体地说,除了达到上述音韵和格律的要求之外,还应特别注重以下四个要点。

(1)选择翻译方法。文字内容互译是书法艺术形式翻译的第一步,是极为重要的开端。文字内容的翻译都应力求确切、简练、含蓄、精辟、巧妙,须符合书法作品所特有的规律。除了诗歌以外,成语、名言等寓意深刻的文字也适合采用意译法,如“力争上游(Aim High)”“好学若饥,虚心若愚(Stay hungry,Stay foolish)”;对于某些揭示语、标牌、商标等可开门见山的文字适合采用直译法,如“施工地区(Work Area)”“减速(Reduce Speed)”;对于英语中某些来自汉语的外来语或难以直译而意译效果也不佳的汉语适合采用音译法,如“麻将(Mahjong)”“乒乓球(Pingpong)”“过桥米线(Guoqiao Mixian)”。

(2)匹配结构形式。中外文分别包含的词数应大致接近(通常都是中文的词数略少),一般言之“中诗尚整,西诗尚散”[8]。但形式上的差异会减少原作的原汁原味。由于外文字母相当于汉字的笔画,为了确保中外文字的总篇幅的面积比接近1,外文字母的規格往往显著小于单个汉字,仅有大写字母的规格较大,如“铃儿响叮当,快乐享久长(Jingle all the way,happy every day)”。

(3)确定设置场合。译文应体现原作的规格、风格及所处年代,还应符合将要展示的场合。如图1是林则徐所书横幅,挂在书房里以时刻提醒自己克服急躁易怒的性格,写得豪放而慎重,其落款年代为道光丁亥年(1827年)。书法译作应能同时满足上述书法艺术形式的相关因素。

(4)转换作品章法。全篇文字的布局、原著与译文除了篇幅的形状、面积应基本相等,双方纸面边缘空白的阔度也应大致相同,字行间隔疏密度也要相类似。书写方向可灵活掌握,中译外时,外文(除了日文等少数文字以外)一般都是自左向右书写;外译中时,中文可自右向左(同时自上向下)书写,亦可自左向右书写,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处理。

2.全篇气韵运行

气韵运行是书法艺术及其翻译的关键环节之一,在翻译时不能任意发挥。首先,必须透彻地“读懂”原作,谨慎地重现原作的神采,保持原作的形式美和自然美、连贯性和独特性。

3.字、词形体大小和位置分布

根据上述翻译得出的字、词数量与篇幅面积之比例,参照原作,对译文的字、词形状及位置分布作精心的安排。一般来说,篇首、篇末及句首、句末的字、词和实词应相应地大些,并处于较宽敞的位置;反之则应写得小些、紧凑些。另外,中文还应按字型笔画的繁简,外文则按字母的大小写和词语所含的字母数来灵活应变。

4.笔画的形状和姿态

笔画的粗细、虚实、刚柔、枯润程度都应随机生发,因势变化[9],中文笔画应比外文的略粗些;虚实须根据各种文字的结构规律而定;刚柔和枯润则要参照原作,注重整体上的平衡和实际效果上的一致性。

5.书写的速度和力度

书写的速度和力度虽然因人书写习惯而异,较难强求一致。然而善书者在细看了原作之后,即可推测出原书者是如何落笔、运笔、收笔的,所以就能得心应手地转写出较为理想的书法译作。当然,主要还是应根据译者的书写特点和经验,注重实际效果上的一致性。

(三)书法作品字体的翻译

中西文字都拥有丰富多彩的字体,各有千秋,虽然字体形态差异较大,却能加以相应的区分,从而可以建立比较适当的对应关系,以供书法作品翻译时进行匹配。

1.以中英文为例分类对应

中文主要有楷书、行书(还包括行楷和行草)、草书、隶书、篆书5种,每种又可细分为多种流派。英文则有罗马正体、罗马黑体、罗马匀笔正体、各种意大利斜体、英国圆体(钢板体)、意大利花体、哥特黑体、安色尔体、西班牙圆哥特体、古诗体等十余种。虽然中英文字各种字体产生的年代及其变化、发展的轨道和书法流派都有千差万别,难以一一对应,但是,在对各种字体固有形式由各人书写时各自发挥、变异的特点以及各种字体的运用场合、流行程度、使用频率进行细致的考察后,就能通过约定俗成的方式来合理组合,从而列出有互相代换作用的中英书法字体翻译参考表(见表1)。

通过匹配得当,就能将毛笔的运笔方法融入拉丁字母,中为洋用。

2.直接仿照随机对应

除了以上述“分类对应”方式翻译书法作品之外,还可直接用原作的字体渗入到译文的字体中去,即采用一种新型的临摹技巧,仿照原著的字体来书写译文,这样似乎更能直接体现出原作的风貌和意境,能够切实将“中国笔法”融入拉丁字母。毫无疑问,外文的书法艺术对中国现代硬笔书法的崛起有很大的影响。

3.所用书法翻译工具材料

笔、墨、纸应与原作所采用的相同。作为书写工具的笔自然应采用毛笔,其规格根据字型大小分别采用大中小楷笔:原作为字型较大的楷书或隶书、篆书时,应选用较柔软的羊毫笔;行书和草书则应选用较刚劲的狼毫笔;字型较小的楷书或隶书、篆书可选用兼毫笔;字型较小的行书和草书可选用最硬挺的紫毫笔。墨的颜色(色度)要与原作保持一致,如果原作黝黑而有光泽应采用油烟墨,原作比较古朴而无光泽则采用松烟墨,原作色泽居二者之间则采用漆烟墨。纸的颜色也要与原作保持一致,通常都采用适合于书法的生宣;如果原作的字型偏小,则可选用半生宣或熟宣。

三、追求书法翻译现代化

(一)书法艺术受科技发展的影响

科技的高度发展给书法艺术带来了挑战,也给书法艺术全球化带来了极大的机遇。毛笔的发明造就了中国的书法艺术,蔡伦发明造纸术带来了晋唐书法盛世。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吨计量的文献资料轻松储入几张光盘,世人尤其是文字工作者已从笔不离手到指不离键,无纸化办公已是必然趋势。同时,IT技术凌厉地冲击着翻译界和书法界,机器翻译的蓬勃发展使译者从繁重的同类型劳动中解放出来,译者能从事更高层次的翻译理论研究,探索更高效的翻译技能,设置更高端的翻译目标,获取更完美的翻译效果等,书法界也毫无例外。如今,书法工作者也摆脱了枯燥的单纯抄写性业务,着重从事书法理论研究、书法作品创作和各种字体的设计及其搭配等。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蓬勃发展,产品说明书和广告都需要大量贴切而匹配的中外文字组合作品,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等软件,令人赏心悦目的中外书法作品对于产品促销具有不容忽视的重大作用。这就是中外书法艺术与翻译艺术密切结合而生成的绝妙效应。

(二)当代世界书法艺术的特征

中国作为“书法大国”,对于世界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举足轻重。从书圣王羲之到沈尹默,书法都被当成一门实用文化艺术,其书写技能皆切实可行,文字形象苍劲俊美,以神形并茂、雅俗共赏为最高目标。中国书法艺术正在继往开来,朝着积极创新并弘扬时代精神、反对流行玄妙虚无怪诞风格的方向与时俱进。同时,在世界各国新闻出版、影视广告、市场商标等诸方面,多种文字斑斓绚丽呈现的书法精品层出不穷。世界书法已逐步走向电子化,它们利用互联网进行发行和传播。网络化更加适合于中外书法的翻译,有利于中外书法相互借鉴与融合,形成书法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共同推动书法实践。显然,书法艺术全球化给书法翻译带来了无限的契机。

(三)展望书法艺术翻译的未来

旷世天才乔布斯也是一个书法发烧友,他很感念读大学时学过书法,他在斯坦福的演讲里直言:“假如没有书法,也许计算机排版就不会那么容易!”确实,若非乔布斯以在麦金托什机(Macintosh)上的成功作为基础,“苹果”就不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果。iPhone问世后,在其字体的设计中,乔布斯仍保持了一贯的“书法美感”,由此开创的简约之美,引领整个IT设计的新浪潮。

由此可见,书法艺术能与科学技术优势互补,這是实现书法艺术全球化和中外书法翻译的坚实基础,如此书法艺术就永远不会消亡,还会不断得以创新。并且,在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大好时机,充分运用传统的书法艺术和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倡导和繁荣中外书法翻译,确实是一条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新途径。

四、结束语

在这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全球化时代,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翻译工作者和书法爱好者,应当仁不让地继承和发扬全球具有悠久传统文化的书法艺术。书法是人类高雅的爱好,但也是后天的技能,只要通过学习人人都能学会,但也只有通过学习人们才能掌握。许多伟人都乐此不疲,毛泽东曾豪迈地说他是用文房四宝打败蒋介石的;唐太宗酷爱书法,也曾充满信心地说“书学小道,……未有学而不得者也”;孙过庭则精辟地指出“嗟乎……未有不学而能者也”[10]。在网络时代,人们亟需保留书写的技能,而书法艺术翻译对于促进书法艺术全球化,使世界书法艺术继续发展并不断创新具有很大的意义。

在当今文化全球化和艺术国际化的背景下提倡中外书法艺术翻译恰逢其时,这门促进中外文化和谐交汇的边缘艺术必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让我们早日架起这座深入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掀起中为洋用的浪潮,开创世界书法艺术发展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金戈.书画家的国际组织——世界书画家协会[J].文史杂志,1989(1):14.

[2] 肖晓.笔迹与性格[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

[3] 潘伯鹰.中国书法简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4] 钱震之.实用外文字体手册[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5.

[5] 华雷.实用外文字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

[6] 刘坤尊.英诗的音韵格律(The Rhyme and Rhythm of English Poetry)[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 卢思源.Observations on the rendition of Chinese poems[J].现代外语,1981(1):58-62.

[8] 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9] 刘小晴.书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10] 孙过庭.书谱[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编辑:朱渭波)

猜你喜欢

毛笔书法艺术翻译
毛笔的由来
使用后的毛笔该如何存放?等
浅谈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旧毛笔的妙用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气酣势畅 沉雄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