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22块等时地层格架研究
2019-09-10李世超
【摘 要】本文重点分析了卫22区块沙三下亚段各砂层组和小层地层层序划分原则与对比方法。在前期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全区沙三下亚段各小层的统层调整。小层划分结果经开发动态资料验证,合理可靠,为下一步开展沉积微相等研究构建了等时地层格架。
【关键词】地层层序;划分原则;小层划分;统层调整
卫22块1982年投入开发,测井系列多、测井时间跨度大,再加上复杂的地质条件、不同的井眼条件、以及不同的操作人员等因素影响,引起测井曲线的系统误差。因此在进行小层对比、沉积相分析、单砂体刻画等研究之前,首先进行工区测井资料标准化工作,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1测井资料标准化
1.1 关键井与标准层的确定
对测井数据进行标准化,首先在研究区块选一口到几口关键井,然后选择在研究区范围内地层厚度大、平面上分布稳定,岩性与测井响应特征标志明显的目的层为标准层。关键井选择须具备四个条件,即理想的地质控制,良好的井眼,相对完善的测井系列和较系统取心资料和试验分析资料,通过对卫22块的测井资料的分析及地层精细对比,选取WC18-5、WCC22-10井等井为关键井。选其稳定的泥岩段作为标准层,泥岩标准层的特征是自然电位曲线平直,电阻率曲线为低值,自然伽玛曲线高值,这些特征十分明显,极易识别。
1.2直方图法标准化
本次研究区沙河街组地层声波及电阻率曲线采用直方图法,首先做出关键井WC18-5井及WCC22-10井的目的层泥岩声波及电阻率统计,做出直方图,再统计其它井,一般认为声波或电阻率的整体分布符合正态分布。通过分析关键井与非关键井的频数峰值对应的测井值之差,并参加其分布的峰态特征确定调整值。
1.3归一化法标准化
归一化化定义:归一化就是要把需要处理的数据经过处理后限制在需要的一定范围内。归一化在0-1之间是统计的概率分布,归一化在某个区间上是统计的坐标分布。归一化有同一、统一和合一的意思。在具体计算的时侯,考虑到异常值的影响,通常在去掉异常值后再求取最大值与最小值。
2小层划分与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
东濮凹陷由老到新沉积的地层有古近系沙河街组(沙四段、沙三段、沙二段、沙一段)、东营组,与下伏中生界三叠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古近系沉积之后经整体抬升剥蚀然后再拗陷下沉,接受了新近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沉积。显然,古近系与新近系也应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在新近系沉积后,第四系平原组覆盖其上,为整合接触关系[1-2]。
1)沙四段(ES4)
与下伏中生界呈不整合接触关系。根据岩性、电性特征的不同可分为上、下两个亚段。下亚段为浅棕、棕红、紫红色粉砂岩与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含膏泥岩及钙质砂岩互层。自然电位较平直,视电阻率较低,俗称“低阻红层”,厚度约0-400m。上亚段为灰、深灰色泥岩与灰白色、灰色、浅灰色粉砂岩互层,夹薄层页岩、油页岩、白云质砂岩,电阻率曲线呈尖峰锯齿状,厚度约250-500m。
2)沙三段(ES3)
与下伏沙四段呈整合接触关系,按沉积特征可细分为沙三下、沙三中、沙三上三个亚段,地层厚度约1500m。主要岩性是灰色泥岩与粉砂岩夹薄层页岩、油页岩、膏泥岩、钙质泥岩,含有盐和膏盐沉积。
沙三下(ES3下)地层厚度约300-550m,岩性为灰色泥岩与粉砂岩、灰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深灰色泥岩、黄灰色粉砂岩及深灰色、灰色含膏泥岩、白云质泥岩、钙质泥岩夹薄层褐色页岩。
2.1小层划分与对比原则
本次研究针对沙三下亚段砂组与小层的划分与对比遵循以下原则:
(1)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按照“旋回对比、分级控制、井震结合、骨架闭合”的原则,结合区域性标志层,进行各砂层组划分与对比;
(2)将区内较大规模的洪泛面,即发育较纯的厚层泥岩段作为标志层,控制砂层组界限。对完整的旋回尽量不劈分;
(3)此次地层划分与对比先进行砂层组界线的划分与统层,再进行各小层的划分与统层;
(4)以区内取心井为标准井,充分尊重原划分方案,确定沙三下亞段的各分层界限。
2.2小层划分与对比结果
根据上述的原则和标志层,完成全区124口井小层划分与对比。将研究区沙三下亚段划分为10个砂组35个小层。其中Ⅰ砂组由上至下划分成4个小层,Ⅱ、Ⅲ、Ⅳ、Ⅴ砂组由上至下划分成3个小层,Ⅵ砂组由上至下划分成4个小层,、Ⅶ砂组由上至下划分成3个小层,ⅧⅤ砂组由上至下划分成4个小层,Ⅸ砂组由上至下均划分成3个小层,Ⅹ砂组由上至下划分成5个小层,共划分出35个沉积时间单元的36个地层界线,通过对比,研究区沙三下亚段砂组厚度介于20.5至50.3米之间,平均厚度为31.917米,小层厚度为5.39~19.15米不等,平均厚度为9.64米。
3结论
采用旋回—厚度对比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原理,运用不同成因砂体对比模式及空间接触关系处理方式,结合研究区前人小层划分成果,以骨架剖面小层划分、对比为依据,对单井旋回划分进行调整,实现全油藏范围内35个小层分层界线的统一,为油田后续调整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单敬福,王峰,孙海雷,等.同沉积构造组合模式下的沉积层序特征及其演化[J].地质论评,2010,56(3):426~439.
[2] 纪友亮,赵贤正,单敬福,张瑞锋,王峰.冀中坳陷古近系沉积层序特征及其沉积体系的演化[J].沉积学报,2009,27(3):48-56.
[3] 景永红.卫22块特高含水期调流场技术研究,工程技术,2017年3月04
作者简介:
李世超,男,高级工程师,中原油田分公司文卫采油厂从事油气田开发管理工作。
(作者单位:中原油田分公司文卫采油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