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技术探讨
2019-09-10朱艳军尹利刚
朱艳军 尹利刚
【摘 要】建国以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就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钢筋是混凝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钢筋在混凝土结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实际检测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各种结构实体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如何实施检测及出现的检测不合格问题,结合不同情况提出建议和具体处理措施。强调加大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力度,能促使参建房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并通过其在施工过程的“事前控制”及“过程控制”,提高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质量,增强构件的耐久性。
【关键词】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结构探测雷达;电磁感应
在国内市场,常见的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仪器主要有三种,即国产钢筋检测仪、进口钢筋检测仪和结构探测雷达。三种仪器均是利用电磁感应法原理进行钢筋检测,即利用信号发射装置产生一定频率的交变电磁场,激发混凝土内钢筋产生感生电流;钢筋内的感生电流又激发出二次交变电磁场,被接收装置接收和识别,根据接收到的二次交变电磁场的强弱,确定钢筋的位置、深度和钢筋直径。
一、主体分次验收时的保护层厚度检测
对于一些多、高层建筑,其主体分部工程可能要分两次或两次以上验收,以利于与装饰装修工程交叉进行。对此类情况,其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测有两种方式:
1)仍按单位工程抽样计划进行检测,抽样比例分摊。如:一栋10层楼的房屋,主体分两次验收,每次验收5层,则前5层验收前检测构件总数的1%,后5层结束时再抽检1%(两次抽检数量总计达到构件总数的2%),主体结束时,对两次抽检数量相加并计算最终合格率即为该单位工程的合格率。
2)每次验收部分,按照规范抽查构件总数2%且不少于5个构件,并对结果进行分次评定。根据评定结果,如合格,则正常进行下一步主体验收工作,否则作相应处理。最后一次检测完后,对各次检测评定结果计算平均值,作为该单位工程最终的检测结果。
二、检测结果的评定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属于计数抽样检测,合格性判定是计算有多少个点合格、多少个点不合格,从而判定单位工程是否合格的一种检测方法。
对于单点是否合格,《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DBJ01-82-2005)等标准判定基本相同,即梁、柱类构件允许偏差+10mm、-7mm;对墙、板类构件允许偏差+8mm、-5mm;且不合格点的最大偏差不得超过允许偏差的1.5倍。
对于单位工程的合格性判定也基本相同,即全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合格率占90%以上时,检验结果为合格;合格点率在80%-90%之间时,加倍抽样检测,两次抽样合格点率在90%以上时,工程合格。否则,检测结果为不合格。
三、对检测不合格问题的处理
1.不合格现象的分析
在对参与评优的工程,按照《工程质量评价标准》,保护层检测不合格甚至达不到二档及以上标准,则该工程不得参与评优,这也是对施工方的一种处罚。
在近几年的该项监督检测工作中,对抽取的现浇板构件也同时做了板厚的测量。结合板厚的检测,其保护层厚度不合格有以下几种情况:
板厚符合要求、保护层厚度偏薄。说明保护层垫置不到位或漏垫。
板厚符合要求、保护层厚度偏厚。说明受力筋上移,一方面过厚的保护层易引起构件底部混凝土的开裂;另一方面钢筋上移会减少截面的有效高度,影响构件的承载能力。
板厚超过设计要求、保护层厚度同时也偏厚。如设计板厚100mm,而实际施工达到120mm,同时该板钢筋的保护层也超出允许偏差值(正偏差)。对这类问题,一方面要看该工程中存在此类问题的构件是否带有普遍性;另一方面,应交由设计方进行验算处理。
板厚不足同时保护层厚度偏薄或偏厚,这可能先要处理板厚不足的问题,然后是处理保护层厚度不足的问题。
因现浇板厚一般多在100mm左右,属薄壁构件,其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合格尤其是过厚,大多会使板的有效截面(高度)减少,导致板承载力降低。所以对现浇板構件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合格问题的处理应与实测板厚相结合。
2.不合格情况的处理建议
对保护层厚度不足的问题,一些施工方认为构件最终进行砂浆抹灰后会得到弥补,即进行了抹灰就等于进行了处理。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其一、一般抹灰砂浆强度远达不到保护层混凝土的强度;其二、抹灰层不会像混凝土保护层那样与钢筋共同受力;其三、抹灰层易开裂、空鼓,与混凝土构件的粘结牢固性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抹灰层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保护层。
结构实体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足的几种处理方式:
对保护层厚度不足的构件,进行构件表面抹灰处理,但不是以上所说的简单抹灰,而应该有特殊的抹灰处理方案。首先构件表面应进行打磨处理,即处理面应是粗糙面以便于粘接;其次应提高砂浆强度且不易开裂(必要时在砂浆中增加抗裂材料),同时也可在构建底部敷设钢丝网片以曾强抗裂性。这是目前采取较多的处理方式。
考虑到与(保护层不足)构件的粘接性能或不便于抹灰处理的,采用高压设备对构件表面多遍喷射高强度砂浆或细石混凝土等材料。
对保护层厚度不足的构件,当设计吊顶隐蔽时,一般不采取抹灰处理,但能否考虑在构件表面涂刷一层防水涂膜或粘贴其它防水、防火材料以对保护层不足面进行封闭,减少与空气接触以延长混凝土的碳化时间,增加构件耐久性。这是笔者的初步设想。
保护层厚度达不到质量验收规范规定的合格率时,对于偏薄的,一般会想到按照上述或其他办法处理进行弥补。但是对于超过正偏差、过厚的,则往往对不合格问题很淡漠。对于保护层过厚导致的不合格,处理还是不处理、如何处理,似乎是个很棘手的问题。根据研究检测出的保护层整体过(偏)厚不合格问题,只要保护层“超厚”现象不是很“离谱”,加之在相对应构件几何尺寸(如板厚)检测符合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均以设计单位出具“经设计验算满足要求”而了结。
建议:对于偏厚导致的不合格及由此引起的构件有效截面减少,应由原结构设计人员进行严格验算。对于不满足设计承载力要求的,应要求责任方进行
加固甚至返工处理,不应迁就。特别对于一些重要构件,如悬挑构件负弯矩筋下移严重的,更应严格对待。以上是对实际检测。
结果出现了全部“偏厚”或全部“偏薄”两个(不合格)极端情况进行了分析。但是如果在检测评定不合格的情况下,发现不合格点中有近一半不合格点属查处正偏差的不合格、另一半则属超出负偏差的不合格,即不合格点呈现“两级分化”的趋势,又该如何处理呢?这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一个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
结语
钢筋保护层厚度作为实体检验的一个项目,重要的不是能检查出多少个不合格的问题,而是在于通过这种手段,来促使参建方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目前,这项工作在具体实体检测、结果评定、不合格问题处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但更重要的是,施工、监理方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相关问题的“事前控制”及“过程控制”的能力,切实提高钢筋保护层的质量,增强构件的耐久性及增加建筑物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曲金辉.混凝土中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准确性分析[J].上海建设科技,2020(01):59-62.
[2]王志.桥梁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施工控制措施[J].交通世界,2020(Z1):170-171.
[3]张杰.论建筑混凝土结构实体检测及检测要点[J].建材与装饰,2020(01):69-70.
(作者单位:济宁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