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少年行为习惯状况及其对策
2019-09-10焦丽
焦丽
摘 要:在市场经济加快发展的进程中,不少父母为了减轻工作、生活压力只能将孩子留在家中,由单亲家长或孩子祖辈们监护,社会便出现了这一特殊群体——留守少年。我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如其他孩子,学习习惯也不好。主要原因,我认为他们平时的学习习惯导致他们对学习态度的不端正。要想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就必须要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因此,本文主要对留守少年行为习惯状况及其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留守少年;行为习惯;状况;对策
一、留守少年行为习惯状况分析
1.1教育状况及问题
对于留守少年学习状况,主要从学习成绩、学习态度以及学习的监督和辅导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说明。首先从学习成绩上来看,根据相关调查,留守少年成绩大多数处于中等水平,有55%,超过半数,成绩优秀的较少,仅4.8%,而非留守少年成绩优秀的为20%,较差的为5.2%,相较于非留守少年,留守少年成绩优秀要低13%,而成绩较差则要高11%。虽然这并不排除有的留守少年出于自尊而选择自己的成绩相对较好的选项,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了解到留守少年成绩普遍不理想。
留守少年成绩大多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其实他们内心更加渴望优秀的成绩,有相当一部分因父母外出缺乏学习指导而导致成绩下降,一时的失意使其对学习失去信心,导致恶性循环。
1.2心理状况及问题
每个孩子对父母都有非常强的依恋情结,依赖父母,希望得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少年与父母长期分离,在生活中不能享受父母的关怀,遇到问题亦无法从父母中获得情感支持,绝大部分留守少年在情感上是孤獨的。他们与父母聚少离多,在与父母短时间的相处会感到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会感到孤单,这种情况较非留守少年要严重很多。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个体都会遇到各种心理上的各种困惑,这并不仅仅只有留守少年存在的问题。相较于留守少年,非留守少年乐于与父母沟通,及时的解除自己内心的困惑与不安。
留守少年与非留守少年在是否感到孤独中存在显著差异,在问及“你是否感觉孤单”时,经常觉得自己孤单有41%,而非留守少年仅占8.8%,而“没有感到孤单”的留守少年占17%。
1.3交往状况及问题
对于农村少年来说,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老师在其成长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老师关系如何同样直接影响着留守少年学习状况和心理状态。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与老师交往关系中留守少年与非留守少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农村非留守少年较留守少年与老师交往状况要好,在“你认为你自己在老师眼中的印象”中,非常差的留守少年有12.5%,非常好的仅为5.3%,而非留守少年中非常差的为8.8%,非常好的为12.1。由此可见,在与老师的关系上,非留守少年较留守少年相对较好。
二、留守少年行为习惯的改善对策分析
2.1发挥家庭的作用
家不仅是社会的细胞,更是留守少年成长的摇篮。现阶段,家开始被分化,个体主义抬头,“周末”夫妻族的出现使家庭基本功能被弱化,成为满足个体需求的载体。而留守少年家庭环境特殊,父母的感情易受工作压力、长期分居等因素的影响,使留守少年家庭稳定性不确定,给留守少年带来不安全感。虽然《婚姻法》强调父母有抚养、教育、保护子女的义务,婚姻解体时应把孩子的利益放在首位,但此利益主要集中在物质供给方面,而留守少年对吃、穿、用的物质供给要求不高,他们普遍重视家庭氛围和精神生活。父母给予子女温暖,家庭氛围才会温馨,留守少年的精神生活才会充实。家庭是留守少年成长的基础环境,父母是这个环境的缔造者,父母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应该反省是否履行了自己的义务,是否对生育行为负责了,繁衍的目的不是为了自私自利而是为了感恩和社会正常延续,父母对子女负责是对人本能的要求,这种责任是享受公民权利时必须履行的义务。
首先,应给留守少年创造一个有爱的家。留守少年父母或父(母)在现实生活状态中无法给留守少年一个经常团圆的家,在精神上必须给留守少年一个和谐、有爱的家。留守少年父母或父(母)应经常打电话关心留守少年的身心情况,询问留守少年在生活、学习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倾听留守少年的真实想法,理解留守少年正处于青春期的困惑和矛盾,鼓励和支持留守少年克服困难、超越自我。其次,留守少年父母或父(母)应积极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留守少年交流、互动。这不仅可以增长留守少年的生活阅历,更能帮助留守少年理解父母的艰辛,使他们明白父母伟大、含蓄的爱,从而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的重视和家的温暖,帮助他们学会坚强、自立,促使他们努力保护和维护家庭,自觉学习,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成为对社会、家庭有用的人。
2.2提升学校法制教育效益
通常,学生对老师十分尊敬和信任,这种尊敬和信任来源于老师的学识、人格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对留守少年来说,与老师相处的时间多于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老师对留守少年的影响力相当于父母的影响力。要让留守少年法制教育问题得到解决,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学校教育效益得到提高,我国教育事业得到发展,国家教育部门、学校,应着手提升教师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制素养。
学校应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及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重新定位学校目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学校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实施多年来,学校以“升学率”作为学校教育目标的现状仍未改变。以“素质教育”为掩盖的“应试教育”使城市的孩子在学校的时间缩短了,在培训学校的时间增加了,在这种教育模式的影响下,缺乏专业培训机构的农村孩子,特别是农村留守少年面临升学边缘化的境地。学校应确立以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心理成熟,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品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依法规范自己行为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为目标的公民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目标,根据社会需要,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创新素质,纠正一味追求升学率导致的“高分低能族”“弱智卖萌族”“动手障碍族”等不正常状态。
结束语
所有发展都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农村留守少年作为一个长期存在的特殊社会群体,值得给予特殊关注,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才能真正的实现农村留守少年生存与发展环境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安晓英.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研究[j].人民出版社,2010.
[2] 叶敬忠.农村留守人口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社,2010.
项目编号: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规划课题:《陇南市中小学留守少年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以武都区11所中小学为研究主体》部分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18]GHBZ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