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问题”作文导写
2019-09-10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夏天,某单位组织了一次慰问留守儿童的活动,当志愿者们把准备的书本和文具交到孩子们手中时,却意外收到了一张用稚嫩笔迹写下的纸条。纸条上写着下面的话——
叔叔,我們不喜欢你们带来的东西,我们想要一个可以打王者荣耀的手机,或者以后你们给我们钱,我们自己买喜欢的东西,你们带来的书和文具,我们不喜欢,谢谢。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杏坛芬芳
现实诚可贵 理想价也高
◎李保春
当志愿者们满怀希望将书本和文具送到孩子们手中,等待孩子们高兴地回信时,温馨的故事却以孩子们“叔叔,我们不喜欢你们带来的东西”令人惊讶的话收场。这样的黑色幽默着实令我们笑不出来。我们不禁感叹:在给孩子们提供一个生活舞台的同时,也应明白孩子内心世界的荒芜。
理想固然好,仍要以现实为基础。当志愿者们把一件件衣服、一本本书籍分发在孩子们手上时,本以为这会是孩子们放飞理想翅膀的起点,却迎来当头一棒,那剧情简直就像志愿者们是一群罪人。诚然,志愿者的心是好的,对孩子们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但对于长期缺少父母关爱、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们,志愿者如果想用一些书籍将他们从物质缺乏的深渊中挣脱出来,恐怕也不太可能。如果说物质基础对他们来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那么精神世界就犹如远水解不了近渴,追求精神的“远水”,首先要获得“楼台”。这样,冷静审慎一番,我们自然理解了孩子们的功利思维:提升精神固然不可缺,眼前满足更为迫切。
现实是根本,仍须用理想加以升华。对于孩子们来说,所谓的打王者荣耀的手机并不只是一个用来打游戏的手机,更多情况下,是他们内心孤寂时的一个情感寄托。由于亲情的缺失,他们如火的希望早已被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之水浇灭,没有人能读懂他们的内心。那么,我们就这样坐以待毙吗?立足于现实,仰望理想仍是我们的追求。理想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自由,包含着希望,包含着无限可能性,没有日常,更没有面前的窘态。罗曼·罗兰曾说:“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孩子们的生存状态,不仅没有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反倒让他们自暴自弃。由此观之,志愿者们的书和文具仍是理想之火把,能照亮孩子们眼前的生活。
离了鱼的水是痛苦的,割裂了理想与现实,我们注定将不安。普鲁斯特曾言:“当现实折过来,严丝合缝地贴在我们长明的梦想上,它盖住了梦想,它们混为了一体。”不要把这句话当作文学装饰的丽句,它是当头的棒喝,是古人所道破、我们所不敢承认的。因此,我们炽热的心才会被泼上冷水,我们善良的行为才会遇到尴尬的境地。孩子们看重的是果实而不是花朵。这就需要我们用一己之力去让他们对花朵充满渴望,尤其是在当下孩子们正处于物欲横流、攀比成风的社会风气中,把握现实与追求理想的平衡,不将理想一脚踹入泥潭,也不被现实所奴役,很重要。在认清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去热爱生活,追求理想,实现自己心中的繁华;在放飞自我希望的同时,孩子们应俯视脚下厚重的大地,关注自己的现实人生。
愿人们在搭建生活舞台的时候,给孩子们荒芜的内心世界带来一片繁荣。
学生点评
一般学生写议论文,论点较为单一,而老师的这篇下水文始终关注两个话题的关系,使论点处于一种关系之中,故论证难度较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在辩证关系中展开论证,最后归于辩证的统一:“割裂了理想与现实,我们将不安”,照应标题“现实诚可贵,理想价也高”。这篇文章提醒我们辩证立意的深刻性。
小荷尖尖
物质诚可贵 精神更为佳
◎陈之昂
志愿者为留守儿童送去精美的书籍和文具,却惨遭“嫌弃”。物质上的帮助,的确不如精神上的激励,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是扶贫之最佳。
留守儿童逐年增多,因留守产生的问题多且棘手。父母常年不在家,孩子只能跟随年迈的老人在乡下生活。孩子们长时间处在老人的过分溺爱、家长的漠不关心、家庭矛盾日益激化的生存状态下。在乡下,因没有良好的教育条件,孩子们闲暇多滋事,辍学退学后走上不正当道路的现象屡见不鲜。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是当今社会状况的缩影,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让留守儿童问题越发严峻。
知留守问题之因,方可解留守问题之难。留守儿童精神空虚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方面,是家长的失职。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缺少对孩子的关心与陪伴,家长一年回来几天,对孩子舍不得打舍不得骂,在对孩子教育上没有尽自己应尽的责任。于是缺少陪伴的孩子们只好借虚拟世界来慰藉自己迷茫无助的心灵。另一方面是社会重视不够,未能建立相应解决机制。家长外出务工也实属无奈之举,那么,谁来承担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谁来弥补孩子们无人陪伴的孤独时光?这是留给社会的问题。
物质诚可贵,精神更为佳。物质上的资助可助其苟且,而精神上的激励,才能使其走向远方。资助者大都把物品一寄,便觉责任已尽,可如果孩子们不去理会,不仅浪费了物品的价值,更是浪费了一片善心。
山区老师带领藏族留守儿童走上央视的舞台,吟唱一首沉寂了三百年的诗:《苔》。“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山区老师精神上的激励,用歌声告诉孩子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物质使孩子温饱,精神则使孩子在风雨中舞蹈。通过乡村小学读书室的建立,激发孩子的读书乐趣;通过课外活动课程的设立,来填补那些孤独寂寞的时光;通过家人一星期一次的电话,让孩子感受关爱的温暖。家长多抽出一些时间,社会多一些教育资助,人们多一些关爱与包容,孩子多一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坚强意志,必能使留守儿童的未来更加可期。
借助社会外力,依靠自身动力,以饱满的精神面貌抵御诱惑,坚守本心。物质诚可贵,精神更为佳,留守也能有可期未来。
【作者系河南省新蔡县明英中学学生】
老师点评
本文思路清晰,先提出留守儿童问题,然后进一步分析导致留守儿童拒绝帮助的原因:物质与精神,二者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最后解决问题,水到渠成。在内容上,文章论述材料之余,引入了热门文化现象:歌曲《苔》,它正面论证的是留守儿童的精神追求的重要性,有力地强化了论证效果。本文以严谨的论证启示大家:议论文章,说理论证最具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