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收获别样精彩
2019-09-10王楠
王楠
秋雨淅淅沥沥。居庸关长城上,人头攒动。一队身着蓝白相间校服的学生格外引人注目。山东省青岛第六十七中学高二的学生徐璇就是其中一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登临长城,见到眼前的景色,她不禁朗誦起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她身旁的同学则借《沁园春·雪》直抒胸臆。这是青岛市六十七中“奋进新时代,走进新篇章”主题中的一课。秋雨为这座城市添了些许寒意,但同学们热情不减,一张张面庞洋溢着青春的风采。
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缅怀先烈,走进故宫感受古建筑的雄伟,登顶长城齐唱《我和我的祖国》,在中国科学技术馆触摸未来,在清华北大浓厚的学术氛围中沉醉……这个秋天,青岛六十七中研学旅行活动特别策划了“我和我的祖国”70周年庆巡礼,通过研学旅行项目,实现研学实践教育。
研学课程,行走的课堂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正式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作为一门课程予以实施。2018年年初青岛市教育局印发《青岛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管理办法(试行)》,2018年11月,《青岛市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十个一”项目行动计划》印发,通过包括“一次研学”在内的“十个一”项目,让每一位学生立足基础,培养兴趣,开发潜能,养成习惯,受益终身。现在研学旅行已成为青岛中小学生的“必修课”。
青岛六十七中积极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结合学校实际,于2019年全面开启了研学旅行。学校为高中一至二年级每学年安排了2次研学旅行,每次1至7天。先后在山东省内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厚重的曲阜、邹城,和人文历史与现代科技感结合的北京举办了研学旅行实践活动,把课堂搬到了博物馆、科技馆、大学校园……学生们用眼睛观察社会、用心灵去触碰社会。他们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在研学中知行合一
研学旅行开阔了学生视野、提升了人生境界。对于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李作从校长很坚定:“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在行路中,感受社会的丰富多彩,全面提升学生的发展素养,包括学生的合作能力、理解力、团队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担当意识。”
为避免研学旅行成为只游不学、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开发研学旅行的课程时,青岛六十七中坚持学校主导,明确目的,在充分准备、深度了解的基础上确定主题和线路,并制定相关的研究题目。打开研学旅行手册,活动日程上课程的主题和具体实践环节一目了然。研究性课题中,10-15个同学为一组,学生要实地走访,要提交课题报告。通过不同的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之前也和家长出去旅行,但那是以玩为主,而研学旅行长见识,又长能力。”青岛六十七中高二学生钟启启如是说。
青岛六十七中注重“研”与“学”的结合。“在科技馆二层,你们可以和牛顿等名人对话,你想问他们什么问题?”老师的预先提问,让学生们对旅行充满期待。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前,老师提供一些名人和历史大事件引导学生做深入探索。该校副校长王慧荣介绍说,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会提前发布研究主题,激发学生探究钻研的兴趣。这种探究性学习活动,实现了从被动的知识灌输到主动寻找、发掘知识以及应用知识的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变了,教师的角色也在转变,教师的引导作用凸显,教学的方式也从单一的知识灌输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研讨和实践。研学活动中,针对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形成了学习共同体。虽然老师肩上的担子重了,但学生学得更活了,更扎实了。“累并快乐着。”谈到研学旅行的感受,随行的老师们感慨,“研学旅行活动虽然责任大、事务多,但和同学们在一起,轻松愉快,说说笑笑,师生间的距离也更近了,感觉自己也变得年轻了。”
“百闻不如一见。”学生行走于广阔的天地中,博物馆、美术馆、名胜古迹、名山大川也拉近了书本和生活的距离,构建了真实的社会环境,立体可感的情景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推动了学生的深入思考,比传统的课堂更为生动活泼。“研学旅行实现了为学生发展增值。”李作从校长告诉记者,研学过程中,学生运用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调动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储备,达到知行合一,研学旅行有厚度、有深度。
教育要为学生走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研学旅行培养了学生的领导力、协作能力。围绕研学旅行,学生们做公众号、组织活动、设计趣味游戏,贡献各自的力量,他们称之为“出彩教育”。李作从认为:“出彩不是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学生各有所长,在研学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在实践中培养了领导力、组织力,学会了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这就是出彩。”
让研学旅行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研学旅行强化实践育人,较好地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参观中国科技馆后,徐璇激动地在日记里写道:“这里的每一件物品都澎湃着历史流淌的痕迹、凝结着古人的智慧。从古时各种神奇的器具学问到现在的电子信息时代,人类的智慧推动了世界的进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我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青少年,切记,莫等闲!” 研学旅行,真正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彰显了育人功能。在一次研学旅行“优秀营员”的评选结束后,一名学生冲下讲台,将自己获奖的礼物——一枚心仪大学的校徽别在班主任老师的胸前,感念老师的辛苦付出。
研学旅行还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在故宫“安防”体系建设研究的小组活动中,学生切实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他们从防水、防火、防盗等几个方面完成了课题论文,博得了老师的赞赏:“同学们博学多才,为研究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见解独到。”学习成果凝结着群体的智慧,也凝聚了一颗颗共同奋进的心。
“我要当程序员”“我要做一名光荣的军人”“考上师范院校,成为化学老师”“为理想的大学努力奋斗”……“梦想地图”活动上,记者看到,学生们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写下自己的梦想和实现的途径,勾勒未来的“小小蓝图”。随后,学生们站在台上面对全校师生讲述心中的梦想。一班的班主任刘文杰告诉记者:“研学旅行活动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台上的学生可能不一定是学习最好的,给他们大胆说出梦想的机会,让他们勇敢地站在台上表达为梦想努力的决心,就是给他们激励和鼓舞。” 每一张“梦想地图”都承载着一个学生对未来的期盼,也是学校践行“出彩教育”的真实写照。
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行有所得。青岛六十七中的研学旅行,让学生在实践中追寻“诗”和“远方”。据介绍,青岛六十七中今后还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通过各种主题的研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入社会,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