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前教育可能会引起脑功能失调

2019-09-10赵娟

教育家 2019年44期
关键词:婴儿学会儿童

赵娟

超前教育思想的产生,可追溯到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超前教学理论。他认为学生在教学中的发展可分为两个水平,一是现有发展水平,一是潜在的发展水平,即“最近发展区”。捷克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的“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和个别差异。法国哲学家、教育家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也强调教育要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自然发展规律进行教育。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了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提出了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实际水平,不要违背儿童发展的内在“时间表”。

现如今,在中国,超前教育成为不少家长的选择。家长们把孩子送往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超前教育”机构,为孩子量身定制各种超前课程,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如识字、读拼音、写汉字、做算术题等。在愈演愈烈的超前教育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父母“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集体焦虑。例如,某市的一位妈妈5年内花了十几万给孩子报了17个培训班,孩子5岁时就学完了小学二年级的课程,小托福考试全国第3名,而孩子每周只能休息半天,每天都要学到9点才回家。孩子在上小学一年级时成绩非常优秀,觉得老师讲的很简单。到了二年级成绩开始下滑,从班里的尖子生变成了中等生,孩子渐渐地开始厌学、不写作业,上课走神。超前教育、加速学习对智力超常的儿童来说可能是合适的,但对于普通孩子来说,则相当于揠苗助长,是对儿童的“催熟”。

超前教育对儿童的危害

过早使用教育媒体更易对学习造成阻碍。超前教育已覆盖多个年龄段,甚至蔓延至婴儿期。父母想让婴儿在学习速度上取得优势,有时会使用他们自己设计的结构化学习活动(如闪卡),来让他们的孩子更聪明,而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婴儿玩具在进行市场推广时都声称能够促进认知发展,教育類的电视节目也都承诺能够激发心智。这些措施真的有效吗?有证据显示并非如此,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事与愿违,对学习造成阻碍。

年龄大一些的儿童和成人以目标导向的方式获取信息,针对明确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而婴儿仅仅是以无计划的方式探索他们的周边。婴儿不会尝试去学习某个特定的技能或某套特定的事实。相反,他们会被任何新颖的、出乎意料的或包含信息的事物吸引。他们的学习仅仅是跟随着他们自己对于探索周围世界的好奇心,这是婴儿早期脑发育的规律与特点。

教育类媒体不但对提升认知发展无效,事实上还对其有所损害。有研究发现,相比没有观看过教育类节目的孩子,在7-16个月大时观看了这类节目的孩子实际上表现为语言发展更差,知道的词和短语更少。

越来越多的婴儿媒体产品声称可以教会婴儿阅读。研究者将117名9-18个月大的婴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儿童接受婴儿媒体产品,包括DVD,文字、图片闪卡和字书,在7个月内每天使用。研究结果显示,尽管一些家长对研究项目的有效性表现出极大的信心,但婴儿并没有学会使用媒体阅读。

研究表明,为婴儿设计的能发出光线、歌曲和文字的电子玩具可能会阻碍儿童的语言发展。当玩电子玩具时,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言语交流比使用简单的玩具或书籍时要少。与拼图和积木等更传统的玩具相比,电子玩具往往会减少儿童语言的数量和质量。

超前教育造成儿童认知与情意的失衡。以往的教育研究大都着重儿童的认知发展,而随着多元智能及情绪智能等概念的出现,加之许多教育研究指出情绪能影响儿童的学习动机,继而影响认知学习,情意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及学习的重要性日益明显。

超前教育虽然在短期内促进了儿童认知的快速发展,但会影响儿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过于强调认知学习,忽视情意教育,往往会造成儿童能力发展不平衡,比如儿童的运动技能,特别是精细动作,如果落后于认知概念能力,那么儿童可能从他们的“心灵之眼”中看到他们想要做什么、建造什么或者画什么,然而运动技能不允许他们实现目标,可能会导致强烈的挫折和情绪爆发。由此可见,为了某一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全面发展,得不偿失。

超前教育导致儿童自由玩耍的缺失。父母过早地且频繁地把孩子送往各种培训机构,会剥夺儿童自由玩耍的时间和权利,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玩耍是儿童发展内在兴趣和能力的主要手段,在玩耍中儿童可以学习如何做决定、解决问题、自我控制、遵守规则,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与行为,学会交朋友、与他人平等相处,并体验到快乐。玩是儿童的工作和社交,在玩耍中,儿童逐渐发展出想象与思维、沟通与表达、宽容与理解和“输得起”的心理承受力以及群体意识。一项研究发现,在过去半个世纪里,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儿童之间的自由玩耍急剧下降,然而在同一时期,儿童、青少年和年轻人的焦虑、抑郁、自杀、无助感和自恋急剧增加。玩耍的减少导致了年轻人的精神机能障碍的上升。

超前教育导致儿童心智成熟不足。儿童过早进入幼儿园会严重影响其大脑发育、情感发展、社会行为、认知能力的培养,另外他们的身体发育也迟缓,神经萎缩,脑发育异常,这些都与没能得到一对一的家庭关怀有关。

无论托儿所有多好,那些较早或较久待在托儿所的儿童在整个小学时期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而且更不听话。一项针对1364名儿童、历时十多年的儿童护理方面的研究,比较了儿童从出生一个月大到四岁半所接受的护理的规模、类型和质量,并研究了直到儿童11岁前其情感和语言的发展。接受调查的小学教师们称,那些待在托儿所时间较长的孩子即便在11岁时,也会出现“容易打群架”“爱争吵”等问题。

许多年来,儿童发展研究者讨论了儿童对学校的准备程度是决定学校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年龄较小者相比,年龄较大的入学者在阅读和数学方面有更好的学习成绩。延迟一年进入幼儿园可显著提高幼儿园入学考试成绩。在学校的头2年里,推迟入学有相当大的益处,尤其对高危儿童,如贫困儿童、残障儿童和男孩的好处往往更大,且在阅读测试中更为明显。

美国的一项关于多动症与入学月份之关系的研究发现,学龄儿童中出生月龄靠后的儿童可能比他们的同龄人更容易接受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诊断和治疗。虽然他们在人口统计学特征和临床特征上并没有多少差异。

保护大脑,而不是简单地刺激大脑。稳定、激励和保护性关系的环境为儿童一生的有效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幼儿面临重大逆境时,压力反应系统过于活跃,成熟的大脑回路可能受损,代谢调节系统和发育器官可能被破坏,并且长期问题发生的概率会增加,包括学习、行为和身心健康。

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使其在自然状态下达到大脑的和谐与平衡

在儿童发展过程中,需要一种更加平衡和综合的方法来丰富和保护儿童发育中的大脑,遵循儿童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身心发展特点,给予儿童更多的在自由世界里探索的机会,使其在自然状态下达到大脑的和谐与平衡。父母不应过度追求儿童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应追求儿童有良好的习惯,丰富而强大的内心以及面向未来发展的良好品质和无穷潜力。家长们要教孩子学会玩,在玩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孩子的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独立性;教孩子学会沟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倾听与交流、问题解决以及与人相处、合作的能力;教孩子学会讲故事,培养孩子善良厚道的品德、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孩子学会睡觉,让孩子拥有充足的睡眠、健康的身体,培养孩子管理时间的能力;教孩子学会吃,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对食物的自制力;教孩子学会付出,引导孩子参与家庭活动,多做家务,培养孩子理解父母的付出和勤劳的品格。

猜你喜欢

婴儿学会儿童
学会分享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婴儿为何会发笑?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
婴儿喂养硬指标
“六·一”——我们过年啦!
婴儿中耳炎与喂奶姿势
给婴儿制作补血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