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象山竹根雕:化腐朽为神奇

2019-09-10蔡旭东张落雁

宁波通讯·图话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根艺根雕象山

蔡旭东 张落雁

2011年11月15日,56岁的象山人张德和带着15件他最得意的竹根雕作品,出现在了一省之隔的江苏省常熟市。当天,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颁牌仪式正在举行,张德和的这些竹根雕作品,也正式开始在象山展区展示。

那一年,经文化部评审通过,宁波象山被命名为2011—2013年度“中国文化艺术之乡”,成为宁波市唯一一个被命名的区县(市)。张德和几经落泪,竹根雕这门一度濒临灭绝的工艺美术,几经沉浮,终于又一次站上了民间文化艺术的最高舞台。

从无到有的“中国民间竹根雕之乡”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地处浙东沿海的象山,竹林漫山遍野,每到秋冬季节,山民们修整竹林,总会砍掉竹子拿去卖,然后留下一地的竹根。这些竹根,在当地人眼中,连当成柴火烧都觉得麻烦,但张德和却看到了商机。

他骑着自行车来到宁波城中的工艺美术厂,看到了许多很受国际市场欢迎的竹根雕出口商品,不禁想到:竹根雕是一门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以前在浙东也兴盛一时,不如就在家乡办一家竹根雕美术厂?

但他从没做过竹根雕,生产出怎么样的竹根雕商品才卖得出去呢?经过多方打听,他了解到上海一家外贸公司有个老师傅十分精通竹根雕产品,于是在一个寒冷的夜晚,他摸黑找到了这位老师傅的家。看着这个素昧平生的乡村青年渴求的目光,老师傅不忍拒绝,于是带着张德和来到了一个外贸产品的仓库,告诉他:“只要你能做出同样的产品,我就帮你打开出口市场。”

于是,带着一个样品,张德和回到了象山,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笔竹根雕订单。

跨越40年的时光,在现在的张德和看来,那时通过依样画瓢所制作的竹根雕,无疑是稍显简陋的,但当年的自己,却也尽了最大的努力进行精心雕刻。这份努力,也伴随着第一批制作的100个竹根雕,被送到了上海外贸公司。老师傅看到后非常满意,张德和也凭着这一笔订单,在当年挣到了2万元“巨款”。

1983年,他成立了象山第一家竹根雕厂——象山丹城出口工艺美术厂,并开始扩大生产规模。在市场发展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短短5年时间内,象山丹城出口工艺美术厂生产的产品打入了15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开始小有名气。

在张德和的带动下,几年时间里,象山的竹根雕工艺厂如雨后春笋般一个个冒了出来。

痛定思痛下做出的改变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张德和在研究生产竹根雕商品之余,还研发了一系列竹根雕技艺,“局部施雕法”“乱刀法”“联体雕法”“组合雕法”和“大写意法”等等,被行业内视为中国竹根雕艺术的一次革命。

到了1991年,他的作品《眷恋》还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刘开渠根艺奖金奖。就在张德和开始在全国工艺美术界广为人知的时候,象山竹根雕产业却盛极而衰。

因为产量的不断加大和市场的逐渐饱和,竹根雕工艺厂之间开始了不良的竞争,伴随而来的是严重的产品档次低和质量不高等问题,行业危机开始爆发。张德和关掉了自己的工艺美术厂。

但行业危机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最终促使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恰恰是在《眷恋》获奖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杨成寅先生所说的一句话:“像你这样的竹根雕创作水平要想再有所突破,恐怕是相当困难的。”

这句话,让他开始了深刻的反思:从开始试制竹根雕,到办工厂组织生产竹根雕产品,他已经“以竹谋生”了十几年。在这十几年里,他的雕刻所追求的,始终是“雕出的东西像与不像”的问题。同时为了出口,什么好卖,他就雕什么。但关掉了工厂之后,未来的路该怎么走?那时的张德和对自己说:“先雕出一个超越《眷恋》的作品吧。”

于是,人生的转变,就在他痛定思痛下开始了。竹根雕要想获得突破,就一定要走艺术化的道路。但要把竹根雕从一件商品的“生产”,彻底转变成一个“工艺品”的创作,却比想象中要难上许多。那段时间,他始终在想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作品才算是一件真正好的艺术品?

就在茶饭不思间,他渐渐开悟:艺术品,最怕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最忌低档次重复,只有提升竹根雕的艺术含量,创造出独属于自己的个性,才会有新的生路。简而言之,就是“另辟蹊径”。

于是,他真正静下心来开始艺术创作。虽然没有了之前办厂时每个月稳定的收入,但他的竹根雕创作却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对艺术的追求使他着迷,张德和也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属于创作者的快乐。

在《眷恋》获奖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打破此前自己周身桎梏的想法萦绕在张德和的脑海。终于,作品《人之初》问世了。完全不同的创作理念,让他跳出了此前对竹根进行深加工的固有思想,而是利用错综复杂的根须,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一个呼之欲出的“猿人”形象。稍加刀工,却更具韵味的作品,推翻了杨成寅先生的断语。看到这件作品后,杨教授惊叹不已。

渐渐地,“中国竹根雕在浙东,而浙东最好的竹根雕当数张德和”的说法,开始流传开来。

总有一座高峰在更远的云端

1999年,张德和来到了法国巴黎,这里正在举办“中国文化周”,而这也是张德和的竹根雕作品第一次应邀出国展出。

爱好艺术的法国人也十分关注他的作品。法国电视台、《费加罗报》《欧洲时报》等数十家海外媒体纷纷作了报道,称张德和竹根雕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东方艺术的杰出代表”。一年之后,他再次受邀至法国蒙顿做了根雕艺术的专场表演。

从那之后,他的竹根雕作品多次赴世界各国展览。在一次次的出访中,张德和也吸收了世界各地的艺术精华,创作愈加精益求精,勇于创新。

2003年是他创作大丰收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他获得了6个金奖,其中一个是全国唯一的金奖。在浙江安吉举行的中国竹工艺精品创作大赛中,唯一金奖作品《茅屋·秋风》让人大开眼界。繁茂蓬乱的根须,成了浑然天成的茅屋,秋风将它刮得东倒西歪。而在茅屋之下,几个孩童无助地躲避着狂风的肆虐……作品所包含的精湛技艺和浑厚的文化重量令人动容。

《茅屋·秋风》正是张德和这段时间不断突破自己的缩影。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尽管获得了不少荣誉,到他工作室参观的爱好者也常人满为患,但他始终觉得,总有一座高峰还在更远的云端,自己最好的作品,永远还是下一件。

竹根雕的后艺术馆时代

2006年秋天,张德和筹资兴建的“德和根艺美术馆”在象山丹城东谷湖畔落成开馆。一幢青瓦白墙、马头墙高翘的三层楼建筑就是德和根艺馆。这幢占地5亩多,由建筑大师吴良镛院士总体设计的江南风格建筑,在湖光山色的映照下显得幽雅静谧。

德和根艺馆分“竹韵”“木魂”“根趣”“屐痕”“竞秀”“鉴古”六个展区。里面展出的作品,绝大部分都获过金、银等大奖。而其中展览的文字部分出自张德和之手,其中篇首《奇根叙》,读来颇有新意:“我是天地的儿子,贫瘠造就我本质,苦难磨砺我意志,风雨锤炼我性格,岁月雕琢我模样。我粗拙,但懂得自尊自爱;我平庸,却从不自暴自弃。我的形象在霧中,靠灵魂的眼睛去发现;我的语言在梦里,由思想的耳朵去倾听;我的生命在腕底,用情感的雕刀去创造;我的理想在天际,凭智慧的翅膀去追逐。”

开馆以来,艺术馆每年都会接待社会各界参观者万余人。他说,一项技艺,在他手上创造,还要在他手上发展传承下去。

相信,在未来,这项艺术的传承者,也会越来越多。■

猜你喜欢

根艺根雕象山
唐山市奇石根艺协会召开年会
再访陆象山先生讲学堂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象山
木根雕艺术创作实践与思考
根雕艺术成收藏新宠
桂林象山景区旅游产品设计研究
立井壁后注浆技术在白象山铁矿风井的实践
根雕艺术品正逐步进入收藏领域
根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