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巴”的话剧大师
2019-09-10
1988年,《哗变》第一次演出时,由朱旭扮演的“魁格”,有一段長达8分钟的独白,朱旭的演绎非常到位,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后来这部戏被称为话剧舞台的教科书。
2005年,当时75岁的朱旭应邀参加《鲁豫有约》节目,主持人问他是否还记得《哗变》的台词,朱旭当场就把大段台词脱口而出。然而,又有谁知道,朱旭原本是一个结巴。
朱旭毕业于华北大学戏剧系,1952年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由于他的结巴,单位开会都不敢让他发言。
北京人艺建院初期,一次要演几个小戏,朱旭饰演一个群众,只有一句台词“报告工程师,桥出事了”,就这工程师的“工”,他就结巴得念不出来了。
作为演员,每次只要看到台词,朱旭就会感觉脸发烫。简短的台词都说不出来,朱旭觉得很伤自尊,甚至怀疑自己不是做演员的料。他多次打报告,申请继续回到灯光组,不当演员了。然而,他的申请没有得到上级批准。依然留在演员组的朱旭,在导演和同事的鼓励下,下定决心,克服口吃,天天练绕口令。可是,他在台下练得好好的,一到正式演出,稍一紧张就又结巴了。
有一次,赵韫如对朱旭讲:“朱旭,你刚才说那么多话都没结巴。”朱旭也发现,如果不想词不背词,把要说的词变成自己想说的话,不用琢磨,不用紧张,就顺畅地说出来了。赵韫如的启发让朱旭努力研究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把台词变成了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发现上台就真的不再结巴了。就这样,一个天生的结巴,最后成了话剧大师。
(摘自《辽宁青年》2019年第5期)
素材解读
朱旭原本是一个结巴,按常理来说,不适宜从事话剧艺术,但他在导演和同事的鼓励下,天天练绕口令,努力克服口吃,最终成为著名的话剧大师。朱旭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勤能补拙。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后天的勤奋能够弥补先天的不足。事在人为,路在脚下。一个人只要肯努力,就会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适用话题
勤能补拙 事在人为 树立信心 热情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