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的遗嘱
2019-09-10
作文周刊·高二读写版 2019年45期
将近105周岁时,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与世长辞。4年前,杨绛就向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提出她的想法:“我去世后,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受赙仪,至多七八亲友送送。”杨绛还亲笔撰写遗嘱,再次对后事办理明確嘱咐:“我去世后,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留骨灰。”
杨绛和丈夫钱钟书有很多著作,90岁那年她将两人的72万元稿费,和随后出版作品获得的财产收益,捐赠给了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好读书奖学金,目前已经累计2000万元。杨绛的家里有不少珍贵文物字画,她也对相关人员作出安排交代,捐赠给国家有关单位。逝世的第三天清早,杨绛遗体从北京协和医院启程,前往八宝山公墓。作为杨绛生前工作过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代表,所长陈众议前来参与送别,永别的过程极其简单,没有举行仪式,没有设立灵堂,也没有花圈挽联,大家都按照杨绛的遗嘱,安静地送她走完最后的路程。杨绛对人生的看法,与兰德的观点不谋而合:“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7年第24期)
素材解读
1.节俭让人生更美丽。“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这句话强调了节俭的重要意义。杨绛先生就是一个节俭的人。她生前就立下遗嘱,让丧事从简,让自己平平淡淡地离开。她不希望自己的死,造成铺张浪费,给别人和社会增加负担。这是一个作家的情怀。
2.奉献提升人生价值。杨绛先生深居简出,却把价值连城的财产都捐赠给国家,从中可以看到她的崇高人格。生前专注创作,筹备教育基金;死后,轻轻地抹去自己在世界上的痕迹。不求回报,只愿付出。
适用话题
捐赠 节俭 奉献